熱門搜尋

引領希臘走向最輝煌的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崛起之路(四)

ZANNANZA 2021-01-25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印度

紀念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印度的銀幣,銀幣背面有印度戰象

公元前 327 年春,中亞地區已經被馬其頓軍隊掌控,亞歷山大將目標轉向南方的印度。古典時代的「印度」包含今日的巴基斯坦,基本上等於整個南亞次大陸。


對於亞歷山大而言,這是征服波斯和中亞之後一個合理的舉動,因為今日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流域最遲在公元前 518 年時已在波斯帝國的控制之下,而征服印度河流域意味著波斯最後的疆土落入馬其頓的手上。公元前 326 年,亞歷山大的軍隊遭遇印度西部國王波羅斯(Porus),並爆發了希達斯皮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


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謀略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這場戰爭是亞歷山大親自指揮過最難打的一場戰役,且是成為東征戰爭的最後一場大型會戰。波羅斯率領數萬大軍、數千騎兵與 200 頭戰象抵抗馬其頓軍隊的進攻,他明顯是有備而來。

 

亞歷山大率軍來到希達斯皮斯河西岸,見對方大軍空群出動迎接,加上河水湍急,就知道勉強渡河沒有好結果。於是,他派出探子視察地形,最後決定在離營地 27 公里的一處,趁夜色渡河。


為了不讓波羅斯知道自己渡河的確切地點及時間,亞歷山大命令軍隊兵分兩路,作虛假、似是而非的調動,將部分軍隊留在河西岸的營地,另一部分則隨亞歷山大在夜色掩護下往渡河點過河,以擾亂波羅斯的視線。


希臘軍及波羅斯軍隊雙方隔河對峙,亞歷山大率軍於營地 27 公里外過河

亞歷山大的戰術效果相當成功,當波羅斯知道他已經過河之後,立即派出他兒子率領 2,000 兵力、120 輛戰車前往阻止對方過河,然而亞歷山大此時已經讓 5,000 至 6,000 士兵過河並組織好隊型了。這場前哨戰的結果是馬其頓的勝利,波羅斯的兒子戰死,而他所率領的前哨部隊則全軍覆沒。


亞歷山大和波羅斯是如何分出勝負?

同時,留在原處的希臘軍隊蠢蠢欲動。波羅斯將戰象部署在第一線,以阻嚇亞歷山大的騎兵,兩翼以騎兵保護。亞帝見對方中央部分陣型整齊,不易突破,就挑選兩翼集中己方騎兵,想讓對方左翼騎兵招架不住,而馬其頓方陣則採斜行前進。亞歷山大命令方陣不要急於投入作戰,等騎兵分出勝負才作進一步行動。


戰爭甫開局,馬其頓軍立即派出弓兵向敵方騎兵灑下箭雨,以擾亂對方陣營。此時,由希臘將領科那斯(Coenus)率領的騎兵成功迂迴至印度騎兵後方。


印度騎兵不敵,只好往戰象處撤退並尋找掩護。希臘軍隊用標槍及弓箭對付戰象,但巨大的戰象不僅踐踏馬其頓方陣,還擾亂了希臘軍的隊型。不過希臘士兵很快就掌握對付戰象的方法,就是對方一前進、己方就後退,若對方後退,己方就以標槍攻擊戰象。很多印度兵就這樣被夾在戰象中間遭象群踐踏。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雙方陣型圖

此時戰爭進入殘局,勝負已經相當明顯。波羅斯一方損失慘重,但即使面對戰敗,他還是沒有像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那樣,放棄自己的軍隊逃跑。他英勇地留到最後一刻,被亞歷山大大帝俘虜。戰後,亞歷山大欣賞對方的勇氣,決定以向馬其頓帝國臣服作為條件,將他的王國歸還給對方。


亞歷山大鐵騎踏足大外海夢碎

事實上,印度軍隊的英勇作戰也讓亞歷山大的軍隊損失嚴重,雖然波羅斯戰敗了,但馬其頓軍隊的信心已被動搖。


尤其當他們知道更東面的印度難陀王朝(Nanda dynasty)軍力遠比波羅斯的軍隊龐大,再加上不適應印度炎熱潮濕的天氣與多年在外征戰的思鄉情緒,馬其頓軍抵達比亞斯河(Beas River)之後便拒絕繼續向前。亞歷山大軍隊最終止步於比亞斯河,這也是亞歷山大東征的終點。


依照亞歷山大原來的計劃,他是打算繼續進軍 1,000 公里左右,到達當時希臘人已知的世界盡頭;但由於軍隊拒絕前進,最後他只好放棄繼續征服印度,並準備返回西方。若要看到希臘人真正征服了印度東部腹地、恆河流域一帶,要等到百年後希臘化王國時代的米南德一世(Menander I Soter,公元前 165/155-130 年)。


踏上歸途

公元前 326 年,由於希臘軍隊拒絕繼續向東深入印度,亞歷山大決定沿印度河而下到達河流的出海口,並向西返回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軍在亞歷山大的率領之下,沿印度河向出海口前進,期間攻打當地的部落,他們遭遇到頑強的抵抗,亞歷山大本人亦遭弓箭射中而受傷。


亞歷山大在印度河建立了多座希臘式殖民城市,包括印度河畔的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 on the Indus),而這批城市將來將會成為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的文化及行政中心。馬其頓大軍到達印度河河口,與海軍會合,並取道南路返回巴比倫。


到達出海口之後,亞歷山大將軍隊分成兩半,一半登上海軍艦隻返回蘇沙(Susa)並探索波斯灣沿岸一帶,而他本人則率領另一半的軍隊走陸路踏上歸途。然而,他所走的南線險阻重重,最大的問題是這條路線要通過伊朗南部格德羅西亞沙漠(Gedrosian Desert)。


在長達 60 日、通過沙漠的「死亡行軍」之中,亞歷山大的軍隊有可能因飢渴損失三分之一,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他在各場戰役中損失的人數,為什麼亞歷山大這位軍事奇才會犯下這種低級錯誤,連物資都沒有準備好,就行軍穿過不毛之地?這一直是個爭議不休的話題。


有學者認為亞歷山大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懲罰希臘軍隊在印度拒絕繼續前進,刻意通過缺乏水源的格德羅西亞沙漠地帶。也有人認為他是要完成連波斯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都沒完成的壯舉。


蘇沙的集體婚禮

無論真相如何,亞歷山大及殘存下來的軍隊終於在公元前 324 年返抵蘇沙(Susa),那裡是埃蘭文明(Elam)的根據地,波斯歷史上的第一個古都。為了嘗試融合東西方文化及鞏固帝國權力,亞歷山大在蘇沙這個充滿歷史意義的地方,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集體婚禮,讓希臘將士迎娶波斯貴族女子。


而亞歷山大亦以身作則,迎娶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妲特拉二世(Stateira II)以及阿爾塔薛西斯三世(Artaxerxes III)的女兒帕瑞薩娣絲二世(Parysatis II),而亞歷山大的最好朋友赫菲斯提翁則迎娶大流士三世的另一位女兒德莉比娣絲(Drypetis) 。集體婚禮中結婚的新人都能獲贈名貴賀禮。


亞歷山大在伊朗的蘇沙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集體婚禮,讓希臘將士迎娶波斯貴族女子。亞歷山大希望通過大量跨種族婚姻和混血,讓希臘文明和波斯文明得以融合成一種新的世界文明

正如前文所述,即使亞歷山大鍾愛於跨種族婚姻和混血民族,但在當時保守風氣盛行、主張維持血統純潔的世界,沒能得到多少認同。不過他仍相信,大規模混血是建立世界帝國不可避免的;而這種前衛思想和他所做的事,在當時都被認為是激進的、悖逆的,世間所不容的行徑。


很多希臘官兵迎娶波斯女子都不是自願,純粹是為了迎合亞歷山大喜好才做的,因此他們的婚姻沒有感情基礎可言。不幸的是,這些希臘人與波斯人結合的夫妻中,不少對是不滿一年就離婚的。這點顯示了亞歷山大的民族融合政策所面臨之巨大阻力,以及當時希臘人對波斯人從骨子裡透出的厭惡和鄙視。

 

赫菲斯提翁之死

離開蘇沙後,亞歷山大前往埃克巴坦那(Ecbatana)提取波斯帝國留給他的寶藏,但悲劇卻發生了。在埃克巴坦那,他最好的朋友,同時也是最得力的助手赫菲斯提翁得急病猝逝。這是亞歷山大人生中頭一次遭到如此強烈的打擊。原來戰無不勝的戰神,終究是血肉之軀,在面對死亡時,和常人一樣完全無能為力。


亞歷山大命令手下在巴比倫為他的最愛預備一場規模宏大的喪禮,風光厚葬赫菲斯提翁,並下令全國哀悼。當返回巴比倫之後,亞歷山大開始策劃一場新的征服,這次他的目標是阿拉伯半島一帶,然而命運卻不如他所願,亞歷山大沒有機會實現他的願景和宏圖大計,因為他也即將不久於人世。


亞歷山大之死

亞歷山大返回巴比倫不久後,公元前 323 年 6 月 10/11 日,年僅 32 歲的亞歷山大就得了急病,突然死於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的王宮裡。


新巴比倫帝國(Neo-Babylonian Empire)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的宮殿,亞歷山大在這裡度過他最後的日子

亞歷山大之死在希臘、羅馬人的史書和《巴比倫編年史》泥板上都有記載。關於他的死,古代作者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在巴比倫跟海軍將領飲酒狂歡,不久他就得了熱病,14 日後離世。另一種說法是他在紀念海克力斯的祭典中喝下未經稀釋的酒,結果因痛苦死去,期間並未有熱病的症狀。除此之外,還有流傳他被下毒暗殺的陰謀論。


關於亞歷山大死於暗殺的可能性,歷史學家作出詳細的分析。當時馬其頓的貴族確實存在暗殺他的動機,而當他不在希臘本土時擔任攝政的安提帕特(Antipater)被認為是最大嫌疑。但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當時還沒出現從中毒到死亡歷時十多天的毒藥。2003 年時,有學者提出白藜蘆這種長效毒物有可能被用於毒殺亞歷山大,但未被廣泛接受。

 
記載亞歷山大大帝之死的《巴比倫編年史》(Babylonian Chronicles)泥板。亞歷山大的生平和事蹟除了記載在阿里安和普魯塔克的著作之外,巴比倫史官亦有用古老的泥板以及楔形文字予以記錄

現代歷史學界主流相信亞歷山大是得了傷寒熱病(Typhoid fever)而死,至於他在戰場上所受的傷、長期酗酒和因赫菲斯提翁之死承受的打擊,也嚴重影響了他的身心健康。


希臘化時代的開始

無論真相為何,亞歷山大之死都象徵著一代偉大征服者的殞落,亦代表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亞歷山大過世後,他和羅克珊娜的遺腹子還沒出生,導致麾下將領群起爭奪控制權。


這幾場被統稱為「繼業者戰爭」的政治危機,撕裂了亞歷山大所建立的馬其頓帝國版圖,也觸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能被詳細研究的經濟危機。政局變化反映在巴比倫大宗商品(commodities)交易市場的六種商品價格紀錄中,當時物價飆升,交易市場陷入長達二十年的動盪。

 
公元前 417 年至公元前 72 年巴比倫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大麥(barley)價格變動。經過統計學方式分析,我們知道這個時間數列(time series) 反映的是有強烈隨機漫步(random walk)特徵的自由市場價格。在亞歷山大死後的 20 年間,大麥的市價長期處於高位,顯示出政治動盪對商品市場的影響。(Source: The Roman Market Economy)

公元前 417 年至公元前 72 年巴比倫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羊毛(wool)價格變動。同樣顯示出公元前 323 年亞歷山大死後的長期動盪和市場恐慌情緒。(Source: The Roman Market Economy)

在局勢恢復平靜之後,亞歷山大的繼業者們將統治橫跨歐亞非三洲大片土地。在希臘化時代,不只希臘文化影響了東方,希臘人也從東方文化中獲得借鑑,這種雙向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產生出的新文明,影響力遍及整個歐亞大陸。希臘語因此成為當時的世界語言,這個年代也成為西方科學和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


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科學革命」

在托勒密王朝(Ptolemy Dynasty)統治下的埃及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在公元前三世紀時,它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 50 萬人。作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亞歷山大城除了居住著希臘裔的精英外,還吸引了大批埃及人和猶太人聚居,它成為了政治、科技、文化、宗教的中心。


約公元前三至二世紀,居住在亞歷山大城的猶太人首次將他們的經典《舊約聖經》翻譯成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為數世紀後基督教的出現奠下基礎。


在那裡,規模龐大的圖書館和博物院(研究型大學的雛型)被建立起來,博物院由托勒密政府從公帑撥款作科學研究經費,學者個人薪資和起居飲食所需,均由國家支付。學者能自由地對自然科學的各個範疇進行探討和實驗,政府不介入研究課題,也不要求研究成果必須有實際的軍事和政治用途。


這種模式開創歷史先河,也吸引了歐亞非三洲最頂尖的學者前往此地進行教學及研究,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學者,包括流傳千古的大數學家歐幾里德(Euclid)和阿基米德(Archimedes)等。數學、幾何學、天文學、物理學、液壓學、解剖學、醫學、工程學、地理學、航海學和機械製造等學科,在公元前四世紀末至公元前二世紀間,獲得爆炸性的進展。


亞歷山大死後短短兩百年,希臘的科學家建成了代表著希臘化科學、技術結晶的機械式計算機「安提基特拉機械」,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計算機,進步之大令人印象深刻。筆者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科學革命」,並為西方的科學發展奠下穩固的根基。

 
參考資料
  1. Arrian(2013)Alexander the Great: The Anabasis and the Indica. A new translation by Martin Hammond, Book V-VII, pp. 144-225. Oxford World’s Clas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Temin Peter(2002)Price Behavior in Ancient Babylon.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Volume 39, Issue 1, January 2002, pp.46-60. Elsevier. Amsterdam, Netherlands. https://doi.org/10.1006/exeh.2001.0774.
  3. Wikander Örjan(2008)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the Classical World, Ch. 31, “Gadgets and Scientific Instruments”, pp. 785-799.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4. Temin Peter(2013)The Roman Market Economy, Ch. 3, “Price Behavior in Hellenistic Babylon”, pp. 53-6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5. Rhodes P. J.(2010)A History of the Classical Greek World 478-323 BC, 2nd Edition, Ch. 26, “Alexander the Great Sources and Outline”, pp. 396-400. WILEY-BLACKWELL. Chichester, UK.
文章資訊
作者 ZANNANZA
刊登日期 2021-01-25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