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我這充滿波折的一生,曾為臺灣林業締造數度的黃金盛世──阿里山森林鐵道奮鬥記

張家綸 2021-11-07

阿里山鐵道無疑是臺灣最重要的歷史地標之一。
 
傘型齒輪直立式汽缸蒸氣火車、獨立山螺旋登山路段、之字形登山鐵路、行經熱帶林、暖帶林、溫帶林三種林相的鐵道路線等等,都是早已為人熟知的阿里山鐵道特色,而正是這些鐵道特色,使得阿里山林木得以開發並揚名國際。
 
然而,在通往林業盛世的途中,隨之而來的代價是翻車、是脫軌,甚至發生嚴重的工安事件,這些林鐵記憶裡的傷痕伴隨著林業發展,不斷地流血又結痂。
 
這些傷痕是如何出現並影響阿里山林業發展?在屢屢跌倒後,鐵路又是如何不斷地浴火重生?讓我們回到 1910 年代──鐵道通車的那一刻開始吧!
 

命運多舛的「有慘鐵道」

日本治臺之初,由於政府推動之電信、鐵路、官廳等大型公共建設需要木材資源的挹注,故而開始派人調查臺灣山脈。1899 年,根據原住民的消息,日本人在嘉義發現蘊藏豐富檜木的阿里山,不過在派人調查後,他們發現阿里山地勢險惡,無論水運或陸運皆難以運木材下山。最後他們研擬出了一個艱難的方案──建設一條高山鐵路吧!
 
面對這不可能的任務,日人一開始就因資金不足先後換了幾個東家。直到 1909 年 5 月,日本國會通過阿里山開發的預算後,鐵路的興建才終於有了眉目。只不過,興建過程未如想像中順利。1911 年,阿里山二萬坪一帶剛完成不久的工事,即因水災而付之一炬。到了隔年六月,阿里山鐵道因水災所需的修復費估計就需 23 萬,當時政府編列的災害修復費用不過 150 萬,光阿里山就佔了 15%!再一年,修復費更翻倍到 42 萬元。即使是之後完工,每年水災引發的鐵路崩毀,幾乎已成為阿里山鐵道的必然命運。
 
除了天災之外,地形亦是影響火車運行的另一項因素。1915 年 3 月 7 日,一臺拖著五輛列車的火車,從竹頭崎發車後,車子竟然因為蒸氣力量不足,導致車體往後滑行。當下,司機雖然立即剎車,卻因車體過重再加上地勢急降,整輛列車倒退滑過兩節隧道後翻車。當時,列車撞擊的力道太大,駕駛的司機反應不及,整個人飛落車外,所幸僅受輕傷,但為列車添煤炭的工人王九恭就沒這麼幸運了,他身受重傷,被送往嘉義醫院急救。
 
這起翻車事件並非特例。兩年後(1917 年)的 2 月 21 日,一輛從阿里山糞箕湖出發前往營林局的運材列車,進入隧道後,由於地形彎曲又坡度向下,導致第二節列車一端撞擊隧道內牆,車上木材隨之散落於地。列車長雖立即剎車,卻被慣性力量拖著持續往前衝,造成後面列車出軌。當時坐在車上的六位乘客反應不及被拋出車外,其中一人當場死亡,五位傷者送醫後,其中四位重傷者依舊回天乏術。唯一生還的乘客後來表示,當時他在列車另一側,因此在車體劇烈搖晃之際,得以抓住車體免於從車上飛落,幸運地躲過這場死亡車禍。
 
一再發生的列車事故,讓日本鐵道部門開始研究如何提升列車的安全性。他們調查後發現,列車事故多發生在下坡處,必須完成剎車系統才能解決問題。不過,因發動力故障導致的火車逆行,當時還尚未找出解決之道。
 

總的來說,天災、地形、火車動力不足,便是這條在二十世紀初完成的高山鐵道面臨的困境。尤其火車搬運沉重的木材過程中,只要上坡或下坡路段稍有不慎,就會引起重大的工安意外。當時,意外發生的程度之高,使得該鐵路被稱為「有慘鐵道」。其「有慘」的命運,直到日本統治末期都尚未終結,成為後來政權治理阿里山的難題。

 

我這充滿波折的一生,曾為臺灣林業締造數度的黃金盛世——阿里山森林鐵道奮鬥記-01
1917 年 2 月 21 日鐵路意外事件報導。史料來源:〈脫線の剎那 生存遭難者の實話〉,《臺灣日日新報》,1917 年 2 月 25 日,第 7 版。

 

黑暗中的曙光──帶阿里山林鐵起飛的美援

1945 年 8 月日本戰敗,四個月後,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就成立了。林務局除了接收日本遺留在臺的行政體制外,也接收了阿里山林場。對於甫接下阿里山林場的林務局來說,林場簡直可說是百廢待舉!原本困擾鐵道的老問題,如每年的風災水患、列車剎車不力等一再發生,就連林場的生產也突然銳減,甚至有專家估計,阿里山森林將在三年內被砍伐殆盡。
 
就在此困頓之際,竟又有不肖人士,趁著臺灣物價上漲,木材奇貨可居之時,憑職權偽造文書、或偷竊木材,再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售出從中謀利。
 
種種不利因素,不僅為初期執政者帶來不少困擾,也時不時地將阿里山林業拖入黑暗。就在此時,美援猶如希望的曙光降臨阿里山,為林場與鐵路帶來翻轉的機會。
 
1950 年,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蔣夢麟視察阿里山林場之後,當下決定以美援補助臺灣林業發展。據 1950 年 2 月 11 日《中央日報》報導,美援將投入一百萬補助全國鐵軌、鐵路器材與列車零件等,其中百分之七十五運用在最長且規模最大的阿里山林鐵。若得此補助,阿里山將向美國訂購五輛最新式登山火車,若是美援補助器材運到,林業生產量將可翻倍。更重要的是,阿里山鐵道將延伸二十公里,以便於開發楠梓仙溪的原始林。據稱此地材積有六十萬立方公尺,砍伐期可達十五年!
 

我這充滿波折的一生,曾為臺灣林業締造數度的黃金盛世——阿里山森林鐵道奮鬥記-01
(Source: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我這充滿波折的一生,曾為臺灣林業締造數度的黃金盛世——阿里山森林鐵道奮鬥記-03
(Source: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在美援的投入下,鐵路延伸路段逐漸興建完成,再加上成功開發楠梓仙溪後,阿里山林場伐木量逐年提高。從美援投入前的 19,400 立方公尺(1948 年),到美援投入後的 54,708.87 立方公尺(1958 年)。直到 1961 ,伐木量仍維持在 50,000 立方公尺左右。但從 1962 年開始,由於森林蘊藏量銳減,木材生產量突然下降到 28,858.37 立方公尺。隔年起,生產量更是直落一半。於是,1963 年曾經執林場之牛耳的阿里山林場結束直營伐木,連帶的相關設施如貯木場、製材廠等設施也相繼裁撤。自日本時代開始經營五十年的林場,就此畫下休止符。
 
當林場光榮不再,鐵路也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危機。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964 年有人檢舉林鐵之所以年年虧損,是因為有人利用火車偷運米上山或將山產偷運下山,再高價出售圖利。由於當時往返山上交通仍不便利,山上居民若要下山買米,都必須搭火車。官方的米價加上運費,總價十分高昂,因此私運生意,一時猖獗。此等傷害林鐵顏面之事,一時之間讓林鐵命運陷入危境。
 

危機就是轉機

幸好,隨著 1960 年代國家經濟政策轉變,1961 年起的「第三期經濟建設四年計畫」首度將觀光列為「無形的貿易」,進行重點投資,預計投入 2800 萬分期改善阿里山森林鐵路,將原本的動力全部柴油化。至此,林鐵又起死回生,從運材為主的功能逐漸轉為觀光用途。
 
轉為觀光用途後的阿里山火車,十分受歡迎,特別是尚未退役的 Shay 蒸汽火車,更引起懷舊民眾朝聖的熱潮,甚至有遠從日本慕名而來的遊客前來搭乘。到了 1970 年代,在媒體的宣傳之下,引起更盛大的觀光熱潮。打鐵趁熱,林務局順勢推出「光復號」客車。由於光復號設備豪華、座椅舒適,極受民眾歡迎,每每在假期前夕,車票早已銷售一空。到了 1976 年左右,阿里山鐵路運量來到了最高點。
 

我這充滿波折的一生,曾為臺灣林業締造數度的黃金盛世——阿里山森林鐵道奮鬥記-04
中興號(Source: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我這充滿波折的一生,曾為臺灣林業締造數度的黃金盛世——阿里山森林鐵道奮鬥記-05
(Source: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浴火重生的阿里山林鐵

由於訪客人數日益增加,為了保障旅客的安全起見,林務局早已針對部分危險路段進行截彎取直的工程,並將木製的隧道支架全部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而原本 110 座的橋樑減為 89 座,隧道也從 72 個減為 49 個。1981 年,林務局更投入二億八千萬元的鉅資,改善阿里山鐵路的路基、鐵軌、橋樑和隧道,一直到該年四月已完成總工程 86%。然而,偏偏老天卻在鐵路即將以新面貌見人時,給予一記重擊。
 
1981 年 4 月 24 日,中午 12 點 45 分左右,一輛載滿旅客的普通列車駛進第 35 號隧道,不幸的是,隧道頂端因前日大雨而累積的鬆軟泥沙,禁不起火車的劇烈震動,大量下墜擊中第三節車廂,導致第一節車廂先是上翹、接著下墜、最後出軌。第二節車廂則因被傾瀉而下的泥沙所推倒。部分旅客來不及逃出,不幸被埋在泥沙之中。當時倖免於難的旅客林小姐餘悸猶存地回憶到,當時坐他後座的男士被大石頭重擊後,將她推開,使她免遭到大石波及而逃過一劫。
 
這場意外共造成十多人死亡,在當時,堪稱是鐵路觀光化以來最大的一場災難,無疑地重創了因觀光而復活的阿里山鐵道。
 
除了重大意外之外,1982 年 10 月 1 日阿里山公路通車,人們多了一個交通方式,鐵路不再是上山唯一的選擇,也嚴重影響鐵路的觀光生意。此後,觀光鐵路生意逐漸下滑,曾經盛極一時、班班客滿的光復號也因此退役。緊接著,普通列車、柴油客車中興號也接連被廢除和停駛。至此,鐵路營運可說是到達了谷底。
 
那麼,鐵道是否就此走入末路呢?答案是否定的。
 
若說過往的歷史是鐵道的不可承受之重,那麼反過來說,阿里山鐵道的價值正是來自於那充滿光輝和波折的歷史。在 1980 年代之後,隨著林務局的努力,與人們漸開始注意到富有歷史感的文化資產,開始有人進行阿里山林鐵的文物保存與整理,至此阿里山鐵道又浴火重生,有了新的時代意義。2003 年時,文建會甚至將阿里山森林鐵道評選為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

直到今天,阿里山鐵道仍是象徵臺灣的重要地標,與臺灣共生共榮的珍貴歷史文化。
 

我這充滿波折的一生,曾為臺灣林業締造數度的黃金盛世——阿里山森林鐵道奮鬥記-07
大雨過後的傾頹模樣(Source: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我這充滿波折的一生,曾為臺灣林業締造數度的黃金盛世——阿里山森林鐵道奮鬥記-08
林班邊坡工程(Source: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整理圖書文獻與相關檔案,只是重拾阿里山這座《林鐵博物館》計畫的第一步,此外還會有一系列口述歷史的影片陸續上線,想聽到更多職人親口說出那些故事嗎?

快點到林鐵處 YouTube 頻道按下訂閱,開啟小鈴鐺,並追蹤粉絲專頁吧!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YouTube 頻道:https://bit.ly/30ymLnC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lishanForestRailway.Taiwan/
參考資料
  1. 《中央日報》
  2. 《臺灣日日新報》
  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林業檔案》
  4. 《徵信新聞報》
  5. 《聯合報》
  6. 〈阿里山林場運材列車顛覆經過情形〉,《林產通訊》,2:3(1948年3月),頁30。
  7. 姚鶴年編著,《臺灣省林務局誌》,臺北:林務局,1997。
  8. 臺灣林務局編印,《臺灣林業統計》,臺北:該局,1966年。
  9. 臺灣省政府農林處林產管理局出版委員會編,《臺灣林產管理概況》,臺北:該會,年代不詳。
  10. 蘇昭旭,《奔馳百年: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故事》,臺北:林務局,2014。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家綸
刊登專欄 山林碎語
刊登日期 2021-11-0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