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看火車在時代奔馳的軌跡:與「追驛之道—臺鐵檔案主題營隊」探尋鐵道歷史

2024-10-28
《青空下的追風少年》作者簡嘉誠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所典藏之「臺鐵公文檔案(工務處石牌倉庫)」、「臺鐵技術檔案(工務處石牌倉庫)」於2016年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為持續應用及推廣珍貴檔案素材,於2023 年攜手金漫獎漫畫家簡嘉誠推出漫畫《青空下的追風少年》。以珍貴史料為本,結合鐵道與田徑元素,創作出以二戰為故事背景,充滿鬥志熱血的青春漫畫,更於 2024 年獲得日本國際漫畫賞金獎。

 

本次「追驛之道—臺鐵檔案主題營隊」從漫畫《青空下的追風少年》出發,於 2024 年 8 月、9 月各舉行一梯次營隊帶領參加者深入鐵道檔案裡的歷史軌跡。為期兩天的營隊活動各包含四場講座及一場戶外地景走讀,並安排專業人員帶領參訪檔案管理局,一窺檔案保存及修復的奧祕;另營隊也透過臺鐵文化志工隊專業導覽員帶領下,參觀藏有豐富臺鐵文物的文獻室,進行一場臺鐵巡禮。

營隊首日,參加「追驛之道—臺鐵檔案主題營隊」的鐵道與歷史愛好者們齊聚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展開一場與鐵道相關的歷史追尋。在當天的三場主題講座中,講師們以老照片、漫畫、史實等豐富材料,讓學員深入理解鐵道檔案與臺灣的歷史。同時,學員也把握機會,參觀檔案管理局的保存維護中心及國家檔案閱覽中心,得以一窺平時難得一見的國家檔案及紙質檔案修復過程。


臺鐵檔案圈起的鐵道之路——臺灣鐵道百年發展史

講者: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

首日的三場講座中,打頭陣的為知名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在演講中,凌宗魁帶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帶領學員透過一張張老照片,細數臺灣鐵路與臺北城的發展與建築史。

 

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凌宗魁介紹許多清代和日治時期的建築與設施,如清代建立的臺北城牆、臺北北門外接鵝鑾石路面、進城牌坊等,都擁有具時代意義的有趣典故。

 

凌宗魁展示了一張清代建立的「牌坊」老照片。說明這個具「儀式」性質的牌坊,除了標示著臺北城與外圍的界線,當清代的臺北城「員工」要「打卡上班」,只要走入牌坊即可。另外,現在的延平北路,在清代曾是外接北門的主要道路。道路主要以鵝鑾石鋪設,但也在相應間隔中設置平坦的石板路,方便車輛通行。
 

然而,隨著日治時期的鐵路運輸發展及其他現代化設施建立後,這些古老城跡也相應拆除,只能從照片或是鐵道園區中瞧見往日風采。

在講座中,凌宗魁也分享了「臺北鐵道部」有趣的建築變遷與再利用。如至今仍能從外觀看出變化的「臺北工場」,便是歷經不同功能轉變的經典例子。

 

日治初期,臺北工場主要作為火車修理場所,但到了 1935 年臺北工場遷移至臺北市松山區後,工場就發揮了不同作用。如曾被當作庶務部的行政辦公室,之後又成為禮堂,讓臺鐵員工能在此辦理活動或打羽毛球等。而從建築外觀也能觀察到舊臺北工場的功能演變,如在禮堂側邊拱形的六扇窗戶,其實是過去供鐵路車輛進場維修的拱門。

 

另外,凌宗魁也提到,過去臺北鐵道部廢棄的棚架、鐵軌等,還會被「再利用」,如搭建成臺鐵員工的打卡棚,以確保這些由鐵礦製成的珍貴鐵軌不會被浪費。

透過豐富史料,凌宗魁以專業的知識和講解,讓學員在這趟建築與歷史探索之旅中,回顧了臺鐵與臺北城的發展歷程。

 

參訪檔案管理局國家檔案保存維護中心及國家檔案閱覽中心

除了講座,學員們也有幸探訪一般人平常難以造訪的國家檔案保存維護中心,以及國家檔案閱覽中心,揭開檔案管理局的神祕面紗。

 

國家檔案保存維護中心主要負責維護及保存來自政府單位的重要檔案,絕大部分為紙質文獻。也由於這些檔案容易受潮或被蟲蛀,研究員特別強調,國家檔案保存維護中心嚴禁飲食。


在保存維護中心,可以看到許多修復檔案的工具,如修復紙、置放於文件後的楮皮紙、以麵粉和純水煮出的漿糊,以及各式刷子等。研究員說明,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不同工具,就是要因應各種不同狀況的文件檔案,如有些文件是被蛀蟲嚴重侵蝕,有些則是因為潮濕而損毀;另外,由於當初撰寫文件的人所使用的墨水種類不同,也可能因此需要用到不同的修復工具。


下一站,學員們來到國家檔案閱覽中心。研究員指出,目前檔案局保存的檔案已部分數位化,若民眾想要檢索的檔案仍只有紙本形式,可以透過網路申請到局應用閱覽。

 

而此次參訪,閱覽中心特別提供有關臺鐵的紙本資料供學員檢索,如臺北站大廈的華僑投資文件和過去臺北車站時刻表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檔案。

 

研究員也特別提醒,由於這些紙本檔案非常珍貴,民眾在閱覽過程中必須戴上手套才能翻閱文件;若資料中涉及個資,也會在民眾閱覽前進行遮蔽處理。


穿梭虛構與紀實的漫畫——檔案史料轉譯的創作之路

講者:簡嘉誠 |漫畫家

進入營隊第一日的下半場,第二場講座為漫畫家簡嘉誠講述如何將史料轉譯成漫畫的素材,創作出《青空下的追風少年》這部榮獲日本國際漫畫賞金獎的精彩作品。

 

在午後的斜陽照射下,簡嘉誠明白大家可能會有些昏昏欲睡,因此他打趣地說,大家可以將這場講座當成是經歷一場「夢的旅程」。而在簡嘉誠老師的演講中,學員們也確實在虛構與紀實交織的漫畫世界中,歷經了一場精彩冒險。

 

擁有豐富創作背景的簡嘉誠,過去曾寫出《時空鐵道之旅》及《阿里山林鐵奇事》等與鐵道相關的作品,內容橫跨臺灣不同年代的鐵道特色,如蒸汽火車、阿里山林鐵、糖鐵、藍色莒光號等。

簡嘉誠的最新作品《青空下的追風少年》則更進一步與檔案管理局合作,參考研究員許峰源撰寫的論文《火車快飛:戰後臺北車站與臺鐵人的生活圈(1945-1949)》。簡嘉誠說,在將這本長約 120 頁的論文內容轉化為漫畫時,必須細讀大量的史料,從中提取出具故事性和象徵意義的片段,才能將其融入漫畫中。

 

《青空下的追風少年》以鐵路與田徑作為主軸,年代為二次大戰後,講述兩位分別來自日本和臺灣少年的友誼故事。

 

簡嘉誠說,這部漫畫曾經過多次修改與調整,原先在選擇主角參與的運動項目時,是想使用排球,但幾經思考和考量歷史根據後,最終選擇以跑步做為主題,並將 1946 年省運會納入故事中。簡嘉誠老師表示,這不僅讓故事更加聚焦,似也呼應 2020 年因疫情延期的東京奧運,反而形成歷史與現實的巧妙對比。

 

簡嘉誠也強調,在創作與歷史相關的漫畫時,即使只是短短的一兩幕畫面,都必需進行大量的資料搜集和考證。如為了還原當時參加省運會的選手從臺北車站,換乘萬新鐵路到達水源地站的情景,他特別查閱了相關的照片與空拍圖,只為讓漫畫中的畫面更貼近現實。

 

透過簡嘉誠的演講,除了看到漫畫創作的精彩過程,也能理解他是如何在虛構故事中,融入史實,創作出這部《青空下的追風少年》飽含故事性又有歷史深度的金獎作品。
 


時代巨輪下的面孔——從臺鐵檔案看見戰爭時期與戰後臺日人員的處境

講者: 李文成 |作家、Podcaster

本日第三場也是最後一場講座,是由知名歷史 Podcaster 兼作家李文成以生動口吻,帶領學員回顧臺灣戰爭時期與戰後,日本人與臺灣人面臨的複雜處境。

 

曾是高中歷史老師的李文成在開場時即開宗明義地說,要更深入理解歷史,並讓更多人對歷史有興趣,「聽故事、出去玩」都是好方法。因此,李文成在此次演講中也講述了不少有趣的史實與小故事。

 

李文成首先提到,日治時期 1909 年至 1918 年期間,日本政府曾積極推動日本移民來臺計劃,當時,約有 1,700 位東京居民遷移到臺灣東部。而這也代表著日本政府對臺從無方針主義變成內地延長主義。

 

二戰結束、日本於 1945 年宣佈投降後,許多日本人則面臨著要離開臺灣或留下的困難抉擇。李文成老師提出當時的調查數據指出,約有 14 萬名日本人想要返回日本,18 萬人則想留下,然而,到隔年,仍有約 30 萬日本人留在臺灣。

 

李文成說,有幾種身份的日本人可以選擇留在臺灣,像是有罪在身上未審判的人、嫁給臺灣男性的婦女且有小孩者,就可以選擇留在臺灣。不過,即使是選擇離開臺灣的日本人,也留下不少「帶不走的遺憾」,除了曾經的情懷、對戀人的記憶等無形資產,根據規定,日本人離開臺灣時只能攜帶一千日圓,因此對擁有較多資產的家庭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的情況。

 

李文成指出,日治時期的臺灣除了近代化發展時常為人津津樂道,也有不少關日本殖民臺灣究竟是「經營還是剝奪」的討論,而到統治後期,日本人的在臺困境和灣生議題等種種,皆讓人看到許多因為時局和環境所產生的困境。李文成也講述了其外公在日治時期憲兵隊擔任翻譯的經歷,看出戰後臺日之間的矛盾與複雜情感。
 

講座尾聲,他也鼓勵學員們,若想要更加了解歷史,不妨多與長輩聊聊,能讓視野更加透徹。

 

營隊首日以三場講座做為揭幕,帶領學員對臺鐵檔案的保存及運用有更多的認識和瞭解,為翌日的走讀活動進行暖身及完美開場。

 

 

文章資訊
作者 陳曉芙、廖丹郡
攝影 阮慕箴
刊登專欄 檔案樂活情報︱檔案局
刊登日期 2024-10-28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