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驛之道—臺鐵檔案主題營隊》兩梯次在設計規劃上,安排部分不同的講座,希望帶給兩梯次學員不同的體驗。在兩梯次講座中,除了有第一篇側記中的各領域專業講師,另有深諳飲食文化的作家楊双子帶領學員領略伴隨火車發展的美食之旅;而暨南大學翁稷安副教授則透過豐富的影視資料與故事,帶領鐵道迷們用另一種角度理解臺鐵檔案;更有鐵道專家蘇昭旭老師為大家介紹不同時期的火車款式樣貌,帶給學員們收穫滿滿的追驛之道!
臺灣鐵道美食時光:百年來的鐵道便當及其他飲食風貌
講者:楊双子 |作家
鐵道飲食的核心,在文化和歷史上的主角都是便當。在 19 和 20 世紀,歐洲有起司、麵包和火腿組成的鐵路「便當」(於當時的日本人而言,便攜簡餐都叫便當),而日本也在 1885 年於車站販售飯糰包黃蘿蔔干,兩顆 5 錢(約現今新臺幣 150 元),屬於流行消費,日治時期的臺灣亦是如此。
楊双子指出,儘管這些早期便當多是瞄準日本客群的和食或洋食,使用日本米或臺日混合米,但受限於科技與風土,多使用臺灣食材,鐵道上亦有很多土產小販,使日本引入的鐵道飲食甫一落地便「臺灣化」,戰後更融合外省人「熱飯」文化,使臺灣的便當文化和日本截然不同。
楊双子接著講解鐵道飲食的伴手禮,除了水果外,月台在 1930 年代開始販售在臺中、臺北兩地才有的太陽餅和雞卵捲,成為著名的伴手禮。此外,以鐵路發跡的臺中也誕生天天饅頭(臺式的日式饅頭)和泡沫紅茶(不乳化,使用美軍引入的果糖),因為「臺中是一個沒有包袱、求新求變的城市。」
從鐵道飲食的文化發展來看,楊双子指出「美味」的定義其實建立在權力和文化階級之下,從日菜、外省菜轉成美式菜,即使如今臺菜重磅回歸,仍以法式菜為模板發展。現在的「鐵道旅館」和車站餐廳,亦是在資本主義競爭下勝出的連鎖餐廳。但,用公民的力量追尋地區差異化,是臺灣人可以追求的趨勢。
跟著火車前進的電影與音樂——臺鐵檔案裡的鐵道故事
講者:翁稷安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翁稷安以「我有檔案,你有故事嗎?」作為開場,邀請在場聽眾思考:自己有與火車相關的故事嗎?他說,火車與鐵道的魅力,在於其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因為習以為常而忽視了它們的存在,「不過,當我們要去訴說鐵道與火車時,每個人卻好像都有故事可以說。」
在翁稷安記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火車故事,是到臺中成功嶺進行軍事受訓的經歷。翁稷安老師回憶,他第一天到成功嶺就因為不習慣而決定放棄。離開時,他和其他同樣決定離營的同袍坐上由軍方指派、各站皆停的火車返家。在緩慢行駛的車上,翁稷安覺得「每個人都充滿迷惘,因為不確定放棄受訓的決定是好是壞,」即使過了幾十年,這段青澀的時光仍是他至今難以忘懷的回憶。
講座中,翁稷安也播放了許多與火車相關的音樂和影視作品,如洪第七的《離別的月台票》、李宗盛的《飛》、林強《向前走》、羅大佑《火車》,以及電影《戀戀風塵》等不同時代的作品,都能看出不同世代的人對火車的不同想法。
對於如何將專業的歷史敘述,轉化成普及的文字,翁稷安強調,若僅擁有「檔案」,其本身並不會自動成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只有在透過「你」的視角說出來後,枯燥的文字才能真正成為生動的歷史敘述。
他引用已故作家陳柔縉的書名《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表示,我們每個人的故事都能折射出一個時代的面貌,而這些「大眾的歷史」,也會進而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因此,翁稷安以「火車似人生」作為結語,鼓勵在場聽眾於講座結束後,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寫下自身對鐵路的回憶與故事,因為每個人身上的故事都值得被好好珍惜和記錄。
火車款式進化論——臺灣火車演進史
講者: 蘇昭旭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航空暨運輸管理系專技助理教授
這場講座邀請到臺灣鐵路專家蘇昭旭前來分享,以分類學的方式為參與者介紹歷年來臺鐵所使用的火車型號,這堂課便以「鐵道車輛分類學」承先啟後。一早,蘇昭旭帶著他的鐵路畫作明信片一一發放給在場的與會嘉賓。同時,臺鐵董事長杜微驚喜現身,並全程聆聽。
1825 年,史蒂芬生發明蒸汽機車,人類鐵道史也將滿200年。而臺灣鐵路在劉銘傳治理時期開始興建,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先成立「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後改組「臺灣鐵路管理局」,正式為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臺鐵公司營運著。在戰後到今日,鐵路使用的車型可以分為兩大類:營業用車與專業用車。
專業用車主要分成工程用車、搶修用車。在營業用車的分類底下,蘇昭旭一一介紹動力車、無動力車、動力車組合,並分享在時代脈絡下,臺鐵公司所使用的車型緣由、優缺點與對社會的助益。例如 CT270 型車種,屬於動力車當中的蒸汽機車,時速可達 100 公里,戰後臺鐵擁有 4 臺使用。1953 年,因為美援的撥款,又向「日立」公司購入 8 輛,作為客運用機車,蒸汽機車一直營運至 1984 年,因為 1979 年鐵路電氣化的建設工程,才決定將其淘汰。
1955 年開始,臺鐵為了客貨運和軍事戰備,進行柴油化的改革。蘇昭旭分享,柴油引擎發電驅動的馬達效率好,原本是海軍的潛水艇使用,後來才被運用到鐵路上。1960 年,柴油電器機車加入臺鐵軌道上的運行,臺灣鐵路正式由蒸汽動力時代進入到柴油動力時代。但同樣也是因為鐵路電氣化發展,柴電機車才漸少使用。
種種車型的使用,蘇昭旭都像在為與會者介紹臺灣歷史的縮影。他以專業又豐富的內容講解每一種款式、每一個型號的構造,以及臺灣鐵路發展的脈絡及使用方式,同時包含臺灣鐵路局的策略。他用活潑有趣的小故事生動介紹歷史,也模擬不同型號火車引擎發動的聲音,逗得現場笑聲時起。臺灣鐵道經歷了這樣的世紀,眾人在歡笑聲中愈發熟悉這段過去。
最後,蘇昭旭強調,鐵路是交通的命脈,鐵道造福人民、也是保護國家安全的一環。結束前,臺鐵董事長送上臺鐵紀念品,並與蘇昭旭合影,同時補充說道:「蘇老師的課程將所有臺鐵的車型講得透徹,內容十分豐富。但唯獨三台車,因為從沒有對外展示過,因而沒被提及。它們存放在七堵花車庫,分別是總督花車、太子花車、總統花車。」而其中,總統花車曾有前總統李登輝搭乘,臺鐵公司預計於今年復刻當年李前總統搭乘的路線圖,開訪民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