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超強的唐代宅配到府,南荔北送只要五天──唐代官方快遞如何運作?

何逸琪 2021-06-26
盛唐時代,貨物轉發的速度非常快,越過江河往北便換上馬匹(Source: Joyce Hong, via flickr
 

夏日炎炎,好想喝杯珍珠奶茶,現在只要請 foodpanda 外送一杯,三十分鐘以內,門鈴響起,消暑凍心的半糖少冰飲料就在眼前。隨著透明的杯子,一絲絲的寒氣向外擴散,珍珠奶茶還沒入口,身邊溫度彷彿下降了幾分。我們實在很慶幸生在現代,手機宅送到家雙方配合無間,上網購物,衣飾、彩粧、運動器材、食物買菜幾乎都能 24 小時到府。


反觀離現在將近一千兩百年的大唐帝國,當時的人想吃什麼、想買什麼,一定不怎麼方便了吧?


大唐帝國的官營宅配──南荔北送的快遞

中唐詩人杜牧會第一個出來抗議。

 

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

杜牧的生活的年代比詩文描寫的時代晚了五十多年,不過顯然帝國子民對唐明皇與楊貴妃一事都耳熟能詳。唐明皇為了心愛的楊貴妃什麼事都做的出來,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偏偏荔枝生長於熱帶地區。於是唐明皇就讓人快馬加鞭,從今日的廣東地帶運送荔枝,一站一站地接力配送,一路往北到長安城皇宮,直線距離高達約 1500 公里(有的估計唐帝國驛站距離是 2000 公里)。在天氣熱、水果容易腐敗的情況下,配送到皇宮的時間得壓縮到四~五日,這樣看來,大唐帝國的官營宅配其實跟現代美國的 Amazon 購物、又或者是中國淘寶運送時間差不多。


隋到盛唐時代,大運河修濬日新,黃河串連長江、淮河,讓貨物轉發的速度非常快,越過江河往北便換上馬匹。當時馬匹接力運送荔枝的地點被稱作驛站,負責替國家傳送物品和公文,今天日文仍沿用驛站的漢字來表示送往迎來的車站。《大唐六典》記載的驛站涵蓋比較廣,分為陸驛、水驛、水陸兼併三種,也就是海陸雙拼特餐,好比今日的集貨中心。驛站由政府派專人經營,貨品到了驛站,由該站送貨員完成任務。任務以三日為限,不急的任務,送貨員在得到符令允可後,可以在驛站裡面洗換衣物休息吃飯,賞賞花看看風景,等待明日再出發。有時則沒有任何招待,直接讓另一批送貨員點清貨物再往前去。


詩人岑參長年在帝國西北沙漠駐守,早不知看過多少外國駱駝商人運輸工具,他眼中的官方宅配是: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出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

早晨在咸陽/長安,到了傍晚就抵達了隴山。到達隴山又是什麼概念呢?隴山是六盤山的東段,六盤山橫亙寧夏、甘肅、陜西三省,山脈雄偉綿延以致不同的山區各有別名。岑參久經邊馬,見多識廣。他記下送貨員清晨出發,日落到達六盤山最東段的陜西隴山下,大概 180 公里左右,在非機械火車、磁浮列車,純粹獸力和人力時代,僅僅一個白天便達成使命,除了得路況良好,還要靠政府維持穩建的運送流程。

 


轉運也沒問題──唐代物流的水陸套餐

唐代時官方有運送貨物的需求,民間的購買力旺盛,私人的物流想賺錢,學者楊斌指出小吏、商人趁機蹭官方物流網夾帶私人貨物的事情也不少見。不過民間很早就開發了從蜀地到長安的水陸套餐。李白的名作〈早發白帝城〉就是一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李白喜歡浪跡天涯當背包客,偶爾當沙發衝浪客,寄住在朋友家。他對各種交通輕車熟路,長江三峽有水位高低落差,河水疾湍,貨船和客船在這段峽運之中,將商品送抵各地的陸上轉運站。


李白的另一首〈長干行〉裡,也提到類似的物流概念。詩中描寫一對竹馬青梅的小夫妻,少婦十五六歲心心念念著出門做生意的夫君,她掛念著四川境內的峽路—瞿塘灩澦堆,深怕瞿塘峽的江水濤濤導致商船沉沒,高山絕嶺的獼猴叫聲,那句「猿聲天上哀」彷彿在她耳邊呼嘯著淒涼的音色,她個人的心境影響所有想像的悲傷樣貌……。詩中的這段峽運經過物產豐饒的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又接壤東南亞國家,像驃國(今緬甸)、南詔國的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的各種風土名物,形成國際物流。詩中描寫的無名商人、配送員,運送著貨物,擔負著生意,和家人一別多月,或者一年半載難得回來之身影,也被詩人完整保留在作品裡。


瞿塘峽夔門,攝於1999年三峽大壩蓄水前(Source: Charlie fong,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類似的情景,也出現於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行〉裡講述一位身世淒涼的音樂演奏者,因為嫁給做出門經商的商人,導至她獨自留守。有天碰巧在潯陽江口的商船演奏,一曲琵琶讓白居易嚇傻,原來高手在民間,音樂高手如她卻忍不住神傷:「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想起丈夫,實在寡情,只知道要拼事業,為了經銷茶業生意,忍心留她一個人,「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因茶文化而生的商道:茶馬古道

唐人開始流行喝茶,也推崇茶葉有解膩消油的食補療效,茶葉因而成為有力的經濟投資。中國的茶葉大多盛產於長江以南的山丘,西南雲南、四川要將茶葉送往北邊,到山勢更高的吐蕃、更遠的波斯大食國,就得靠商隊穿越山脈、踏過沙漠,商人們走出的這條路,也被稱為「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Source: 作者自攝)
雲南喜洲古鎮(Source: 作者自攝)
 
茶馬古道上的運茶人(Source: ralph repo,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帝國的中北部,走不僅水陸兼有,還有特別開設存放商物的「邸店」──大唐時期的民營集貨中心。此時的大商人會在交通樞紐上租用一間間倉庫存貨,方便大盤商收訂單後出貨,或是再轉手給小商店。偶爾茶商們還會在水運要道互相交換商業意見,晚上約好一起喝酒談談,都是物流配送時很特別的情報與商機。

 

 三軍江口擁雙旌,虎帳長開自教兵。
 機鎖惡徒狂寇盡,恩驅老將壯心生。
 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
 秋日梁王池閣好,新歌散入管絃聲。—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


攝於羊苴咩古城牆(Source: 作者自攝)

唐代中期以後的詩人無不品茗茶葉,白居易能夠自得其樂地〈詠意〉:「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全都出自於辛勤的各路大小商人與物流人員,宅配到地後,讓他買到好茶且喝著新茶。品茶的愉快好時光,似乎跟我們今日喝到珍珠奶茶的物流樣貌也所差無幾。

 


商業行為取決於人類的需求,為了貨品流通,滿足人們所需,物流人員盡可能快速爭取時,他們離家千萬里、行船、跑馬(駕車),站站接手再飛轉來去;從大唐官方私人物流到現代物流貨運,一連串的足跡履歷,我們發現人類的共感是世代相通的,物流人員實實在在地提升人類生活進程。

 


文章資訊
作者 何逸琪
刊登日期 2021-06-26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