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提二二八?!煩不煩!」「不要耽溺在過去了好嗎?!要向前看!」「可以停止消費受害者嗎?!」「不要再把二二八當成政治提款機!」「該賠的都賠了,還出來鬧什麼?!」「每一任總統都出來道歉了,到底有完沒完?!」
每當時序逐漸逼近週年紀念日,二二八受難家屬如烙印的創傷記憶,便重新浮上心頭。原本由日常事務堆砌而成的防護牆,迅速被週年引發的各種騷動囓噬。對大部分的臺灣人而言,二二八紀念日不過是個又可以出遊的國定假日,但對受難家屬來說,他們內心卻交織著無盡的悲傷與其他複雜的情緒,心中不知是否該對政府還存有期待。
他們必須學會不要太在意網路媒體上一波波尖酸刻薄、極盡羞辱的攻擊言語,學會專注於那些微小但溫煦的支持聲。多少個紀念日過去,受難家庭眼睜睜地看著政府多次宣示平復歷史傷痕的承諾,卻無限期延宕。他們成為等待的專家,懂得自己護佑希望的螢火,直到下個週年,創傷記憶進入另一輪撕開、翻攪、覆蓋的重複循環。
紀念儀式上的道歉反省,玩真的?
自從李前總統登輝先生首度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倖存者和受難家屬公開道歉以來,二二八中樞紀念儀式,已然成為國家元首對威權統治的歷史錯誤公開表態的場合。
二十多年來,政權幾番輪替,歷屆總統們的致詞,或從國家元首的高度弔念受難者、向家屬道歉,或強調黑暗歷史不能或忘,呼籲不讓先行者白白犧牲,或宣示守護眼前的自由民主,讓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甚至保證推動國家轉型正義工程的決心等。
然而今日,總統們的致詞聲猶原鏗鏘昂揚,倖存者卻幾乎已全數凋零,連二代也漸漸經不起年歲的重負,垂垂老矣。「口口聲聲說轉型正義,到底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儀式散場時,許多家屬們帶著疑惑離去。
生命、青春,怎麼賠?
不論是被稱為「清鄉」、「鎮壓」或「屠殺」,那場悲劇發生近半世紀後,政府終於通過補償條例,於 1995 年開始發放補償金,但被硬生生剝奪的性命、親情、愛情、青春、理想、職涯、前途,該怎麼彌補?不可共量的傷害,不得不被量化計算。一條人命,600 萬新臺幣。葬送十年青春,酷刑導致身心殘疾,外加特務頻頻製造汙名絕人生路,580 萬。
2007 年,補償改成賠償,一字之差,國家總算承認自身錯誤。但是,未釐清的歷史真相,無人承擔的加害責任,暴力創傷導致的各種身心後遺,社會對威權統治者未曾消弭的崇拜情結,這許多國際轉型正義準則建議必須處理的議題,均未給出明確交代。
補賠償等於封口費?
然而,要求受難家屬放下,不要「心存仇恨」的聲浪卻一年勝過一年。他們大概萬萬沒料到,勉強接受了打折再打折的補償正義,竟形同收下封口費,彷彿拿了錢就該緘默認份,滿足「只要受害者放下,社會便可和解共生」的美好幻想。不知是赧於承認對真相與正義的不在乎,又或是始終愛戴著維繫身份認同的唯一領袖,人們急於翻過歷史黑暗的篇章,甚至不惜預先撕去那些仍待書寫的空白頁。
如果不是我們家親身經歷過,我的反應可能跟他們一樣,大家都需要為自己著想,為什麼要管政治受難家庭的苦痛?那太沈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