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重溫日本時代「火神」們的辦公廳舍──臺灣各地消防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2021-08-29
雲林虎尾合同廳舍仍保留一根從二樓的休息室直通一樓的豎桿子,當發生火災,消防隊員就抓著往下滑。
 

公視熱門戲劇「火神的眼淚」近日造成話題,我趁這機會來介紹幾棟日本時代的消防建築。日本時代的臺灣,隨著都市的近代化,發展出近現代消防的觀念,在每一座城市都興建了消防隊的廳舍,伴隨都市計畫,和重要辦公廳舍一同設計。


如今,這些建築被指定為文化資產,成為消防博物館。看完「火神的眼淚」後,疫情趨緩之際,不妨外出一訪這些臺灣的歷史古蹟消防隊,想想當時消防人員英勇救難情形!


這一篇文章主要介紹三個地區的消防隊廳舍:新竹、臺南、雲林虎尾。


最早的打火英雄組織

日本的江戶時代時,都市快速發展,人口居住密度高,當時禁止平民使用瓦作為屋頂材料,只能使用茅草鋪成屋頂,造成一個火苗足以燎原,把城市燒的精光。


後來到了 1720 年八代吉宗將軍時,將原來厚重的平瓦與丸瓦改良成為棧瓦。吉宗將軍就是日本時代電視劇中的「暴坊將軍」,暴坊將軍微服出巡,有一群兄弟手下暗中幫忙,這一群兄弟,就是「町火消」,也是最早的打火英雄組織。

 

當時在江戶城的一些地方,架起高高的「櫓」,值班的兄弟爬上去,看遠處有沒有火苗竄起,他們平時也會在屋頂幫忙屋頂瓦匠的工作。在當時,町火消的兄弟情誼濃厚,路見不平則兩肋插刀,十分具備性情壞而率真的「職人氣質」,但有時也會打群架鬧事。


進入了明治時代後,町火消才改組為近代化的消防組織。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有了車子、幫浦的出現,也隨著城市的都市計畫,將消防隊的建築蓋在官廳集中的地方。


「櫓」變成了「看火臺」、「望火樓」。而消防員經常需要一起集合、休息,他們工作的場所就是所謂的「詰所」,即是執勤室,一群打火兄弟聚在一個地方同寢,隨時待命賣命,和「火神的眼淚」劇中人物集中在宿舍睡覺的情形類似。


兼具消防與空防目的:新竹市消防局本部

說到現在的新竹市消防局本部,也就是新竹消防博物館,坐落於新竹市北區中山路 4 號。新竹整體的城市規劃是以新竹車站(1908)為中心,沿著東門及護城河向東展開。


現在官廳集中區在中山路及中正路周圍,例如新竹州廳(1927,現新竹市政府)、新竹市役所(1925,現新竹市美術館)、新竹一信、新竹州圖書館(1923)等地方,新竹市消防局本部,就圍繞在這個官廳集中區裡面。另外,還有專賣局新竹支局(1934)、新竹有樂館(1933,電影院)等公共建築也在這集中區的外圍。


1920(大正 9)年,新竹官設消防組創立,第一代的「消防詰所」設置在今日建國公園內。1940(昭和 15)年 5 月 5 日新竹消防組詰所由新竹州土木部營繕課設計,在新竹州廳舉辦舉行向神明宣告開工的地鎮祭,並興建了這裡的第一個消防廳舍。


1942(昭和 17)年 8 月 15 日,於附近的有樂館舉行新築竣工落成式。有樂館由技師栗山俊一設計,作為電影院及娛樂的場所。在此處舉行落成典禮,也有慰勞當時的打火兄弟的意涵。


說到消防局廳舍的建築特色,其高起的望樓為當時新竹市最高的建築物。主要建築反應當時的 Art Deco 流行風格,而本建築有一個特色是,在切妻造[1]屋頂下貼一段木造雨淋板,顯得沉穩而較接近日本的傳統建築。戰爭時期新竹遭受盟機空襲頻繁,因此本棟望樓建築兼具消防及空防目的。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於 2006 年開幕,除了展示日治時代及現代的消防車及救難器材的演變以外,在體驗區還可以體驗救災、地震逃生、火災逃生等展區。

 

小檔案
位置:新竹市北區中山路 4 號
興建年代:1942(昭和 17)年
設計:新竹州土木部營繕課
博物館成立日期:2006 年

最初用來慶祝天皇登基:臺南合同廳舍

1900(明治 43)年由於鐵道的興建,臺南的吞吐口由水路轉陸路,而 1936(昭和 11)年所完成的臺南火車站,以當時最流行的 Art Deco 風格裝飾,加強了臺南的摩登形象。


從臺南火車站前站進入大東門的方向,會來到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圓環。1911 年臺南市區進行改正計畫,用半圓環及圓環來串連整個城市。


環繞這個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圓環,臺南最重要的官廳建築集中於此:臺南州廳(1916,現國家文學館)、臺南警察署(1931,現臺南美術館)、臺南測候所(1898)等。延伸出去,孔廟、臺南武德殿、愛國婦人會館(現臺南遊客中心)、臺南法院(1912,現臺南司法博物館)等。


而現在作為臺南市消防史料館的臺南合同廳舍,也在臺灣文學館的對面,層疊了 1910 年代到 1930 年代初期歷史主義到 Art Deco 建築的表情變化。離這一區不算遠的地方,則有臺南著名建築林百貨(1932)可供在離開臺南以前購買伴手禮,把臺南的美食及回憶通通打包回去。


臺南合同廳舍初建於 1930(昭和 5)年,由臺南州土木課營繕係設計,作為臺南市御大典紀念塔,用來慶祝昭和天皇登基,當時全臺灣各地紛紛興建御大典紀念建築,這是其中一棟,也代表開始由地方政府的土木課設計自己州內的建築。


這一棟起初純粹做為「臺南市消防組詰所」的六層塔樓建築,民間稱之為「火見樓」或「望火樓」,可以見得它的功能。而其第二次進行增建是在 1938(昭和 13)年,合同廳舍的部分完工,將辦公場所與消防單位合而為一。戰後由臺南市消防局沿用,近年修復完畢後,開放為「臺南市消防史料館」。


修復前的臺南合同廳舍,消防局的標註非常顯眼
臺南消防博物館展示的傳統火神

臺南合同廳舍的建築本體,水平線條明顯,屋頂為平屋頂,和望樓形成一個縱、橫的視覺焦點。修復完成的臺南合同廳舍為消防博物館,館內動線最前處有建築樣式與古蹟修復的介紹,以及臺南消防先驅住吉秀松[2]的簡介,不僅介紹日治及現代的打火英雄,也介紹及展示了傳統護火的神明。


看到這樣的場景,是否覺得熟悉?彷彿在劇中,警鈴響起,消防人員拿起自己的裝備,準備要出動的樣子。不僅如此,這一棟仍然是現役的消防局,我在現場遊覽的時候,剛好遇到在對面塔上看到消防人員正在演練的樣子,爬上爬下的,毫不馬虎。

 

小檔案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 2 之 1 號
興建年代:1930(昭和 5)年(臺南市消防組詰所)、1938(昭和 13)年(臺南合同廳舍)
設計者:臺南州土木課營繕係
修復工程:2015 年開始
消防史料館開幕:2019 年

企業進駐再利用的休閒據點:虎尾合同廳舍

虎尾合同廳舍興建於 1930(昭和 5)年,圓潤的角以及圓形窗代表了當時 Art Deco 風格,而寄棟造[3]的瓦屋頂則有一些日本建築的影子,綜合來看建築水平及縱向的設計明顯,還是屬於 Art Deco 風格。


日治時代1920(大正 11)年,地方行政重新規劃時,虎尾設置了臺南州虎尾郡,建置虎尾郡役所(現布袋戲博物館)與虎尾郡役所官舍(現雲林故事館)。1930(昭和 5)年再成立虎尾合同廳舍,虎尾郡役所、虎尾郡役所官舍與虎尾合同廳舍三者呈一個三角形對角的樣子,呈現了日治時代都市重要廳舍多半集中設置的情形。


和前面兩個消防館舍不同的是,虎尾合同廳舍目前由企業進駐再利用,也成為民眾在附近逛逛走走時看古蹟時可以歇息的地方。雖然如此,虎尾合同廳舍仍保留一些消防隊建築的遺跡。


這個豎桿子從二樓的休息室直通一樓,如果發生火災了,消防隊員就抓著中間的桿子往下滑。此外,也有留下日治時代珍藏天皇影像的御真影,算是一個寓教於樂的場域。


小檔案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林森路一段 491
號 興建年代:1930(昭和 5)年
再利用方式:誠品書局、星巴克企業進駐經營

三個關鍵共同點

本文簡單地介紹了日治時代的三座消防建築,可發現三棟建築都有三個共同的特色:


1. 高起的望樓


由於要查看遠處是否起火,消防建築通常設有一個高起的望樓,這是日本傳統建築「櫓」的延伸。


2.迅速到達火場的設計。


從高處往下溜下,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扶著一根到底的柱子向下溜行。在虎尾合同廳舍留著一整根柱子,而在臺南則留有一段柱子作為展示。


3.外觀為時下流行的 Art Deco 建築。


Art Deco 即「裝飾藝術」風格,誕生於 1925 年的裝飾藝術博覽會。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捨棄古典樣式中繁複、寓意的裝飾,改以花草、圖像化進行設計,也在 1930 年代的近代建築運動當中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水平帶狀的線條以及表面的面磚,更是成為一大特色。


文章中介紹的三個日治時代的消防局,有些已經開放成為消防博物館,有些則成為娛樂休閒的場所,各具特色,是重溫「火神的眼淚」劇情的好去處。不管是在歷史意義上、或是在平時的安全維護、以及地方記憶的保存上,消防局都佔有重要性。

 



[1] 二坡水


[2] 說到臺南的打火組織,就要從住吉秀松說起。住吉秀松來臺以後,組織「住吉組」,除了從事土木建設以外,也在臺南地區擔起打火工作,直到他 1928(昭和 3)年去世為止。


[3] 四坡水

 

參考資料

(本文改編自 京築居 部落格)

文章資訊
作者 吳昱瑩 / 京築居
刊登日期 2021-08-2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