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尋根:淺談清代屏東長治客家族群的遷徙與發展

2019-08-22

邱智山事件

1776 年 2 月 18 日(乾隆 40 年 12 月 29 日),71 歲的邱智山去瑪家山腳下巡視水源時,被原住民殺害。這一天,正是農曆年除夕,邱智山的家人等不到他一起吃團圓飯,邱家的過年也從喜慶的「法拉索」(Fa-La-So)改奏喪事的「西索米」(Si-So-Mi)。


邱永鎬與長治開墾

邱永鎬,廣東省蕉嶺縣白泥湖人,生於西元 1668 年(清康熙 7 年),卒於 1742 年(清乾隆 7 年)。邱永鎬於 29 歲時隻身以戎武隨清軍來臺,駐守於臺灣府。軍隊解甲後,在府城盧愧如、林歧鳳、李咸林的商行當夥計。後來盧林李三姓商行買了淡水溪東側之荒埔,即今前堆一帶,但三位大租戶皆為不在地地主,於是委由在地墾民邱永鎬等一面開發,一面督墾。


西元 1699 年(康熙 38 年),邱永鎬最先在香楊腳庄(今長治鄉香楊村)落腳一段時間,墾民搭建「租館」(工寮)居住,後因大風雨,租館倒塌,乃遷到火燒庄(今長治鄉長興村),作為開墾基地。除此之外,遷到火燒庄後,仍有其它自然災害的考驗,例如龍西天上聖母碑記載:「天上聖母之所以崇奉祀典者,由來尚矣,我龍邑蒙庥無既,前經立祀租田,址在火燒莊口,因有水災之患,遂致荒蕪。」一場水災就有可能導致開墾的努力前功盡棄。


水圳開鑿

在邱永鎬到下淡水溪之前,這裡原是平埔族八社聚集的地方。從「日治三十萬分之一臺灣全圖(第一版)」上,可以看到有「隘寮」、「番仔寮」等地名。由此可知,前堆在漢人移入前是原住民的生活空間。


可見「隘寮」、「番仔寮」等地名。(Source:日治三十萬分之一臺灣全圖第一版。)

開荒以開圳引水灌溉田地最為首要。從下面的照片可以看到,當時引「隘寮溪」灌溉,水源就在近山處。因此,客家人與原住民的衝突,便成為開墾過程中,所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

 

除了上述 1776 年發生的「邱智山事件」,早在 1728 年(雍正 6 年)還有一起「山豬毛事件」。1723 年(雍正元年),東勢庄民有 3 人被生番所殺。1728 年(雍正 6 年)冬,「山豬毛社番」又殺漢民 12 人,均切頭顱而去。


隔年 2 月,臺灣北路協副將靳光翰帶兵攻打「山豬毛社」,並調諸羅知縣劉良璧派兵堵住後山,才將「山豬毛番」平定。其實在清代初期已有平埔族蟠踞,且滿清政府禁令漢人開墾番地,但地方官雖深知違反和旻完反法令,侵墾番地,但考慮到開圳有利於冠蓋,可以課稅,增加國庫的收入,多承認已開圳的事實。甚至地方政府有派兵保護修圳的念頭,或是直接給予和明器械,充其武力。


隘寮溪上游,正前方為三地門橋。(Source:邱鼎倫提供)

鹽埔堤防進水口,又稱「碰坑口」。(Source:邱鼎倫提供)

客觀來看,這些「番害」其實是客家人為了開墾,侵入原住民的領域。現今位於長治鄉竹葉庄鼓門樓,就是客家先民與原住民衝突,所留下的歷史見證。


古門樓建立的確切時間與來源已不可考,門樓頂上一隻石獅盤踞其上。據說是竹葉庄民依據風水師的指示,集資在此蓋此門樓,獅身面向原住民所住的高山,並取名「鎮興臺」,除了希望能以此鎮剋原住民,同時振興客家人丁。


因種種「番害」的歷史故事流傳民間。位於長治竹葉庄的古門樓,就是這樣與原住民衝突留下來的歷史見證。



竹葉庄古門樓。(Source:邱鼎倫提供)

由於當時前堆水量不足,客家人為開墾,乃於隘寮溪谷口處「大坑閥」做為水圳的水源。火燒圳(舊德協圳)以「大坑閥」作為起點,圳水先流至「竹葉林庄」(今德協村)再由圳口開鑿四條圳路,流至各庄。早期水權是三七均分,即長興因為是出資者邱永鎬家族的集中地,故分得七份,並分流麟洛河,德賢則分三份,流於番仔寮。


據說曾經因為爭水權,番仔寮庄與德協庄而發生械鬥,造成 18 人死亡。雖說水圳的開鑿有使稻米收穫增加,但經過數年,河水細流,分罐不敷兩庄使用,導致農收降低。


西元 1759 年 11 月(乾隆 24 年 10 月)兩庄和議立約,水歸於德協裝田頭,並在德協處設立缺口,使水分流於長興庄的農田,而長興庄則減一分幫助德協,歷經兩年,收成皆有增加。


早期水圳獨資開設時,所有風險須由圳主承擔,雖圳主掌控相當大的權力,例如水權分配與支配等,但假如遇到圳頭、圳道嚴重損換,維修費用也由圳主負責,甚至圳道改設需要與官方交涉時也都要圳主出面。邱永鎬一脈也因此累積了些財富,成為地方上的名望。埤圳等水利開發,促使稻作普及,長興地區也成為高度水田化的地區。


邱永鎬祠與夥房

邱永鎬於 18 世紀初(康熙 50 年間)興建祖堂,邱永鎬死後,改為邱永鎬祠,並在 1971 年時重修,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邱永鎬祠。祠堂遵照中間高兩旁低和前高後低的傳統設計。正門口貼著家聯「樞密家聲遠,鴻臚世澤長」,屋頂寫著一個大大的「邱」字。


還有許許多多的匾額、對聯,值得一提的是內部的棟聯,寫著「昔先祖開機創業始初鎮平歷經百載家鄉宛在白泥村,吾後世堅守繼志派分來臺疆垂傳萬事居住勤耕長興」。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設計巧思,橫梁上刻著「世代書香」,並吊著一香爐。


邱永鎬祠是「伙房」的一種。所謂「伙房」是三合院的一種。一般伙房的正屋是有人住的,只有正廳會做為祭祖的地方。邱永鎬祠的屋頂呈現中間高兩旁低,這是中國傳統「尊卑」觀念的體現。


只是邱永鎬祠的伙房比較特別,正屋全部用來祭祖的。現存的客家伙房不是像邱永鎬祠一樣保存良好,有崩塌的、有荒廢的、或久未修繕,或雜草叢生,皆慘不忍睹也。



邱永鎬祠,樑上寫著「世代書香」。(Source:邱鼎倫提供)

客家信仰

「伯公」是客家人最普遍的信仰。「伯公」即土地公,客語唸作 bag gung。在現今的客家聚落,每一座廟都有一個伯公,其形式是依榕樹而建。然而,現在所保留的伯公已經較以前稀少。

 

以前的伯公信仰據點是規模小且隨處可見,路旁的一個小祭壇就是一個伯公。對客家小孩而言,幾乎都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


「伯公伯婆,沒有雞沒有鵝,殺隻鴨子像蝙蝠,豬肉條,像楊桃,愛吃你就吃,不吃我也沒辦法,請你吃酒配田螺,酒沒拿到,回去看,可否?」

這首兒歌也說明「伯公」在客家人信仰極具重要。


除了伯公信仰,客家人的原鄉信仰中最著名的便是三山國王。劉還月曾說:

 

「在臺灣,三山國王一直不是重要的神祉,即使在客家人心目中,他的地位還比不上三官大帝,但自他的傳說開始,便一直扮演客家守護神的角色,因而大多數客家人墾拓或居住過的地方,都建有三山國王廟。」

這句話很好的還原了三山國王的地位。以長治為例,鄉內最大的兩座廟,一是福崙宮,另一邊是國王宮,又如鹽埔國王宮,也是六堆中的一座大廟。

 

參考資料
  1. 日治三十萬分之一臺灣全圖(第一版)。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20)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2. 日創社文化事業公司(2012)。前堆夥房簷頭下:夥房廳下宗族史。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委會。
  3. 李文良(2011)。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 林正慧(2008)。六堆客家語清代屏東平原。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5. 邱永章(1988)。五溝水──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國家圖書館。
  6. 施添福(2011)。臺灣地名辭書(卷4屏東縣)。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7. 劉正一(1990)。長治鄉志。屏東縣:屏東縣長治鄉公所。
  8. 劉還月(1999)。臺灣客家風土誌。臺北市:常民文化。
  9. 賴俊宏(2009)。看懂六堆客家庄。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籌備處。
文章資訊
作者 邱鼎倫
刊登日期 2019-08-22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