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東京到羅浮宮,近代臺灣的大眾美術館之夢

1897 年,緊靠倫敦泰唔士河,位於磨坊岸的泰德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最早叫做英國藝術國家藝廊)成立。建立在監獄的舊址上,最早一批藏品來自英國糖商兼慈善家亨利.泰德 (Henry Tate, 1819-1899) 的藝術品捐贈,並在他去世後持續擴張,最終形成由四座美術館構成的泰德美術館集團。
 

英國泰德美術館
泰德不列顛美術館(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泰德美術館的發展,可說是英國乃至歐美私人捐贈收藏、出資興建美術館風潮的縮影——美術館的歷史,即是藝術收藏從私人到公開的過程。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美術館是怎麼誕生的?以及為何這些收藏家會不約而同將自身藏品公開展出,甚至形成風潮?
 

脫胎自「奇品收藏室」(kunstkammer) 的美術館

眾所周知,美術品原本僅限少數的王公貴族、有閒階級 (The Leisure Class) 訂製、欣賞與收藏。由於美術館是西方的產物,需從歐洲歷史的脈絡來考慮其流變,而在西洋藝術史上出現過許多知名的收藏者、贊助者——如義大利佛羅倫斯的麥地奇家族,他們的收藏也成為如今烏菲茲美術館 (Galleria degli Uffizi) 的核心。他們贊助、支持藝術家的創作,帶動西洋藝術史的發展,有時以委託的方式將美術品展示在教堂、神殿等公共空間,但更多時候是滿足私人的需求而訂製。
十六世紀,歐洲的王公貴族間興起「奇品收藏室」的風潮。這種收藏在於陳列了各式各樣看似互不相關的物品,包含礦物、動植物標本、模型、古董與美術品等等。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反映收藏者意欲建構的宇宙觀,而這類收藏被認為是後來博物館的先聲。
 
Domenico Remps, Cabinet of Curiosities
義大利畫家 Domenico Remps 的作品《奇品收藏室》(Cabinet of Curiosities),佛羅倫斯硬石博物館
到了十八世紀,歐洲歷經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後,各國皇室的私人收藏慢慢被國有化,公開讓一般民眾觀看。例如,1793 年羅浮宮成立,其繼承法國王室與教堂的藝術收藏,最有名的藏品當屬十六世紀達文西的〈蒙娜麗莎〉——這幅畫由法國國王購藏後,原本保存在楓丹白露宮,在「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1638-1715)將其移至凡爾賽宮,歷經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的統治後,才於 1797 年在羅浮宮內永久展出,見證了法國與歐洲歷史的動盪和變遷。

幾乎在同一時期,包含泰德美術館在內,許多以私人美術品收藏為基礎的博物館、美術館跟著成立,說明美術品進入民族國家體制下歷史、文化教育的一環,成為國民共享的文化財產,培養對國家的認同感。

有趣的是,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歷經明治維新,十九世紀末西化後的日本。由於傳統文化遭到破壞,政府設法規保存神社、寺院裡的美術品,並成立博物館與美術學校,讓這些過去私密、只有少數人可觀看的美術品,成為日本建構自身歷史、美術史教育的工具;同一時間的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第一代臺灣藝術家前往日本求學,因而得以接觸、享受這些資源。
 
日本早期美術館會將藝術品掛在柱子上,一旁寫有「禁止觸碰」的標語(Source: 《幕末・明治・大正回顧八十年史 第11輯》,1936)

日治臺灣藝術家的美術館經驗:巴黎、東京

談到資源,首先是臺灣雕塑家黃土水(1895-1930)。有些文章會提到,他在創作〈釋迦出山〉時,曾參考了如今收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1872 年成立,原名帝室博物館)的梁楷〈出山釋迦圖〉。

然而〈出山釋迦圖〉實際上在當時還沒有進入博物館。作為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1436-1490)收藏的「東山御物」,〈出山釋迦圖〉在戰前一度由酒井家收藏,直到戰後才進入博物館。黃土水很可能是透過展覽或專書(如 1912 年的《東洋美術大觀》)認識這件作品;即使如此,這也反映私人收藏如何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當時藝術家創作養分的過程。
 
黃土水的《釋迦出山》
黃土水的《釋迦出山》陳列於龍山寺內(Source: 《艋舺龍山寺全志》,1951)
帝室博物館
帝室博物館,今東京國立博物館(Source: Wikimedia Commons)
在黃土水之後,陸續前往日本的臺灣藝術家,也都能在日本的博物館、美術館接觸東亞古美術的養分。嘉義畫家林玉山(1907-2004)曾兩度造訪日本習畫。有研究提到,林玉山 1943 年的作品〈獻馬圖〉,可能採用了北宋畫家李公麟〈五馬圖〉的圖式。〈五馬圖〉最初為清宮舊藏,於清末流入日本,1928 年在東京府美術館的「唐宋元明名畫展覽會」展出。除了林玉山,日本畫家橋本關雪(1883-1945)的〈進馬圖〉也採用相似的構圖與母題;不過〈進馬圖〉是獻給昭和天皇的屏風,林玉山不見得看過這幅作品——也許兩人都以〈五馬圖〉作為共同的來源。
  除了林玉山,臺中出身的林之助(1917-2008)在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就讀的期間,於課堂上也臨摹過〈五馬圖〉。
 
林玉山《獻馬圖》
林玉山《獻馬圖》(1943),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橋本關雪《進馬圖》
橋本關雪《進馬圖》(1933),三之丸尚藏館典藏(Source: 《皇室の名品:近代日本美術の粋》,2013)
1930 年代的臺灣藝術家,除了透過日本美術館或出版品接觸東亞傳統古美術,也會前往歐洲,遊走於教堂或美術館,欣賞西洋藝術史的精華。羅浮宮每年便開放一定名額的畫家入館臨摹,畫家可在申請期間(通常是三個月)內於館內作畫,但是完成的畫作尺幅不得與原作相同、不能簽署原畫家名字,且完成後會有館方蓋印等規定。家境殷實的劉啟祥(1910-1998)在法國習畫期間,便多次造訪羅浮宮,申請臨摹館內展示的藝術品。
 
劉啟祥在羅浮宮臨摹馬內《奧林匹亞》
劉啟祥在羅浮宮臨摹馬內《奧林匹亞》時留影(Source: 劉啟祥畫作與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
在羅浮宮,劉啟祥先後申請並臨摹馬內(Édouard Manet, 1832-1883)的《奧林匹亞(Olympia)》、《吹笛子的少年(Le Joueur de fifre)》等;另一位旅法的臺南畫家顏水龍(1903-1997)則偏好臨摹羅浮宮典藏的古典主義藝術,如提香(Titian, c1488-1576)的《家庭的寓言(allegory of marriage)》、安格爾(Ingres, 1780-1867)的《泉(La Source)》等。

這些臨摹作不僅是藝術家與古代大師私密對話的方式,透過將畫作帶回臺灣,也能讓無緣前往羅浮宮欣賞原作的家鄉同胞,一睹西洋藝術史的經典作品。
 
顏水龍在臺中州立圖書館舉辦個展
1933 年顏水龍在臺中州立圖書館舉辦個展,展出臨摹羅浮宮典藏安格爾《泉》等作品(Source:《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2021)

從日治時期至戰後:近代臺灣的美術館之夢

日治時期的臺灣,在殖民統治下快速現代化,卻也受限於此,使發展嚴重偏科;都市建設、鐵路交通的發展快速,但文化教育的設備卻嚴重不足——不僅缺乏美術學校,連美術館也沒有。如上所述,1920~30 年代是臺灣藝術家前往日本、歐洲遊學的時間。歷經海外的洗禮,返鄉後見到故鄉文化建設不足的他們,數次向總督府請願興建藝術教育設施。

當然,臺灣並非沒有博物館或陳列藝術品的公共空間。例如日治初期成立的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便曾多次舉辦藝術展覽;1930 年代先後設立的臺灣教育會館、臺北公會堂,也是當時美術展覽會、攝影展的舉辦場地。設施內亦陳列收藏藝術品,私人藏家也不定期公開舉辦收藏展,只不過從文化社會教育的角度,大眾缺乏常時欣賞藝術品,了解藝術史的場域。
 
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
1935 年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於臺灣教育會館內舉辦(Source:《臺灣教育》n401,1935)
曾經旅法的楊三郎(1907-1995)分享巴黎生活經驗時表示:
 

觀看古美術時,不斷地深自激勵,必須奮發。因此我十分期待在臺灣能設立美術研究機構,如此,便自然地隨著時代演進,出現未來派及某某派等畫風。

楊三郎心中的美術研究機構,或許是像羅浮宮那樣,能夠欣賞古代藝術家名品,近距離學習的場所,而這正是臺灣所缺乏的設施。

1935 年,透過舉辦畫展與講習會籌措金錢,推動美術館設立的後援組織「六硯會」成立,楊三郎為其中成員;1934 年成立的臺陽美術協會,也有相同的主張。另外,在基隆從事礦業的水彩畫家倪蔣懷(1894-1943),晚年也致力蒐集藝術品,意圖以一己之力建設美術館,只可惜壯志未酬——讓臺灣有一間美術館,可以說是當時畫家的夙願與悲願。

只可惜,總督府一直無意撥出經費建設美術館;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類似的訴求更不可能實現了。
 
六宴會的成立主旨書
六宴會的成立主旨書(Source: 六然居典藏史料/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
隨著日本戰敗,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面對新的時代,藝術家們滿懷熱誠,積極討論臺灣設立美術館的事宜。1955 年,以黃君璧(1898-1991)為首者向省議會請願,將南海路植物園旁,當時閒置作為郵局宿舍的原商品陳列所作為「臺灣省美術館」使用。幾經轉折,最後拍板成立國立臺灣歷史文物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 在戒嚴時代,史博館一度肩負起現代美術啟蒙的角色。

直到 1980-90 年代,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先後成立,陸續入藏許多前輩藝術家的早期傑作,開拓新的局面。而後,楊三郎、李石樵(1908-1995)等人也設立自己的私人美術館;原本封閉的藝術收藏,自始得以走向公開化,進入公眾視野。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Source: 高雄旅遊網)
回頭看 1793 年羅浮宮成立,到一百年前臺灣藝術家前往羅浮宮欣賞、臨摹西洋藝術史傑作的過程,再到二十世紀下半葉臺灣才紛紛設立了美術館,臺灣的美術發展也許後到,卻一直與世界文化的脈動緊密相關。美術館的歷史,也是大眾欣賞藝術的歷史,而這段歷史也持續書寫迄今,並走向未來。
文章資訊
刊登日期 2024-06-27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一眼・瞬間
折射在鏡頭、畫筆、展間的視線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