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新城舊港】從濱線到哈瑪星,一把開啟高雄現代化的鑰匙

2020-12-05

今年是打狗更名為高雄的百年紀念,各式慶祝活動應運而生。一百年來,這座南方城市,在炙熱的烈陽下向人們展現最耀眼的一面,無論船漁業或工商業皆為臺灣重鎮、國際要角,近二十年轉型文化觀光,尤受關注。


眾所皆知,高雄之所以被稱為港都,港口的發展歷史尤為重要,從打狗變高雄,並成為治理今日高屏地區的州廳所在,當年臺灣總督府看重的,就是這座新興城市的港埠潛力。


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港都高雄的繁華榮景,其實並非只倚靠港口,而是緣起於一條叫做「濱線」的鐵路。這條鐵路帶動了後來高雄的發展,連日本皇太子都搭乘這條鐵路親臨遊歷。


太子親臨!裕仁皇太子的高雄行

1923 年 4 月 21 日,裕仁皇太子從臺南驛搭火車行啟高雄,首站就是哈瑪星。隔日,則安排登高雄山攬勝,從山上遠眺市區,將整座城市風光盡收眼底。「行啟」期間恰好是皇太子誕辰,地方政府為了紀念此事蹟,後來特別將高雄山更名為壽山,並在日本公園之父本多靜六的擘畫下,推動壽山紀念公園的建置。


裕仁皇太子搭火車抵達高雄驛的留影(Source: Wikimedia

裕仁皇太子足跡遍及基隆、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屏東、澎湖……訪臺後,臺灣總督府組織「皇太子殿下臺灣行啟紀念事業調查委員會」,臺灣各地也相應展開許多紀念活動,陸續出現各種太子行啟御跡的紀念碑。


1925 年,高雄州知事在裕仁登山時的休憩處立了一座「皇太子殿下御登山紀念碑」。雖然這座紀念碑早已佚亡,但壽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成為高雄最著名的山景之一。


除了遊山玩水,這類的「行啟」活動實際上有著各種政治目的,用於表彰殖民威權。雖然如此,我們仍可從中稍稍窺見當時哈瑪星之於高雄的重要地位,這塊因鐵路誕生的土地,不僅是高雄現代化的起點,更帶動了整座城市的發展。


從打狗出發的火車終於開通啦

1900 年 11 月 28 日,縱貫鐵路臺南至打狗段完工通車,打狗成為當時現代化鐵路的最南端點,鐵道部在濱海處設置打狗臨時停車場,一幅鐵路連結海港的運輸藍圖就此展開,翻轉十九世紀以來打狗港的頹勢,開創嶄新的格局。


結合鐵道、船渠、打狗運河和碼頭,總督府構築一處海陸聯運的流通平臺,將環山面海的地利之便發揮到極致。在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和在地仕紳陳中和的共同捐資之下,完成疏濬運河和船渠,小貨船得以順利往來打狗灣與停車場之間接駁貨物,改善港埠的貿易機能。


同一時期,在高雄深耕多年的紳商陳中和,參與投資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在橋仔頭創設臺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工場,1902年開始量產,大量砂糖藉由鐵路運來港邊、輸往日本,短短四年,打狗港貿易倍增,打狗臨時停車場也出現擴建的需求。


1900-1904 年間臨時打狗停車場海陸接駁示意圖。(Source:李文環圖說;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1898 年),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2020).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取用日期:2020 年 9 月 15 日])

1904 年鐵道部展開停車場腹地擴建工程,以浚渫港道泥沙、填築海埔新生地的工法,在三年內完成「鐵道部埋立地」。在這塊海埔新生地上,鐵道部首先鋪設鐵路,將停車場搬遷至南邊約700公尺的位置,並名之為打狗驛,1920年更名為高雄驛,也就是今日哈瑪星的鐵道故事館。鐵道部再從打狗驛向港邊碼頭鋪設四組軌道,軌道兩旁設置倉庫群,這條鐵路就是所謂的「濱線」。


濱線,日文寫作はません,臺語音譯成哈瑪星。從濱線到哈瑪星,地名轉譯封存了集體記憶,漸漸凝聚這座城市的認同與價值。


以打狗驛為樞紐,統整鐵路、倉庫和碼頭,締結成海陸聯運的現代化旅運和倉儲貨運區,大幅提升打狗港各項競爭力。


1907 年打狗港貿易額首次超越安平港,成為名副其實的南臺灣第一大港。隔年,日本帝國議會通過打狗築港計畫,隨即展開第一期築港工程,不僅疏浚內外港道、興建碼頭,東京富商淺野總一郎更大力投入填海造陸工程,1912 年 3 月完工,所獲新生土地約是鹽埕區的三分之一。


在鐵道部和淺野總一郎的合作下,原本是海邊的潟湖蛻變成一塊市街發展的素地。於是,地方政府開始實施第一波市區改正,藉由都市計畫,筆直而有層次的街道、市街使用分區以及公共設施的建置規劃,一點一滴構築成今日高雄繁華的模樣。


這塊滄海桑田的海埔新生地成為高雄躍升為現代化城市的起點,表徵了海港和鐵路所能帶動的區域發展。當時這個街區稱作湊町、山下町一二丁目和新濱町一二丁目,今人稱之為哈瑪星。


人進來,貨出去──高雄市的歷史就從哈瑪星展開

1908 年濱線這座車站就定位後,直至日本時代結束,車站腹地除了縱貫線和濱線,相繼鋪設 B 線、A 線和臨港線等龐大鐵道線群,總攬往後三期築港工程所創造的十八座碼頭、五座船渠以及全臺第一座工業區,高雄驛成為南臺灣旅運以及全臺最大貨運量的樞紐。人進來、貨出去,高雄驛和高雄港為這座城市累積起了財富,驛站前的哈瑪星也因此開啟百業榮景。


濱線車站完工後,鐵道部將土地出租給民間業者,會社、運送店、旅館、雜貨店、理髮店等產業相繼出現。四年後,一期築港完工,哈瑪星實施都市計畫,同時引進公設市場──湊町市場(今鼓山第一市場),將菜市場納入公共衛生之管理,哈瑪星的生活機能逐漸完備。


除了市場,哈瑪星不得不提的兩大公共建設──自來水和公園,奠定了民眾日常生活與休閒的基石。


自來水過濾有害的物質和傳染病媒,是現代公共衛生觀念養成的第一步,1912 年打狗水道陸續完工,隔年 12 月全面供水,哈瑪星成為高雄市最早有自來水的社區;公園是西方工業革命後的「發明」,某種程度是為現代社會建置一個紓解社會壓力的安全閥,從 1908 年在童山濯濯的打狗山從事造林開始,歷經多次火災的挑戰,終於在 1915 年完成打狗公園建置,為都市叢林增添更多綠意。


一系列的山港鐵町公共建設,構築了哈瑪星產業發展、日常物質生活與休閒環境的三重機制。


高雄水道水源地平面圖(Source: Wikimedia

哈瑪星住民有六成是日本人,剩下四成的臺灣人以臺南北門人居多,今哈瑪星代天宮即為來自北門蚵寮人的信仰。


人群的移入,使內需百業蓬勃發展。於是,臺灣銀行、彰化銀行、郵便局、三十四銀行、商工銀行和合作社等金融機構陸續進駐,高雄驛前幅員二百五十公尺範圍內成為高雄市的金融中心。同時,各種運輸業、旅宿業、餐飲和生活物品賣店等,也陸續入主此處。1929年高雄市「鹽埕區」的工商業行號共有172家,商家數量還不如面積僅三分之一的哈瑪星,哈瑪星工商業密度之高,可見一斑。


湊町大通(今臨海二路)的郵便局(Source: Wikimedia

當時,哈瑪星的四大區域約已成形──政治金融重心區、貨運轉運與存放區、住宅與日常用品區、工業區域,不僅百業興榮,而且還坐擁一處壽山紀念公園。


因此,當 1920 年設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三廳舍都在哈瑪星。1924 年改高雄街為高雄市、廢高雄郡,連高雄市政府也在哈瑪星。可以說,高雄市的歷史就從哈瑪星展開新的一頁。


1930 年代初高雄驛前的景觀(李文環圖說)。(Source:wikipedia

坐擁青山綠意,大啖異國美食

從打狗公園擴大為壽山紀念公園,哈瑪星不僅擁抱滿山綠意,同時闢建四條山徑,讓住民可從街區通往公園各個觀景台和紀念性地景,包括最重要的信仰中心──高雄神社。


從哈瑪星到壽山紀念公園的探勝道路(李文環圖說)。(Source:高雄市街計畫圖(1937),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2020).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取用日期:2020 年 9 月 15 日])

壽山紀念公園為高雄市推開了一座都市發展中的自然之窗,翻轉了長久以來臺灣傳統對於山林景觀和擷取資源的開發方式,在山與街區的交界地帶來文化創新,成為宗教和休閒的場域。


哈瑪星與公園交界地帶,至少有五處日人信仰,由北而南約略是打狗金刀比羅神社、金光教打狗教會所、寶船寺(西本願寺)、日蓮打狗布教所、真言宗高野山打狗布教所。同一時間,因日人的聚集,此處也漸漸發展出高級精緻的料理亭。


高雄(打狗)神社,原址在 1920 年之前為打狗金刀比羅神社。(Source: Wikimedia

不同於今日餐廳,料理亭是一種具備五間以上客室,且雇用藝妓、酌婦來服務客人的店家。藝妓為客人個別演出的服務文化,格外彰顯料理亭和今日餐廳的差異,當飲食空間被注入表演活動,飲食不再只是飲食,而是具備空間展演的文化。飲食消費空間也就變成被消費的對象,亦即一種空間消費。


哈瑪星至少有十八家料理屋,以荒木ハナ的花壇、川田トク的聽松園、林熊助的滋養軒等,最具代表性。


花壇坐落公園東側、哈瑪星北界,日本老闆荒木ハナ除了精心修建屋舍,更著重庭園的打造,扶疏花木結合公園地景地物,引入小溪、修築瀑布以添風情,並增設了別府湯的花之溫泉。


聽松園是奈良人川田トク及其丈夫川田金十郎於 1918 年間創辦,坐落今鼓山國小後方的山腳下,坐擁山林景緻。


花壇坐落公園東側、哈瑪星北界。(Source: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藏)

至於滋養軒,則是臺人林熊助在高雄驛前所創辦的西式料理屋,建築是二階洋風式樣,主打也是充滿洋味的牛肉料理「鋤燒」。服務方面,不同於日式料亭的藝妓文化,滋養軒則推出「女給」結合當時正要流行的咖啡文化,注入更多西方元素。


哈瑪星故事,未完待續

戰後,高雄市政經中心移轉至鹽埕區,1980年代市中心再東移至新興區,哈瑪星則依賴日治時期以來的遠洋漁業支撐,後來更因前鎮漁港完工啟用而沒落。眾人一度遺忘,這裡曾是高雄政經發展的起點,這裡曾開啟一扇迎向國際的大門。


隨著城市保存與觀光興起,捷運紅線的興建讓附近各項產業凝聚,逐漸形成新的小型商圈,舊港被賦予新魅力,各式文化創意產業團隊在此進駐,希望能再次向這塊土地的人們訴說,曾經輝煌的哈瑪星故事。


回顧歷史,濱線造就了哈瑪星,哈瑪星造就了高雄市,沒有這段先人勤勤懇懇開拓市政的時光,高雄勢必不會是現在大家琅琅上口的港都一哥。

 

(本文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台研所教授)

 

文章資訊
作者 李文環
刊登日期 2020-12-05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新城舊港:高雄百年風華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