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更精準的說,在大倫敦南華克倫敦自治市 ──有一條以網球為名的「網球街」(Tennis Street)。街長約 200 公尺,街寬約 6 公尺,兩側大多是五層樓磚造社會住宅。[1] 除了路標上的網球一詞之外,看不出任何與網球相關的線索,實在令人懷疑,為什麼會以網球命名這條街呢?
原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遭到納粹德國轟炸,許多道路及建築損毀,網球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1951 年,倫敦政府重新規劃都市道路,將兩條遭受戰爭破壞的死巷子打通,分別是 Colliers Rents,和「網球巷」(Tennis Court)。現在的網球街,便是沿用了當初網球巷的名字。
那麼,網球巷中的「網球」又語出何故呢?這得從它附近曾經存在的一座古老「大壁球球場」(The Great Fives Court)說起。
壁球場是座遊樂場!不只打壁球、打網球,還可以看戲
大壁球球場曾位在倫敦南華克保齡綠地(Southwark Bowling Green),距離網球巷僅僅 50 公尺。關於大壁球球場興建的確切年份和精準的位置,至今仍無法確認,目前找到最早的文獻是在 1746 年,當中記載,大壁球球場除了提供壁球和室內網球的活動之外,同時也被當作劇場使用。
注意三個關鍵字:「壁球」、「室內網球」、「劇場」──這三種活動竟然都用同個場地?
「壁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4 世紀,最初是人們利用教堂平整高聳的外牆當作「壁」,以雙手來回擊打球,一直到 17、18 世紀,壁球都是非常流行的娛樂活動。
不同於對著牆打的壁球,「長壁球」是在室內網球球場中,架起球網來玩的全場壁球。長壁球也被看作是室內網球(real tennis,現代網球的前身)的基礎,通常會建議初學者先學打長壁球,再打室內網球。而這座位在倫敦南華克保齡綠地的大壁球球場,正是長壁球的球場,也是一座室內網球球場。
關於室內網球的球場,我們可以粗略地這麼想像:在現代網球場的四周,立起三、四層樓高的實牆(有的有屋頂,有的沒有),然後在裡面打類似壁球的網球。與現代網球相比,室內網球在當時還稱不上運動,反而更偏向娛樂,男士們來到球場除了打球、看球,也賭球。明白了這樣的娛樂背景,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當時的球場大多不只提供單一項球類活動。
在當時,經營網球場或許更像是在經營遊樂場:室內網球、長壁球、壁球、保齡球以及撞球,經常都在同個場地進行。甚至在球類設施之外,球場還會舉辦跨界娛樂活動,例如曾有室內球場的屋頂掛上了水晶燈,簡直像現在的夜店。
不過最常見的跨界合作,還是將室內網球球場當作「劇場」使用。只要在球場中間搭起舞臺,其餘的觀眾席、包廂等硬體設施,球場裡都已具備齊全。在最早提到大壁球球場的文獻中,也記錄了這樣的使用模式。
大壁球球場所在的南華克保齡綠地,更是從 1416 年開始在英國皇家特許之下,每年 9 月會舉辦為期三天到兩個星期的南華克戲劇博覽會(Southwark Fair)。這段期間,大壁球球場會搖身一變改作為劇場。南華克戲劇博覽會的傳統延續了三個世紀,一直到 1762 年,倫敦議會強制終止了這項活動──因為戲劇博覽會期間造成的社會混亂和環境髒亂問題,不僅長期無解、越演越烈,甚至還出現越來越多暴亂和淫亂案件。
南華克戲劇博覽會落幕後,大壁球球場也被拆除,後來成了販售番茄和高麗菜的果菜市場。
瘋娛樂:室內網球的極盛與沒落
幸運的是,在被勒令拆除後的隔年(1763)12 月,就有一個人斥資重新整建球場,並將再次開幕的新球場命名為「全新網球暨壁球球場」(The New Compleat TENNIS and FIVES COURT)──他是當時的網球企業家,湯瑪士.希金斯(Thomas Higginson)。
包括這座新球場在內,希金斯在倫敦一共擁有五座球場。希金斯時常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宣傳──強調他的球場適合室內網球、壁球、撞球等多種球類活動,球友們可以在此購買和租借運動所需的各種設備,還能享受多元的休閒娛樂活動。
什麼是球場裡的「多元休閒娛樂」呢?
除了之前提到的劇團表演之外,希金斯還會在球場裡舉辦鬥雞比賽、拳擊比賽、木棍對擊(cudgels)等活動(當然也提供下注),甚至請來特技演員表演走鋼索。在如此複雜的場所裡,也出現了賭博等行為,導致希金斯曾在 1761 年因妨害社會治安被判罪。
希金斯的「網球事業」維持了將近三十年,直到 1772 年因債務問題被關入監獄。入獄之後,希金斯先後出售名下的球場,全新網球暨壁球球場也因此轉手。
全新網球暨壁球球場是在什麼時候消失的?很遺憾我們並不知道,唯一的線索,是 1778 年一名演員在他的筆記裡寫到:「我在這座球場裡演出過幾個晚上,之後沒過多久這裡就被薩里法院(Surrey Magistrates Courts)給關閉了。」[2]
球場倒閉、希金斯的「事業」以負債收場,在當時並不是個案。從 18 世紀開始,室內網球逐漸沒落,城裡的室內網球球場被改成了音樂廳、劇場或是教堂,在鄉間的則成了倉庫。然後再過一陣子,這些球場就大多被拆除了。
取代室內網球的,是更平民化、不限性別、較不受場地限制,同時採用新的球與球拍技術的「草地網球(lawn tennis)」──這也就是現代網球的開始。
雖然室內網球已沒落,但它曾盛極一時的痕跡,還存在歐洲大街小巷──16 至 18 世紀,道路規劃者常以網球球場為周邊道路命名,倫敦的霍本區曾經有過兩條網球巷(Tennis Court),倫敦泰晤士街南邊也曾有過一條網球場巷(Tennis Court Lane)。現在,倫敦西南方的漢普敦宮裡,通往網球場的路仍叫做網球場巷(Tennis Court Lane)。在劍橋大學的彭布羅克學院裡也還有一條網球場路(Tennis Court Road)。在法國──室內網球的發源地──也仍有許多以室內網球命名的室內網球場路(Rue du Jeu de Paume)。
這些以網球為名的街道,都在隱隱地告訴我們,室內網球曾經風靡一時的過去。
[1] 這些社會住宅是 1916 年左右,在倫敦政府貧民區清除整建計畫(slum clearance)中由 London County Council(LCC) 建築師事務所興建。LCC 是倫敦郡的地方政府,在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主導倫敦的都市計畫、社會住宅、教育等,包含貧民窟的重新開發。
[2] London Past and Present: Its History, Associations, and Tra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