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當老屋搖身一變,化身私廚工作室──廈門街上的綠洲「路易斯的餐桌」

蔡亦寧 2021-05-13

走進廈門街寧靜的住宅區小巷,有間老屋純白的建築風格,整片挑高又通透的玻璃外牆,一眼見著屋內屋外精心布置的綠色植物和雪白家具,路人很難不多看它幾眼。這有如城市綠洲的空間,附近鄰居都會深受外觀吸引以為是咖啡廳「不小心闖進來」的老屋,就是珠寶設計師、私廚料理家張學卿的工作室「路易斯的餐桌」。



從鐵路局宿舍到私廚餐廳

設計出身的張學卿,主業是珠寶設計。2015 年起,她順應自身料理與擺飾的興趣,跨足私廚領域,創立「路易斯的餐桌」,從菜單規劃、食材採買一手包辦,對於擺盤、前菜、主菜、飲料、湯品、甜點無不講究。2019 年,張學卿在住家附近閒逛,發現離住家不遠的廈門街小巷,有一棟兩層樓的老屋要出租,於是決定承租下來。


老屋曾是鐵路局在萬新鐵路的宿舍,與當時的鐵道相距不遠。1965 年萬新鐵路廢線之後,鐵路局宿舍也轉作他用,在張學卿承租之前,是炸雞店存放食材、油品的儲藏室。張學卿坦言,她剛開始承租時「超級油膩、超級髒」,但由於老屋有著高 5 至 6 公尺的挑高設計,儘管當時屋況不佳,張學卿覺得很有潛力,即在租屋後投入整修工作。

 

張學卿為了整修耗費不少心力,她找工班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工程,不僅清除數十公斤的垃圾,也補強原有的牆壁結構。「以前的建築很妙」,張學卿解釋,老屋的牆由稻草和竹編混合磚塊、泥土構成,柱子還以扁柏作為建材,有股香味,但由於土牆結構損壞嚴重,補修許久。


另外,挑高空間的鐵皮天花板年久失修,開始漏水,於是展開修漏工程,她也因此發現老屋的屋頂結構,是以瀝青和磚瓦來防水。整修期間,張學卿還發現屋內出現鐵路局的招牌,上面依稀可見到字體跟藍色的圖案,本想把招牌裱框起來,但她拿起招牌時,發現招牌已然粉碎,「覺得好可惜」。

 

萬新鐵路
起自萬華,迄至新店的「萬新鐵路」通車於 1921 年,由自萬華、經公館、過景美,至新店,在總計 10.7 公里的路途中,紓解著往城南的人潮,也肩負了文山的煤炭等物產送往市區的貨運任務。
1949 年台鐵收購,改稱縱貫鐵路新店支線,持續負責萬華與新店的通勤往返,同時也是台北時人前往碧潭、烏來遊歷的主要交通方式。
不過,1950 年代北新公路完工,運量大減,萬新鐵路於 1965 年時停止營運,並陸續拆除,今日汀州路一段至三段,正是拆除鐵道後改建的道路。今日的捷運新店線,有許多路段仍是沿著過去萬新鐵路開闢出來的路線在行駛!

純白牆面搭配綠植栽,老屋裝潢處處巧思

整修裝潢後的老屋,處處都是張學卿的巧思。她將牆壁、鐵皮均漆上白色,搭配新購置的落地透明玻璃窗、玻璃門,窗框同樣採用白色。部分牆壁還顯露原有的磚塊,展現老屋的質地。


一樓是「路易斯的餐桌」私廚空間,裡頭擺放純白的餐桌、椅子、沙發,加上張學卿精心挑選、養護的植栽,一進門就讓來客感覺自在舒適。挑高空間的透明天窗,使得一樓採光極佳。沿著樓梯走上二樓,則是張學卿自有品牌「白孔雀珠寶」的設計工作室,櫃內擺放張學卿的作品。


張學卿的工作室正式營運後,與鄰里互動密切,「他們超愛衝進來!」張學卿說,有鄰居誤以為這裡是新開的咖啡廳,想進來喝杯咖啡。也有鄰居常詢問「路易斯的餐桌」是否有開設課程,並在此參加烘焙、料理的課程。


張學卿發現有位來參加課程,打扮樸實的阿姨來頭不小,家中創立的公司規模宏大,但因為孩子多在外面打拚,此時的她需要人陪伴,張學卿主辦的料理活動,讓她有機會與更多人接觸,且從活動中獲得歡樂與新鮮感。


而張學卿工作室對面的屋主,在整理房屋時,還送她一把梯子,為空間妝點出新的樣貌。附近雜貨店的阿姨也把張學卿的工作室比擬為電影《天外奇蹟》裡的小屋,生動形容在鄰近公寓包圍之下,仍獨具特色的兩層樓老屋。


挑高空間裡部分保留磚頭牆面,在一片現代精緻感仍中帶著老屋的溫度

一樓路易斯餐桌的私廚空間

推廣舊家具、自製甜點,開始活絡街區

2020 年,張學卿從設計圈朋友處得知老屋新用計畫,那時工作室已整修完畢,決定申請街區新用計畫,預計於 2021 年舉辦一系列活動,串聯社區居民與周遭店家。系列活動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廈門舊家具換換愛」,由於張學卿工作室所在的廈門街二手家具行林立,預計接洽附近家具行,搭配她設計陳列的長才,在工作室陳列舊家具,並舉辦二手物品分享會,提供民眾參觀舊家具與相互交換二手物品的機會,同時也會免費提供參與者中正區的在地美食,藉此活絡社區商圈發展。


另一類則是舉辦「自製季節野草點心」活動,咸豐草草仔粿、魚腥草湯圓、蒲公英鮮奶茶、酢漿草餅乾都是可能製作的點心。張學卿很喜歡製作甜點,同時也喜歡植物,於是想出可以結合台灣本土野草與甜點,希望藉由分享甜點技術,讓民眾在製作過程中也體會到箇中趣味。

 

張學卿已在工作室舉辦過設計師二手市集、冬至包餃子、柚子花藝釀酒課程,以及數場主題式私廚的經驗,均獲得參加者熱烈迴響。參加者對於生活體驗類的課程很有興趣,未來還可能開設甜點、品酒的相關課程。


「我就是想在自己的空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已。」張學卿說,希望大家進入空間之後得以放鬆,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這裡,使這裡成為活絡居民感情的小基地。張學卿也認為,她在進駐這個空間之後,認識到更多有趣的人,開展許多不同的可能性。由於她主要從事珠寶設計,生活要很豐富,才能體驗、落實在設計之中。


因此別人的生活經驗以及喜好,可讓她成長許多。例如她在從事珠寶設計時,許多客戶是新婚夫妻,希望打造屬於小倆口的獨特印記,曾遇到有客戶的定情物不是一般花朵,而是蕨類。於是同樣喜愛植物的張學卿,不只和客戶聊了很多植物相關的話題,也協助他們將蕨類的印象設計在婚戒上,創造不同既往的珠寶作品。


張學卿希望讓這個空間成為活絡社區居民感情的小基地

中正區有底蘊,吸引新創公司

住在中正區十多年的張學卿認為,中正區的書香氣息很重,雖靠近台北市蛋黃區,步調卻比較緩慢。以往有如「被遺忘的地方」,但是這裡底蘊很好,應能吸引更多設計師、新創公司進駐,成為醞釀故事的絕佳地區。


張學卿表示,從這次老屋新用計畫得知政府也有這種立意良善、鼓勵新創事業與民間的計畫,令她相當高興。且在這次申請過程中,她受到團隊很大的幫助,許多困難均獲得解決。未來若有機會,還希望能參與老屋新用的街區新用串連型計畫,與其他設計師朋友合作,一同活絡社區。


另外對於台北市整體的更新政策,張學卿認為台北市要全面都更實在太難,若能使用老屋新用的概念整修既有房子較為理想。然而若部分地區的房屋過於老舊,涉及住戶安全問題,仍然需要政府出手干預,期待能找出既能保留地方特色,又能提升房屋安全性的方法。

 

 

本文收錄自臺北都市更新處老屋新用計畫案例集《居所本事》
↗Living Better, Living New↗
說到「都更」,一般民眾腦海中想到的,就是拆除重建。但「砍掉重練」的更新式重建,真的有比較好嗎?由建商主導的都更,未能呼應各地的發展紋理,清一色的高樓大廈,讓歷史與街區的樣貌消失了,生活在這的人與空間的故事,也被抹除了。
城市的進步,在於生活於此的人能不能感受到歸屬與幸福,邁向永續低碳城市,拆除重建不是唯一途徑!臺北都更處「老屋新用」計畫,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讓空間說自己的故事。

文章資訊
作者 蔡亦寧
刊登日期 2021-05-13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