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出現過三個足以影響歷史走向的偉大戰略方針,分別為鄴下對、隆中對和榻上對。
鄴下對是沮授向其主君袁紹所建議的計劃,因為當時袁紹本營位於鄴城(約今河北邯鄲)而得名。其主要目標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流落在外的漢獻帝迎來鄴城,從而掌握朝廷。
至於隆中對,那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劉備三顧茅廬,請來躬耕隆中的諸葛亮為他擘劃這個以「三分天下」為階段性目標的戰略,並以此為基礎進而達成「復興漢室」的理想。
沮授提出鄴下對的時間,尚處於各路群雄大亂鬥的情況,需要有一個具指標性的人物挺身而出,將國家象徵-也就是皇帝的威嚴再次彰顯,重建天下秩序。擁有「四世三公」家世背景的袁紹來執行鄴下對的計劃,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無奈袁紹沒能採納沮授的意見,反讓曹操變相實踐,將漢獻帝奉迎到了許縣,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代言人。
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時,曹操已經大抵平定北方,並就任朝廷之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如果沒有意外,曹操代替漢朝一統天下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因此諸葛亮主張奪回漢朝的話語權,並將曹操定位為「侵擅國權」的「漢賊」。劉備身為漢室貴冑,宣揚這樣的理念合情合理。
鄴下對和隆中對形成的環境不同,立場也不同,但兩者有個共通點,就是都有滿滿的「漢朝價值」。
漢朝前後共四百餘年國祚,人們對其仍保有深厚的情感,許多不信邪想取而代之的野心份子,下場都十分悽慘。打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旗號的黃巾起義,僅僅一年便消風;群雄之一的袁術,千方百計想給自己安上真命天子的名號,最終落得「嘔血斗餘,遂死」的唏噓結局。
別的不說,就連曹操這樣全面掌控朝廷的大權臣,畢其一生都仍留著代表漢家正朔最後香火的漢獻帝,最後一步的篡位只敢交給兒子去執行,就知道「漢」這一個字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是有多麼地不可動搖。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魯肅向孫權提出的榻上對,最大前提竟然是「漢室不可復興」。
顧名思義,榻上對就是魯肅與孫權單獨二人共坐一榻上小酌時產生的。孫權最初只是想徵詢新報到的魯肅,對於當今局勢有什麼看法,以及該如何輔佐他治理江東,豈知魯肅當場說出漢朝已經完蛋的驚人之語。這還不打緊,魯肅接下來說的更讓孫權直冒冷汗:「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由於魯肅提出榻上對的時候,劉備尚在袁紹底下擔任客卿,實力不值一晒,因此魯肅力勸孫權別僅是守成江東,更要將長江以南的土地盡數拿下,成為南霸天後再來攻略北方,也就是要營造出有別隆中對三分天下的「二分天下」之勢。
「我目前只想著該如何扶持漢室,你講的這些會不會有點超展開了啊?」雖然孫權聽完魯肅豪氣干雲的建議後,當下反應是急忙撇清,可往後孫權的舉動卻完全跟著榻上對的步驟。嘴巴說不要,身體還是挺誠實的。
隨著時局變化,曹操舉兵南下,荊州之主劉琮毫不反抗、開城投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便取得荊州。但要實現魯肅的榻上對,位於長江中游的荊州就必須拿在手裡,孫權才有稱帝的本錢。魯肅為了處理這突如其來的狀況,決定將榻上對戰略微調,主動拉攏寄寓荊州八年的劉備,組成同盟合力抗曹。
雖說其時劉備被曹操一路追殺、落魄得很,但魯肅看中劉備乃少數為世人所普遍肯定的「英雄」,再者劉備亦是堅定的反曹派,更別說他在荊州耕耘已久,對當地士族的號召力遠勝孫權。果不其然,在魯肅力主撮合、諸葛亮積極跟進下的孫劉聯軍,在周瑜的帶領下於赤壁大破曹操,排除了孫權入主荊州的最大障礙。
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諸葛亮要完成隆中對戰略同樣需要荊州,這使得原先有共同敵人的孫劉聯盟出現了矛盾。作為發起人的魯肅,決定勸說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美其名是「借荊州」,實際上孫權借給劉備的只有荊州的南郡而已。更精確地說,孫權是將荊州的主導權暫時讓予劉備。
對魯肅而言,此舉不僅僅是讓利給劉備,而是為江東豎起一道屏障。曹操雖敗,但其實力之強大,光憑孫權單打獨鬥不足以抗衡,倒不如與劉備分進合擊,使曹操無法集中火力應付。但是這又衍生出另一個疑慮,當劉備漸漸壯大時,又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位盟友?
周瑜原本想直接跳過劉備,直取巴蜀以實現榻上對,正準備要開始動作時卻不幸病逝。後來劉備西取巴蜀,聲勢如日中天,逼得孫權不得不開始重新檢視這個搞不清楚究竟是結盟,還是養大第二個敵人的關係,內部亦開始出現主戰、主和兩種聲音。
接替周瑜主導荊州問題的魯肅,始終極力維護著信任基礎日漸薄弱的孫劉聯盟,或許魯肅認為一旦與劉備決裂,得利的將會是坐山觀虎鬥的曹操。魯肅費盡心思維繫同盟,並用溝通斡旋的方式多次遊說劉備,終於讓劉備將荊州南部三郡「歸還」給孫權,一度消弭了雙方劍拔弩張的態勢。
只可惜魯肅的堅持,在他去世後也隨之消失。繼任魯肅的呂蒙是個百分之百的主戰派,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奇襲荊州;後來接棒的陸遜,又在夷陵之戰粉碎劉備欲奪回荊州的念頭。隨後劉備還認賠殺出與孫權講和,如同宣告徹底放棄荊州。這樣的結果,讓魯肅所堅持的主和論調顯得十分尷尬。
日後孫權稱帝建立孫吳後,一方面讚揚魯肅的先見之明,另一方面也暗酸他在處理荊州問題時的一味讓步、委屈求全。孫權對魯肅蓋棺定論的評價,等同貼了個軟弱鄉愿的標籤在他身上,而這也間接造成魯肅在《三國演義》的形象與史實天差地遠。
即便孫權在荊州問題上大獲全勝,但也令蜀漢嚴重削弱,往後對抗曹魏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盟軍能量無法分擔足夠壓力的情況下,孫吳在擴張版圖上也顯得舉步維艱,注定是一個只能夠守成的地方政權。
過去魯肅以一座糧倉換得了周瑜的信任、孫權的重視,有捨才有得。或許魯肅正是以同樣的邏輯來調整榻上對的內容,犧牲部份的荊州主權,來換取更加平衡的三足鼎立,才有打倒曹魏的可能。至於魯肅的想法是否真能幫助孫吳一統江山,這恐怕誰都無法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