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南夜市居然已經開了三百年?你不可不知的「大大武花大武花」輪值史

蘇峯楠 2020-03-18
(by 台南美食典, via Flikcr

「大大武花大武花」。


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古怪字串時,頭頂冒出連串問號。搞懂它的意思之後,不免噗哧一笑。原來這是一串臺南夜市輪值表的口訣。


口訣有七個字,分別代表星期一到星期日有開的夜市。「大」是大東夜市,「武」是武聖夜市,「花」則是花園夜市。因為花園夜市星期六也開,所以同時也流傳「大大武花大花花」的版本。


也許因為迅速好記的關係,這口訣受到大家不斷地傳誦,但我當時是第一次聽見。只覺得這應該不是府城人發明,而是遊客自創的吧。因為對在地人而言,夜市什麼時候開都很清楚,哪需要再記口訣呢。


府城人對夜市再也熟悉不過了,因為逛夜市逛了三百多年嘛。


府城夜市的燈火,直透三百多年來的夜空,熠熠生輝(Source:by 台南美食典, via Flikcr

井亭夜市

至少在十八世紀,入夜後的府城海濱市街,依然燈火通明。1747 年,名為「井亭夜市」的地方,就被當作一處城市名勝風景,記載在古老的史書《重修台灣府志》裡。


當時府城最有名的井、同時也是最熱鬧的市街所在地,就是「大井頭」附近一帶了。這井是何時開鑿,無人知曉, 只知道歷史相當悠久,可能早在荷蘭人來臺以前就已經存在。府城人引用十五世紀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故事,說鄭和船隊當時曾經來這裡取水,以表達他們記憶中大井頭眞的很悠久的感覺。


鄭和到底有沒有來過,已經無從稽考;但這篇傳說故事,隱約凸顯了大井頭的空間特性。它就位居在府城最熱鬧的大街上,西邊就是渡頭。陸地上的人、海水上的船,都來這裡裝卸貨物、互通生意,官府也在此設館稽察來往船隻。


因為商貿繁盛,這裡晚上仍華燈點點。1730 年代,府城一位官員尹士俍這樣描述:從大井頭一路連到城內總爺街、嶽帝廟的各家商店,門口都掛著寫有店號的燈籠,入夜後,店家就陸續點燈,這景象是「黃昏燃燭,光同白晝」。


直到十九世紀左右,許多人仍目睹過這片「不夜城」的風貌。1796 年,一位朝鮮人李邦翼來到府城,記下他看到城內「繁華壯麗,樓台夾路,夜張琉璃燈,通明如晝」的景象。約略同時期的府城文人章甫,也為大井頭的燈火寫了一首詩:

 

井亭夜景鬧如何,交易然燈幾度過;

不是日中違古制,海關口市晚來多。

這詩也許可以帶領現在的我們,回到以前夜裡大井頭那片市廛熱絡的畫面。只是詩人身處的時代,海岸其實已淤積陸化,不在大井頭旁邊了,而是往西推移到接官亭外面,渡口也跟著遷離。雖然如此,大井頭以及它所位處的大街,仍是府城最主要的商業大道,直至日治時期依舊如此,因而得到「本町」之名。


不過,到了 1930 年左右,本町就逐漸沒落了。當時是因為景氣衰退,消費低迷,又再加上不遠處有座更熱鬧便宜的夜市,人潮被吸引過去,讓本町更加消沉。那個夜市就是西門町的小公園仔。


大井頭,曾經的港邊不夜城。(Source:玉山社)

小公園的夜空下

從大街往西走,通過大西門,就會來到繁盛的城西五條港地區。


日本統治期間,這裡拆了舊城牆、開了新馬路。在西門城牆與舊王宮港、媽祖港的交會處,新開了一個圓環,府城人管它叫「小公園仔」。


當時,各種攤販與小賣店都到小公園仔擺攤,夜裡依舊熱鬧不絕、人潮眾多。然而,為了整頓街區,台南市役所與攤商們進行討論及配位抽籤之後,在 1932 年底,終於將店家全部遷到大菜市──也就是西市場附近一帶。


遷址後的店家,剛開始生意不太好。隔年的夏天,因為天氣熱,晚上出來散步的人多了,店家生意也連帶回溫。加上大菜市的中庭新開闢一座「淺草商場」,附近也有兩座大戲院:宮古座與世界館,這使得夜市生意更加熱絡,甚至有點無法負荷人潮。


人潮越來越多,讓臺南警察署在 1936 年,於宮古座旁邊增設了一個派出所, 防止事端增加。但是人一多,交通、衛生問題也跟著來,當局再度決定,在更西邊的田町──也就是靠近台南運河碼頭的世界館戲院後面,再蓋一片新的商場,並且將這裡的攤商遷過去安置。


世界大餐廳

這片佔地近兩千多坪的新商場,名為「盛場」(さかりば),就在 1936 年底開幕了。戰後,它曾一度改名為「康樂市場」,但是府城人還是習慣叫原名,並用中文字寫出「沙卡里巴」這般極具異國風味的名號。


名為「盛場」(さかりば),又稱「沙卡里巴」的康樂市場。(Source:by Jason Chang, via Flikcr

沙卡里巴有多好吃?也許可以問問來自將軍庄的醫生吳新榮。


吳新榮經常往來台南市內,不論是自己用餐,或者與朋友同行,都曾多次造訪這座「運河邊的夜市」。


例如,1938 年的夏天,他帶著大兒子吳南星到這裡吃烤雞肉。1940 年, 他約友人陳穿去世界館看電影,散場後,也到這裡享用了當歸鴨、軟柔魚(魷魚)、雞絲麵,最後本來還想去吃個善(鱔)魚米粉,結果賣完了,只好吃水果作結。最後兩人吃了十個芒果。


在這裡,他似乎特別喜歡鱔魚米粉、當歸鴨、春餅、魚丸湯、米糕等等。有時, 他把沙卡里巴暱稱為「世界大餐廳」,這名可能取自他常去的世界館──戰後改作世界戲院,但或許他更想表達的是:光這幾份食物,就能夠帶給他一種世界足矣的飽食美味。

 

溪上的人流光影

而在西門町那兒,直到戰後依舊熱絡,各種雜貨賣物──包含贓物,全都應有盡有,「賊仔市」(chhat-á-chhī)之名遠近皆知。因為景況熱絡,攤販們也往東邊赤崁樓方向擴展,尤其特別聚集在赤崁樓旁邊的康樂臺前──今天赤崁樓大門內的庭園裡。


日後,為了維持空間整潔,市政府將這些攤販遷離赤崁樓,大家轉移陣地到外面的民族路。日後,隨著攤商數量逐漸增加,從石精臼直到中山路口的民族路,曾經都是夜市擺攤,綿延整排,盛況空前。


過了忠義路之後,民族路旁邊有一條大排水溝,那是府城往昔的古溪流──德慶溪。這處夜市的人流光影,每晚都曾映照在當時尙未加蓋的河道流水上。倚臨河邊的繽紛景象,是民族路夜市的獨特標記。


1983 年,為了改善交通、整頓衛生,市長蘇南成決定拆遷民族路夜市,這般空前盛況,遂成了絕響。店家們主要搬到小北夜市,其他則四散到友愛市場或中國城地下街等地。


隨著 1986 年東帝士百貨公司的開幕,小北夜市曾經再度締造府城夜市的黃金鼎盛期;而這般景象,隨著 2001 年東帝士的歇業又漸漸消寂。


永不止息的燈光

府城夜市總在夜幕來臨時開始,點燃一盞燈光,等待客人光臨。這股光的溫熱,直透三百多年來的夜空。


日治時期開始,政府推行公有市場,希望掌握地方物價與衛生事務;但是,夜市這種攤商流動的傳統集市,不太受到掌握。政府一方面企圖介入管理,一方面也與他們達成某些妥協,使得夜市的燈光,即便中間熄了一陣,還是可以轉戰他地,重新點亮。府城美食的好味道,一部分也在這過程中傳承到現在了。


現在的「大大武花大武花」,有牛排、臭豆腐、可麗餅、章魚燒、木櫥滷味、紅茶冰,口味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樣。不過,「世界大餐廳」的亮光,還是繼續照耀府城的夜空,沒有止息。

 

本文摘自玉山社《行走的台南史》
 
府城的時空旅人之書,寫給故鄉的悠長情感與記憶。
出身府城、學習歷史學的蘇峯楠,對於故鄉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
對他來說,府城的魅力來自於悠長時光中累積而成的點點滴滴,即使只是巷弄之間的一截老階梯,也是府城歷史的一份子。
他的文字裡充滿對台南的深刻觀察與感受,他的視線穿越時間,看見府城的古往今來。他必須寫下來,記錄那些重新發現、已經消失,或是習以為常的存在。
文章資訊
作者 蘇峯楠
刊登日期 2020-03-18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