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他們在島嶼研究匪情4】跳船啦!大倒社時代──「大陸問題研究社」的衰退

洪群哲 2021-09-23

八個人參加的演講會

「老師、教官都已經等好久了,怎麼說好要來聽演講的人都沒來了?」


「唉!我明明上個禮拜都已經跟『區黨部』[1]那邊的同志都講過了,然後也在男宿講過。女生『莊三』、『莊四』那邊則是拜託雪柔去拜託,結果連她自己沒來!」


「下禮拜『小組』開會,肯定要挨一頓罵的!」


那天,某校的大陸問題研究社邀請來非常著名的匪情專家」來演講,主題是〈中共策略及對匪鬥爭經驗〉,不料,演講表定開始時間過了半個鐘頭,主持人、主講人、教官、社員和其他聽眾,加一加只有八個人。[2]幾位大研社幹部急得快哭出來,他們強忍沮喪討論該如何挽救場面。


只見那特地從訓導處趕過來的趙教官,怒視著大研社學生,拳頭都硬了:「人家臧將軍可是著名的匪情研究專家,以前抗戰、剿匪期間可跟匪黨鬥過好幾回!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你們宣傳不力,考核丙等跑不掉了!」


「趙教官,沒關係!沒關係!今天咱們這樣也挺好,人少也挺溫馨,就像開家教班一樣,我也能夠回答到每一位同學的問題!」尷尬不已的主講人勉強擠出一抹微笑,努力打圓場。


大陸問題研究社經常邀請來自黨、政、軍、特務等各界匪情專家到校演講。圖為東海大學學生對其中一次演講的敘述(Source: 《中國大陸》113 期,1977 年 1 月)

社團掛名社員多,匪情一問三不知

中央各有關單位視察各校「大陸問題研究社」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任職於中央文化工作會[3]的盤治郎、教育部的官員、知識青年黨部的教授、委員等一行人帶著點心、飲料,浩浩蕩蕩地參訪全臺 16 個大專院校的大研社,想為他們打氣,看到的現象卻令人大失所望。[4]


「你們社團指導老師在哪裡,怎麼沒看到他?」

「報告盤先生,我們是由教『國思』[5]的老師以及軍訓教官來指導我們的,現在他們都有課……」


「喂,那位棕色衣服的男同學,你說說看,上週的分組研究會,討論了什麼內容?」


「報告盤先生,王臺生他主要是參加插花社的活動……」


「那麼,藍色衣服的女同學,你來回答剛才的問題。」


「報告盤先生,我們上一次的社團活動是上個月辦在恆光橋的烤肉活動。我們有跟區黨部邰先生、救國團符老師那邊知會過了。」

「……」

 
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員職員盤治郎,發表他訪問各校大研社後的感想,其中有不少吐槽內容(Source: 《中國大陸》127 期)

強弩之末

1970 年代中期,「大陸問題研究社」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但這股旋風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救國團、各校校方與各情報機關的鼎力支持之下,大研社可說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資源充足。各種社內活動、全校性活動,甚至上山下海的跨校性活動,一個接著一個辦,不但砥礪了一整代人「光復大陸」的意志,也豐富了他們的青春。


到了 1975 年與 1976 年,分別統治臺海兩岸的蔣中正和毛澤東相繼去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代表國民黨政府官方立場的《中央日報》,以頭版頭條〈毛匪澤東斃命 死訊宣布時奪權布置顯未完成 為匪偽留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來報導毛澤東過世的新聞。


國民黨政府對於毛澤東死後,中國大陸局勢不穩所造成的混亂,顯然抱有些許期待,反倒是,全臺百逾個大陸問題研究社的活動則由盛轉衰,名存實亡……。

 

 
毛澤東的去世,標誌著新時代的到臨(Source: 《中央日報》1976 年 9 月 10 日)


跳船啦!大倒社時代

「我們今天不是要介紹一個好的社團來讓你參加,而是要介紹一個美好的國家,請你一同來關心!」[6]驚聲大樓前面,大研社社員在社團博覽會中叫得喉嚨都啞了。


「什麼大研社,不就是搞政治嘛!聽說非黨員即使加入了社團,也只是被晾在一旁呢!」


「對啊對啊,我們可別靠近他們攤位,免得被纏上哇!」


以上的情景,恐怕不只是單一學校大研社招生的困境。


為什麼大陸問題研究社會在 1970 年代後期由盛轉衰,並在此後十年間,一個個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我認為這主要跟兩件事情有關:


首先,真正對中國大陸具有濃厚情感的學長姊,一個個都畢業了。


大研社在 1972 年前後創社時的那批生力軍,他們多少有著年少時在大陸生活的經驗,甚至曾經在「文化大革命」時代高舉《毛語錄》。後來逃往臺灣的那批青年,幾乎都已經畢了業。真正有大陸生活經驗的大學生,有如鳳毛麟角。


雖然臺大大研社的社歌裡面有:「黃埔的潮汐,江漢的雪霽……松花江的魚吹,龍門石闕的奔放……」這樣喚起鄉愁的絕唱,但對 1980 年代的大學生來說,對中國大陸的鄉愁,已逐漸從實體的親身經歷,淡化為虛擬的地理課本。


1986 年,淡江大學大研社的同學,訪問了任職於救國團內且專門指導各校大研社活動的符鐵魂老師(1934-)。符老師在談到「為什麼參加大研社的同學這麼少」時,一針見血地說:

 

唉!人都是好逸惡勞的,又喜歡避重就輕,傷腦筋的事情不願去碰,尤其是一些長篇大論的文章、論文。對他們來說,極為枯燥。另一面,在此資訊、傳播發達的時代,人們的注意力被太多的事物分散,無將事情作深入的探討。更何況學生在校的課業已經很重了,在這種情下,若是看電影及插花、跳舞、照相等較輕鬆的活動,將較受歡迎[7]

這整段話搬到今天,似乎也不會太奇怪。雖說大研社在活動中仍會穿插烤肉郊遊,但這種以國仇家恨為號召的學術性社團的吸引力,已經難以跟其他娛樂、休閒性質的社團來競爭了。


大研社社員一定認識的名字:救國團符鐵魂老師(Source: 《傳檄》4 期)

第二,也是壓垮大研社最後一根稻草的,是 1987 年國民黨政府宣布解嚴、開放大陸探親。


戒嚴時期百事禁,接觸「匪書」、「匪報」隨時可能被查水表,陷入牢獄之災。然而,在大研社鼎盛的 1970 年代初、中期,大陸問題研究社學生來源以大陸各省籍為主,臺籍只占極少數,參加大研社,成了當時少數較容易取得中共文獻的管道,[8]甚至還有機會跟從大陸逃往臺灣的「反共義士」交朋友。

 

再加上 1980 年後,中國大陸逐漸從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中回過神來,如火如荼地推行著改革開放。1987 年後,兩岸之間中斷 30 多年的民間往來陸續恢復,上述大研社的優勢也就喪失殆盡,成了兩岸恢復交流下的苦主。


例如,中國文化大學於 1973 年成立的大陸問題研究社,就是受到兩岸交流日廣、資訊獲得較易的衝擊下,在 1994 年後停止活動,[9]實際上就是倒社。遙想當年大研社成員上山下海的活動盛況,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臺大大研社刊物上的詩作(Source: 《望神州》創刊號,1972 年 6 月)

大陸社部今猶在,不見當年紅衛兵

在「大倒社時代」中,臺大的大陸問題研究社成了少數能夠倖免於難的大研社。


時至今日,他們的社部仍然低調地座落在臺大校園一隅,夾在校園兩大主要幹道之間,與學生餐廳「小小福」相去不遠。然而,「大陸問題研究社」的社名已經去掉「問題」兩字,並簡稱為「臺大大陸社」。在臺大大陸社多年未更新的網站上,寫著:

 

我們不是中國大陸研究社...雖然我們不排斥研究大陸;我們
不是大陸學生在臺同鄉會...不過我們非常歡迎來自大陸
的同學加入。[10]

社團過去專門研究大陸匪情與集結文革時期大陸來臺學生的功能,已被他們的學弟妹刻意淡化。


為什麼國民黨政府要在 1970 年代初期扶植那麼多「大研社」?經筆者研究發現,當初國民黨之所以在各大專策動學生黨員成立「大研社」,是想把大研社所傳達的知識當成一種「反共疫苗」!而細究其時代背景,竟與釣魚臺列嶼這個至今仍有主權爭議的區域有關!究竟其中詳情如何,敬請鎖定下期文章。

 

 
臺大大陸社近年的樣貌,我們可以看到「反核」旗幟懸掛在他們辦公室門口(Source: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12)》)

[1] 一個「知識青年黨部區黨部」的規模,大約是由一個院或一個系的學生黨員所組成,差不多 150 人。

[2] 改寫自李素,〈談大專院校大陸問題研究社的幾項困境〉,《中國大陸》129 期(1978 年 5 月,臺北),頁 43-44。

[3] 國民黨內負責公關、宣傳、黨媒的機構,今天已經改組為「文傳會」。

[4] 改寫自盤治郎,〈訪問大專大陸問題研究社的感想〉,《中國大陸》127 期(1978 年 3 月,臺北),頁 47。

[5] 國父思想。

[6] 改寫自郭冠芳,〈活動簡介〉,《傳檄》4 期(新北:淡江大學大陸社,1986 年 6 月),頁 6。

[7] 改寫自〈時代的腳步──訪救國團大陸組符鐵魂老師〉,《傳檄》4 期,頁 44-46。

[8] 另一個管道是報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政大東亞所的故事,容我改天有機會再來講一講。

[9] 中國文化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文化大學校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99),頁 354-355。

[10]《臺大大陸社網站》,網址:https://www.blogger.com/profile/06691059616004077155,瀏覽日期:2021 年 2 月 5 日。

文章資訊
作者 洪群哲
刊登日期 2021-09-23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