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鴨母王」朱一貴的崛起:一介養鴨農,如何成為民變領袖?

2024-04-27
曾經的羅漢跤、養鴨人,憑什麼由他披上龍袍,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

清朝統治初期的臺灣,屬於清帝國的邊疆地帶。當時的官員仗勢著天高皇帝遠,且定期輪調、不會久居臺灣,因此經常橫徵暴斂、欺壓民眾,百姓們也因此叫苦連天。官員又幹了什麼壞事的小道消息,在鄉里間流傳的特別快,康熙六十年(1721 年)前後的臺灣,民眾不滿的情緒早就累積到了極限。
 

『那鳳山縣的知府王珍強徵稅賦就算了,還干預我們老百姓酬神唱戲啊!』『聽說有四十幾個人都硬被抓去關了呢!』[1]

幾個民眾在市街上這樣喊道,隨即引來眾人的附和。這時距離民變發生,其實就只差一個領導者出面領導。眼見民氣可用、機不可失,當時率先挺身而出、承攬領導抗爭重責大任的人,就是俗稱「鴨母王」的朱一貴。

 

從課本上或民間故事中,通常我們對於朱一貴的認知就是個養鴨的農民,帶領著民眾打著「反清復明」的名號,群起反抗貪污腐敗、作威作福的清朝政府。不過,明明僅是一介養鴨農,朱一貴哪來那麼大的能耐可以集結群眾?而朱一貴又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清代臺灣第一起大規模民變的領袖呢?

 

那個住在內門的鴨母王是何許人也?

關於鴨母王朱一貴的身世,在史料的記載中眾說紛紜,並無定論。連橫的《臺灣通史》寫道他是鄭氏政權的舊部,在鄭氏降伏清朝後才待在臺灣以養鴨為業[2];而藍鼎元的《平臺紀略》 則是描述他是漳州長泰人,因為在家鄉遊手好閒,在鄉里間不受歡迎,康熙五十二年來到臺灣找到衙門的工作又被革職,遂回到田園以養鴨維生[3]。 上述說法具有一些出入,那麼究竟何者較貼近史實呢?

 

朱一貴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被捕之後作了一份供詞,朱一貴說道:「我係漳州府長泰縣人,今年三十三歲。我母李氏,兄朱勤,弟朱萬,俱現在家。我並無妻子。康熙五十三年,我到臺灣道衙門,當夜不收⋯⋯」

 

從上述說法稍微推算一下,朱一貴大概出生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五十三年 (1714) 左右支身渡臺,也就是當時在臺灣開墾的眾多羅漢腳之一。鄭氏王朝滅亡的時間是1684年,假如朱一貴沒有謊報年齡,那麼 1689 年出生的他,應該不太可能成為鄭氏部屬。
 

那麼「鴨母王」的名號又是從何而來呢?朱一貴說,他曾在一個叫做鄭九賽的人家裡幫忙種田;其餘的歷史記載中,也大多都紀錄著朱一貴曾以養鴨維生。根據學者的推論[4],當時的農家中同時養鴨的並不少見,很有可能是朱一貴在農家幫傭時,就是負責養鴨一職。至於「鴨母王」則是在鄉野鄰里間,謠傳著朱一貴能夠命令鴨子、讓鴨子整隊而行[5],這項超乎常人的能力令眾人嘖嘖稱奇。這個稱號隨著朱一貴起事之後,為了增添朱一貴的領袖魅力,更是廣為流傳。

 

究竟是亂民?還是義士?史料中的朱一貴

不過,究竟一介農民為何要起身反抗政府?在供詞中,朱一貴說道:在康熙六十年間,鳳山縣知府王珍派他的兒子向百姓課徵重稅,又加上當時因為地震、海水暴漲,老百姓們酬神唱戲,卻被官府以無故聚眾、拜把的名義逮捕。然而,更令民眾氣憤的事情是,被官府監禁的民眾,若沒辦法繳錢給官府、官員,除了要被打四十大板外,還將他們逐出臺灣,趕回中國原鄉。換句話來說,正是這官員平日作威作福的行為,使得百姓怨聲載道,遂使朱一貴等民眾在一聲號召之下,便挺身反抗政府。

 

那麼,朱一貴有什麼特質,可以從領導鴨群的養鴨人,搖身一變成了領導人群的事件領袖;他是伸張正義、替天行道的義士,還是在亂世之中趁亂而起的亂民?

 

在隨清朝南澳總兵藍廷珍一同來臺平定朱一貴事件的藍鼎元眼中,朱一貴無疑就是個奸匪。在《平臺記略》中,藍鼎元提及朱一貴在漳州的故鄉是遊手好閒、沒有技能,喜歡結識作奸犯科之徒,因而被鄉里的民眾所厭惡,所以朱一貴才因此輾轉來臺。然而,臺灣因為官府吏治不良,使民眾積怨甚深,才讓平時作惡多端的奸匪可以趁勢作亂。[6]
 

「鴨母王」朱一貴的崛起:一介養鴨農,如何成為民變領袖?
藍鼎元,他的叔叔為南澳總兵藍廷珍(Source:Wikimedia Commons

不過,在連橫的眼中,朱一貴不僅不是奸匪,而且還是一方豪俠。《臺灣通史》中的朱一貴格性豪俠,所以許多前朝的遺民、地方的有志之士,乃至於奇僧劍客,經常留宿朱一貴家中,每每談到明朝亡國的事情,都讓他們悲痛不已。朱一貴在《臺灣通史》中的形象,顯然和偏向官方立場的《平臺記略》有著天壤之別。究竟朱一貴真實性格如何、平時都和哪類人交往,我們或許可以在事件中被捕者的供詞中看出些許端倪。

 

在後世學者的研究中便發現,與朱一貴交往的人職業遍佈農、工、商,也有少許的儒生貢生與官吏。並非全是作奸犯科之徒,也並不全是無前朝遺民、奇僧劍客等,而是很廣泛的與各個階層的鄉里間普通老百姓來往[7]。褪去各種不同立場下對朱一貴包裝,或許朱一貴並不是盜匪、也並非豪俠,但其好客、善於交往的性格,便是他能夠一呼百應的最好證明。

 

傳說、神話朱一貴

朱一貴特別的並不只是發起民變而已,而是從朱一貴的故事被後世流傳甚廣,後經日治時期到戰後,無論口耳相傳或撰寫成著作,他始終出現在民間傳說故事中,且每個時期皆有不同的版本。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 1936 年朱鋒的〈鴨母王〉。在這篇文章中,更是將朱一貴神格化,書中寫到:「當他(朱一貴)蹲在西邊,低下頭在洗滌那些碗箸,忽然望見下面映著一個奇怪的影──頭戴通天冠,身穿黃龍袍的影」、「鴨子聽令排陣、產下兩顆鴨卵」,這些敘事讓朱一貴的故事脫離不了傳奇、神話的色彩[8],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多是以朱峰的版本作為主要範本撰寫。於是乎,朱一貴的「鴨母王」形象愈發鮮明。朱一貴甚至成為部分地區的信仰,被雕刻成神像、供奉在廟宇裡頭。相傳,因朱一貴的奮勇抗戰,玉皇大帝還將其封為「臺南州城隍綏靖侯」,不過這當然是鄉野間的奇談。
 

「鴨母王」朱一貴的崛起:一介養鴨農,如何成為民變領袖?_02
林園鴨母王廟朱一貴神像(Source:Wikimedia Commons

可是,剝去神話的外衣,朱一貴究竟是英雄、還是亂民?

 

或許這個問題仍尚待爭論,不過每個朱一貴事件的相關書寫與描述,都依著各種觀點的,讓這個角色套上不同的濾鏡變得越來越多元、鮮明。對於討厭清政府的連橫來說,他是力圖反清復明的號召者;對於過去受到壓迫的被統治階級來說,他是底層人民翻身自主的成功樣板;但對於被迫來臺平亂藍鼎元來說,朱一貴卻是不折不扣的叛賊。

 

或許,每個人眼中不同的朱一貴形象,都各自代表著自己的意志,也代表了不同人心中對於「臺灣」這座島嶼的想像與際遇。

[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己集》,頁 2。
[2]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頁 775。 
[3]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年),頁 1。 
[4] 謝貴文,〈《內門鴨母王朱一貴》委託研究及撰寫計畫 成果報告 〉,102年6月,頁10。
[5] 藍鼎元,《平臺紀略》,頁 1。 
[6] 藍鼎元,《平臺紀略》,頁 1。 
[7] 許家逢,〈臺灣朱一貴民間故事所反映的臺灣社會現象與影響〉(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頁22。
[8] 朱峰,〈鴨母王〉,頁1-2。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參考資料
  1. 《臺案彙錄己集》。

  2. 藍鼎元,《平臺紀略》。

  3. 連橫,《臺灣通史》。

  4. 謝貴文,《內門鴨母王朱一貴》(高雄市:高雄市史博館,2015)。

  5. 林毅夫,《鴨母王:臺灣人翻身自主的願景與掙扎》(臺北市:前衛,2011)。

  6.  許家逢,〈臺灣朱一貴民間故事所反映的臺灣社會現象與影響〉(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7. 謝貴文,〈《內門鴨母王朱一貴》委託研究及撰寫計畫 成果報告 〉,102年6月,頁10。

文章資訊
作者 盧宥辰
刊登日期 2024-04-2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