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可泰(Sukhothai)一詞,在泰文有「快樂曙光」的意思。
今天的素可泰歷史公園遺址因與阿瑜陀耶王國的戰爭而遭到破壞,惟素可泰城內外仍有逾百佛寺佛塔及逾千尊佛像,可以想像古時素可泰王國都城的繁盛。
從佛教角度而言,佛有 4 種形態──站、行、坐、臥。
素可泰歷史公園的佛像則主要有有坐佛和行走佛。坐佛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與世界各地的坐佛模樣大同小異;至於行走佛,則是素可泰王國最具代表的佛教藝術特色。素可泰王國的人民相信,行走佛的法力最為強大,比坐佛和立佛更甚,其姿態一般為左手提起施無畏印,右手自然下垂(也有雙手合十狀),一隻腳踩地面,另一隻腳的腳跟抬起,像剛剛行走中的模樣,予人的一種「動靜皆宜」的感覺。
素可泰歷史公園(中部)
素可泰歷史公園的中部是昔日素可泰王國都城,古都東西長 1400 米,南北長 1810 米,闢有四道城門,四周有一城河環繞。今天的素可泰歷史公園與民居、市集交集而成,遊客一般均從東門進入城內欣賞各國遺址。
進入城後一直走,便會見到瑪哈泰寺(Wat Mahathat)。
瑪哈泰寺是城內最大的佛寺遺址,由素可泰王國的創立者 Pho Khun Bang Klang Haw 所建,是都城的城鎮中心。瑪哈泰寺的建築風格參考自梵語曼陀羅的概念(曼陀羅在梵語的意思是圓形,佛教用語時則指壇),佛壇呈圓形狀,由地基開始慢慢向上收窄成又圓又尖的頂部(印尼的婆羅浮屠同樣採用曼陀羅風格)。整座廟宇正中有一大型坐佛,其 8 個方位各有舍利塔,同樣為曼陀羅風格,舍利塔附近也有不同的行走佛或坐佛。
瑪哈泰寺正門的對面,是素可泰王國的皇宮遺址(Noen Prasat),現在只剩下 200 公尺乘 200 公尺的地基。地基兩旁有一大一小的儲水池,為素可泰都城的居民提供食水之用。
瑪哈泰寺的右後方是西沙瓦寺(Wat Si Sawai),特別的是它並非一座佛寺,而是祭祀毗濕奴的印度教寺廟。
西沙瓦寺最初並非是素可泰王國的建築,而是十二世紀後期羅渦國(Lavo)佔領素可泰地區時所建。由於羅渦國信奉印度教,因而在素可泰地區建成西沙瓦寺,以供奉毗濕奴。西沙瓦寺與吳哥窟相像,均以三座金塔為最大的建築特色。
瑪哈泰寺的後方有一座寺廟,名叫銀池寺(Wat Tra Phang Ngoen),意思是銀湖上的寺廟,因坐落於一個小小人工湖之上而得名。
彩塘寺(Wat Sa Si)是一幢坐落 Traphang-Trakuan 湖中間的寺廟,寺廟於湖中的倒影成為遊客至愛的景點。主舍利塔的建築仿自斯里蘭卡的特色,周邊則有為數不少的小型舍利塔和一幢精舍建築。
彩塘寺旁,有一座名叫 Wat Tra Kuan 的寺廟。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寺廟名稱的「Kuan」不是源自泰語,而是高棉語,意思是草藥種植園。與其他素可泰建築不同的是,Wat Tra Kuan 的舍利塔建於西方,而非建於東方。
探訪完瑪哈泰寺周邊的寺廟後,素可泰古城內靠北的位置還有另一幢索拉薩克寺(Wat Sorasak)。
相較其他素可泰建築,索拉薩克寺是屬於素可泰晚期的建築,大概於 1412 年由曇摩羅闍三世·賽盧泰(Phaya Saileuthai )在位年間建成。當時的素可泰王國已經淪為阿瑜陀耶國的藩屬,所以非常有可能是由阿瑜陀耶國指派官員到素可泰王城興建,以宣示阿瑜陀耶國的權勢。由於索拉薩克寺是較後期的建築,其風格較具規模和氣勢,如地基有數十集大象和坐佛雕刻,上面則為具斯里蘭卡覆砵色彩的佛塔。
素可泰歷史公園(東部)
素可泰歷史公園東門外附近與民居、餐廳及旅館交集,無論是白天或夜晚均非常熱鬧,該區有兩幢寺廟頗適合到附近午膳前後探訪。
環象寺(Wat Chang Lom),與索拉薩克寺相似,以磚頭砌成 18 公尺乘 18 公尺的地基;上面有 32 頭大象的雕刻,平均分佈 4 個方向,所有大象雕刻均向人前;最後上面為具斯里蘭卡覆砵色彩的佛塔。
另外,更古城內的東面,還有一座金池寺(Wat Tra Phang Thong),寺名意思就是金色湖上的寺廟,具典型素可泰建築風格,居中為主佛壇,周邊有 8 個小佛壇包圍。
素可泰歷史公園(南部)
除了古城外的東部外,南部也有兩個值得探訪的寺廟,包括四室塔寺(Wat Chedi Si Hong)和謝圖鵬寺(Wat Chetuphon)。
四室塔寺建於十四世紀末,曇摩羅闍一世·立泰(Phaya Lithai)在位年間,同樣是具斯里蘭卡覆砵色彩的佛塔。佛塔旁有精舍的遺址,部分石牆可見到佛像倚著牆身雕成。
謝圖鵬寺位則於素可泰古城南部 約 2 公里處,寺廟四周有護城河,正中有一大幢以磚塊建成的建築,其四面外側是不同形態的佛像:東面是行走佛、北方是坐佛、西方是站佛、南方是臥佛。不過,現今只殘存行走佛和站佛,坐佛和臥佛則早已毀於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