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你的威靈公上線啦:全臺最老城隍廟的轉型進行式

2025-04-15

走進臺灣府城隍廟的主委辦公室,看著主委郭榮哲將三大本份量十足的 File 夾攤開,「玉皇上帝聖誕 祝壽祭祀程序 SOP-001.6」的那一頁,記載著祭品數量「a.甜粿 21 個(左)b.六齋(六濕 金針、木耳、紫菜、香菇、冬粉、洋菜依序擺兩排)c.仙桃(一盤)糖果(一盤)⋯⋯」,上頭還附有用 excel 畫出的祭品擺放平面圖,陽春卻清楚。

隔頁的「神像雕刻標準程序 SOP-020.01」,把需求單、估價,到開斧的良辰吉時都畫成了流程圖表,按照步驟就能雕出一尊廟宇用的神像。如果不是主委親自介紹每一頁的欄位細節,還以為這是哪一個宗教學者的田調筆記本。

清朝時的地方志書只留下了寥寥幾句「山川及風雲雷雨、城隍,以每歲春秋二仲上戊日,共壇致祭」,當年的官員大概不會想到,這些隻字片語,在城隍信仰落地了三又半個世紀後,在地子民會繁衍出一套龐大的祭祀方針,並且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城隍也從威嚴的一城之主,成為了姻緣指引、警察緝案、大考順利的求助對象。
 

府城隍廟神尊、文物、祭典科儀資料夾(Source: 黃晟銘)
 

爾來了:審判長威靈公

臺南青年路有一處獨特風景,那是遇到相關節慶祭典時,會看到蹲踞在機車上的鄉親,圍著戲台看戲或電影,而廟宇則遠遠落在他們身後、馬路另一頭。這間廟埕被往來車流分成兩邊的廟宇,是臺灣府城隍廟,肇建於鄭氏時期(1669 年),是全臺最古老的城隍廟。
 

府城隍廟建築(Source: 黃晟銘)
「城」、「隍」兩字原先指的是城郭和護城河,直到西元 5-6 世紀被神格化,才以陰間官僚的身份出現在正史中,祂的職能是守護轄境土地,和陽間的官員一同治理地方。明代時城隍信仰逐漸制度化,被納入國家祭祀之中,並且隨著鄭氏政權被帶到臺灣來,落腳在東安坊。

清朝領臺後,延續原有廟宇的性質,將其視為「府城隍」,也就是所謂的「臺灣府城隍廟」。其實,城隍對應著現世的文官制度,擁有不同層級的轄境以及各自的城隍爺。以臺南來說,有治理臺灣府的「府城隍」(1669 年創立)以及臺灣縣的「縣城隍」(1711 年創立),即是對應著當時臺灣府的府治座落於臺南,轄下管理著臺灣縣、諸羅縣、鳳山縣的官制體系;其次,城隍爺也因為轄區大小而有對應的爵位,依照首都、省、州、縣層級,分封王、公、侯、伯,臺灣常見城隍的稱號分別是「福明靈王」、「威靈公」、「綏靖侯」、「顯佑伯」等。


由於「臺灣府城隍」是以全府為管轄範圍,當時新官上任前,都要先夜宿城隍廟一宿、祭祀完畢後才算是向城隍爺完成報到手續,再赴官署就任;在面臨乾旱時,官員會到廟裡祈求天降甘霖,請城隍爺以百姓為念;而在司法體系未齊備時,城隍爺更扮演了陰間審判長的角色,百姓會到廟裡「告陰狀」,甚至衍生出「欠債不還,偷盜不認,邀往城隍廟殺雞設誓」的風俗——相約來廟口斬雞頭,讓城隍爺做見證。城隍爺賞善罰惡的形象,就這樣鮮活地烙印在府城民眾心中,延續了幾百年,成為我們熟悉的樣子。

日治時期,府城隍廟不再屬於官祀廟宇,相較於日人推崇的神道信仰,臺灣的傳統信仰只能說是在「不衝突範圍內允許存在」。後來又因為道路拓寬,廟埕一分為二,城隍爺的門戶直接緊鄰嘈雜的街道,和過去的地位相比,一度寥落了許多。

但轉為民祀也成為契機,此後府城隍廟成為了民間自立管理的廟宇,昭和 7 年(1932)召開了第一屆的信徒大會,地方人士開始重新整理廟產,著手聘請廟祝、重修廟宇等事宜,今天臺南三大名匾之一的「爾來了」,就是在改修時由信徒奉獻。儘管當時已經有了日本人成立的地方法院,但城隍爺仍是臺灣人精神面的寄託,另一個世界的公道存在。
 
府城隍「爾來了」匾額(Source: 黃晟銘)
   

廠長主委的 SOP 本本:城隍信仰的現代化傳承

走過日治時期,也走過了官祀轉民祀,今天走進城隍廟,人們依舊進進出出,香煙裊裊。但對家住在附近、長期在廟裡「走動」的主委郭榮哲來說,看見的卻是延續的香火背後,如何繼續傳承的問題。

阿公曾是第三屆主委,郭榮哲則是第十三屆,從小廟裡就是玩耍的地方,也習慣看著阿公在廟裡忙進忙出,只是都從旁觀察居多,沒有參與。「三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我來拜拜,經過城隍爺旁邊的時候,突然一個念頭冒出來,『如果有什麼需要,我可以幫忙』,我心裡這樣想啦,但沒有說出來。結果一個禮拜後,廟裡委員會就改選了,要找新人進來做委員。

當時廟裡的大小事,都是各主委自行運作,某某人負責神明祝壽祭祀、某某人張羅祭品採購,其他人只要從旁幫忙就好,但都不會太清楚整體的流程。於是從他加入的這一屆開始,委員會從「神尊造冊」,再到文物、祭典科儀都一一列表、建檔、建立 SOP 的習慣,也是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府城隍廟祭典科儀流程圖(Source: 黃晟銘)

「神尊造冊」不只為廟內大小神明點點名,也要弄清楚每一尊神明的來歷,像是詢問耆老神明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故事?一邊錄音存檔,一邊用 excel 做成表格,十足田調精神。花了半年時間完成後,接著開始清點文物,大至 300 公斤的算盤,小到跋桮(poa̍h-poe)的「桮」、籤筒裡有幾支籤,都是建檔對象。
 

最後則是廟裡的重點—祭典科儀,委員會將 SOP 概念帶進來。像是拜斗科儀(道教消災祈福儀式的一種)的祭祀程序,供桌疏文、禮斗怎麼擺;廟內神尊聖誕,要提前幾日列採購單、採購,當日幾點擺設香案、團拜,甚至連神明出門時的香條貼法都拍照說明。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就到處問老人家,「(儀式時)我都先抄起來,半夜在電腦上作業,一邊想要怎麼文字化、圖示化、照片化。因為每一年的儀式多少都會有點變化,有時候做完又會想到更白話的做法,只好再回去改,畢竟 SOP 就是要讓完全不懂的人也能理解嘛——最後花了三年多才做完。」這幾本 File 夾也不藏私,如果其他廟宇需要,都歡迎大家拍照回去參考。
 

 

城隍爺來當導遊:獻給府城 300 的文化性遶境

而今年剛好是府城建城 300 年,既然所有的信仰活動都是因應當代需求而生,那麼,什麼事情是只有作為一城之主的府城隍能做到的?或許,用宮廟熟悉的遶境形式,帶大家重遊消失的「府城」舊城牆一圈,會是認識這段歷史的好辦法。

其實成立 356 年以來,府城隍一共只辦過四次的遶境(1977、1980、1999、2006)——兩次的「送天師」,兩次的「迎城隍」平安繞境。不僅距離上次遶境已經過了 19 年,而且考量交通影響的問題,過去的遶境範圍也很少涉足四座主要城門。
 

府城畫家蔡草如所繪 1977 年府城隍廟「祈安清醮恭送天師」圖(Source: 黃晟銘)
這次睽違已久的遶境,城隍爺是導遊,不管要當隨香信眾,還是遊客要湊熱鬧,都可以自由加入。「四座城門附近都搭了舞台,大東門有歷史桌遊、大西門有城牆意象重現的活動、大南門有明華園及走讀、大北門有講座,當天的行臺會跟圍觀群眾互動。」郭主委說明。除了用雙腳走過城門,還要讓大家看懂文史門道。

隊伍也同時邀請全臺的城隍爺共襄盛舉:臺北府城隍、松山霞海城隍、新竹都城隍、彰化縣城隍、彰化田洋城隍、嘉義城隍、左營鳳邑舊城城隍,以及轄境內的臺南縣城隍、小南城隍、米街忠澤堂石獅城隍、西門水流城隍,都在遊行行列。而為了貫徹文化性遶境的初衷,路線不繞小巷只走大街、減少經過的廟宇數量、安排隨行清潔車、管制陣頭音量,都是適應當代生活節奏的努力。

每一次遶境也都是歷史見證。戒嚴時期的遶境,不僅隊伍中會有警察監督,舉辦還得藉著國家慶典的名義舉行,而在承平時期的今天,邀請各地城隍「大會師」,提醒著臺灣過去各地城池、城民和神明的歷史,則帶著以信仰為名的教育意義。
 

在「祈安清醮恭送天師」圖中,隊伍前導為警察,見證了戒嚴時期的時代背景(Source: 黃晟銘)


城隍廟新任務:延續立體的臺南史

不只是短期的活動,回到日常,府城隍廟也把文史的傳承視為廟務的一部分。十幾年前就開始製作的神尊造冊、文物造冊,順勢成了加入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推動「宮廟博物館」計畫時的基礎資料,而府城隍廟也成為第一批獲認證的廟宇。

走進廟宇側邊的文物館,不大的空間裡,郭主委一一介紹過去所使用的神轎、出巡用的 300 公斤大算盤、執事牌、燭台等,也留下了 1997 年大整修時卸下的建築構件和工藝品,不僅每一件文物都有編號,還附上中英文解說牌、導覽手冊和全廟線上語音導覽系統。
 
府城隍廟文物館(Source: 黃晟銘)

而這些文物也見證了府城隍的一段歷史。像是廟內曾自組家將團(現已不存),因此保留了家將手提(chhiú-thê,家將手持物)等道具;辦理「打城」儀式時(為枉死的親友超渡,現已移到東嶽殿辦理),會用到的「買命錢」符板也保留下來;過去醫療資源不發達時,廟內以木板雕刻的「驅逐瘟疫」符板,在幾年前更重新派上了用場,成為疫情期間供信徒祈求回家的符令,多少安定了惶惶的心情。
 

「驅逐瘟疫」的符板(Source: 黃晟銘)
「之前文物館都只有六日開放,今年 1/25 起,希望可以每天都讓人參觀,廟也會固定和導覽協會合作、開放機關團體申請導覽。」郭主委說。文史教育推廣從來不是被列在史冊上,或前人流傳下來的必要工作,卻是當代人回頭認識土地的重要媒介。
 

城蒙關照了,城隍爺

三百多年前,城隍信仰由鄭氏家族攜來這座孤懸海外的島嶼,並由另一個政權延續下去。

一開始,城隍是守護統治全島核心的府治,和來臺的官員進行陰陽分治。隨著落地時間日長,廟外人事流轉,除了從屬神明的二十四司、文武判官、七爺八爺等神明之外,又逐漸增加了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臨水夫人、月老公、天上聖母、地藏王菩薩等神尊,一同為信眾解決問題。城隍信仰從各個面向走入百姓的生活日常,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附近的警察局,在碰到難解的案件時,會來向城隍爺求助;女性信眾會來廟裡祈求城隍夫人,請夫人轉達城隍老爺,幫忙代為管教丈夫;而學生們在考前來拜考功司、學政司更已是傳統。

神明的形象也同樣有所轉變。過去姿態駭人的大二爺(七爺八爺),在廟方的包裝下,成為一個眨眼一個吐舌的 Q 版手帕公仔,並且被賦予「反霸凌」守護神的任務——過去傳統職能的「賞善罰惡」,在當代回應的是學校、職場間的人際紛擾,站在助人的立場出發,廟方希望藉由大二爺的影響力,未來能辦理相關活動,並結合政府機關的申訴、輔導系統,慰藉每個需要幫助的心靈。
 

大二爺手帕公仔(Source: 黃晟銘)
三百多年了,無論城池存在與否,信仰形式轉換,城隍爺都在原地陪伴著世世代代的人們,而高懸在廟門上的「爾來了」,是關於做人處事的提醒,也是對於每一位踏入廟裡信徒的一聲問候。
   
參考資料
  1. 謝貴文,《爾來了:四百年來臺南城隍信仰的發展與變遷》,臺北:暖暖書屋,2024年。
文章資訊
作者 邱睦容
攝影 黃晟銘
刊登日期 2025-04-15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府城建城 300 年——在地人說在地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