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

2022-06-14
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

在血液供應相對穩定的現在,可能很難想像,40 年前,臺灣曾經歷一段醫療用血的困難期,從有償的血液買賣,走到現在民眾自願無償捐血,讓臺灣的醫療用血能百分百自給自足, 40 年來「台灣血液基金會」一路推動,不僅改變了捐血環境,還得到世界認可,讓臺灣成為「世界捐血率第一」的國際典範。
 
本文專訪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談談臺灣捐血運動的發展史,除了回顧臺灣如何走過捐血運動草創時期的重重挑戰,也在面臨未來血源斷層隱憂的同時,思考如何繼續傳承捐血救人的使命扎根年輕世代?
 

有錢才買得到血的時代

曾經,最年輕的醫生和家屬要先去捐血才能開大刀……。

 
1974 年對臺灣醫療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中華捐血運動協會」成立之前,臺灣民眾還沒有「無償捐血」的概念,醫療用血幾乎都來自「賣血職人」,不但無法滿足醫療用血需求,血液品質及輸血安全也無法受到保障。
 
現任血液基金會董事長暨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回憶起他還是臺大醫院實習醫生的時候。當時,只要遇到車禍或是重大意外發生,各大醫院的急診室外總會出現一群來賣血的人,也就是俗稱的「血牛」。血牛的血以量計價,沒有保險或是法源限制,只要醫院核對成功,家屬就可當場付錢給對方,開始進行輸血。

「很現實,有錢買血就有機會活下來,沒錢生存機率就低。現在聽起來很野蠻,但臺灣確實經歷過那個時代,世界各國也都是如此。」
 

而在沒有固定且充足血源的前提下,除了血牛,另一個供血來源,有時還來自醫生。

「有次,送來一個孩子,家裡很窮,但傷勢嚴重需要大量輸血。」遇到這種情況,老資歷的醫生會抓著住院醫生問一輪血型,最後都是叫符合資格的年輕醫生下去抽血。「這是種不成文的默契,沒血源時,年輕一輩的醫生可能要輪流輸血給病患,甚至還有醫生抽完後,再上來繼續開刀。」
 
這時由於民眾的血液常識還普遍不足,剛剛草創的「中華捐血運動協會」儘管經費拮据,還是持續推廣「無償捐血」概念,以理性訴求激發民眾行動,傳遞「捐血無損健康」的觀念,並喊出「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口號,希望藉此改善醫病雙方的醫療環境。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02
如今「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對臺灣人而言已經耳熟能詳。此為新竹捐血中心竹北捐血車,於 2007 年裁撤(Source: 克勞棣 / CC BY-SA 4.0)

 

經過 10 年的努力,「捐血無損健康」、「捐血是安全的」⋯⋯ 這些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觀念,才終於逐漸為人所知。為了廣增血源,協會參考其他先進國家的做法,將捐血年齡由原先的 18-60 歲擴大到 17-65 歲。並開始強調「捐血互助」的理念,以「一人捐血,保障全家」口號鼓勵捐血。

那時的侯勝茂升格為醫院主治醫生,已經不是菜鳥的他,開大刀時的第一件事,也不再是叫最年輕的醫生去捐血,而是問陪病的家屬:「捐血沒?」那時臺灣生育率比現在高,病患的兄弟姐妹、親友人數都很多。適合捐血的親屬,成為醫生動刀時的血液來源,病人開完刀後,剩下沒用完的血液,醫生也會請他們直接捐給醫院。
 
當時為了鼓勵親友捐血,協會還推出「捐血榮譽卡」制度,這本紅色小冊,是早期捐血人印象深刻的珍貴收藏。在尚未電腦化的時代,小小的卡片上註記了民眾的捐血時程,不僅僅是一份醫療紀錄,在需要的時候,還能提供捐血者家屬優先輸血的權利;儘管醫療用血有了新的源頭,但是整體供血量仍未足,大部份的時間,血液仍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奢侈品。

到了 1991 年,臺灣國民捐血率達到 5.18 %,突破了 5 % 門檻、躋身先進國家之列,同時也代表著臺灣醫療用血百分百由自願無償捐血來充分供應。而代表著捐血人一次次愛心的「捐血榮譽卡」也與時俱進,1999 年改以塑膠卡片躍入捐血人的手中;直至 2007 年因個人資料保護觀念抬頭,才全面取消捐血榮譽卡的發放。捐血人的資料被妥善安全地保管,而今,只要捐血人攜帶具有身分證字號及照片的證件,即可安心捐血。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03
1970 年代的捐血證(Source: 國家文化記憶庫 / CC BY-NC)

 

 

大家一起讓「無償捐血」觀念深植人心

經過 20 年的努力,臺灣終於在 1991 年達到捐供血平衡,由中華民國捐血運動協會捐資成立的「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捐血事業基金會」,亦於 1992 年更名為「財團法人中華血液基金會」,將捐血範疇更擴及血液研究,並於 1995 年開始健保給付輸血。
 
「這在世界各國都是很不容易達成的事 。」侯勝茂認為,臺灣政治人物出面響應且不分政黨的推廣,有利於帶動「捐血即救人」的社會風氣。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04
1995 年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左)親身捐血(Source: 捐血史料資料庫提供)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05
2017 年前總統馬英九在參加完世界捐血人日記者會後,即前往南海捐血室捐分離術血小板。(Source: 捐血史料資料庫提供)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06
藝人張信哲(右起)、伍思凱、巫啟賢、張宇呼籲民眾捲起袖子一起來捐血(Source: 國家文化資料庫

 

這時的血液基金會除了持續穩定血源外,更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並開始以「企業結合公益」的合作模式,鼓勵企業、社團一起推動並贊助捐血活動。漸漸地,不僅國際獅子會、扶輪社及同濟會等團體熱心響應,許多企業也紛紛將捐血活動列入企業回饋或企業社會責任中。除了呼籲企業同仁挽起袖子、捐出熱血,更捐贈各型捐血車,讓捐血活動的推展能更加順利。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07
2001 年桃園縣大園鄉同濟會捐血活動。由於當時臺灣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期米酒價格將大漲,各地買不到米酒的消息頻傳,捐血活動因此以米酒作為贈品吸引民眾參與(Source: 國家文化資料庫

 

基金會與民間的響應,讓臺灣的捐血量從 2002 年開始,始終維持在每年 200 萬單位以上,並漸進式地成長。捐血觀念的普及,也讓許多人養成定期捐血的習慣,臺灣血液庫存量達到前所未有的穩定。
 

世界冠軍背後的隱憂

2022 年的此時,臺灣捐血率仍穩居世界第一。
 
一路以來的努力,創造了真正的臺灣「南波萬」。然而,在世界冠軍的頭銜之下,這幾年的臺灣捐血狀況,卻因為少子化、年輕族群的捐血人數下降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 2001 年迄今的「捐血人年齡及性別分析」顯示,臺灣捐血人口集中的年齡層從過往的 20-30 歲,轉移至 31-65 歲之間,尤其以 51-65 歲成長比例占最高;也就是說,捐血主力由青年族群上移到了中壯年族群。再比較 2001 年與 2021 年的「捐血人職業」統計數據,發現 20 年間,學生族群的捐血人數大幅下降近 56%。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09
2021 年捐血人職業統計圖表(Source:台灣血液基金會提供)

 

侯勝茂說,在捐血逐漸普及的 80 年代,有很多年輕人熱血響應,久而久之這些人也養成了固定捐血的習慣,直到現在儘管已經 5、60 歲,還是持續捐血,這些捐血人口年年老化,但年輕一輩的捐血率不僅沒有跟上,甚至還持續下降。
 
根據基金會的觀察,造成年輕人捐血人數下降的原因,不外乎是少子化和電子產品的普及。2012 年時 17 至20 歲的捐血年輕族群有超過 22 萬人次,但到了 2021 年卻只剩 8 萬 2 千人次左右,絕對數目減少,讓原本應該世代銜接的捐血人數減少。
 

2002 年至 2021 年 17-20 歲捐血人次趨勢圖(Source:臺灣血液基金會提供)
2012 年至 2021 年 17-20 歲捐血人次趨勢圖(Source:台灣血液基金會提供)

 

而 3C 產品的普及與盛行,則是容易造成年輕人作息時間不正常,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也難成為一位好的捐血人;此外,刺青、打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依照規定,若是使用非拋棄式器械來進行刺青、身體打洞穿孔的話,也必須暫緩一年才能捐血。這些新的習慣與文化,都讓符合捐血資格的人數直線下降。
 
除了長期發展的困境,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也直接的影響了血庫的穩定與安全。2021 年 5 月中,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在避免群聚的情況下,捐血人驟減,捐血活動也停辦;三級警戒後,各捐血中心血液安全庫存量迅速下滑,甚至跌至血液庫存低標 4 天以下,全臺陷入缺血的緊急狀態。雖然各級醫院均實施醫療服務降載,暫停非必要或非緊急醫療服務,但亟需輸血醫療的病人並沒有減少,生命和醫療權益在此時面臨極大考驗。
 
幸好,臺灣還有一群「護國菩薩」。
 
侯勝茂回憶,三級警戒後,基金會同仁四處奔走,不斷對各界宣傳、呼籲,好不容易讓血液的庫存量慢慢回補「那段期間,大家都很辛苦,但是,血液庫存之所以能快速穩定,最大關鍵是我們社會長期存在著一群人,他們風雨無阻穩定捐血,規律而自動自發,嚴格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只為了不錯過任何一次捐血的機會,彼此還會呼朋引伴,我稱他們為『護國菩薩』, 這些年,他們撐起了近 80% 的捐血量。」
 
沒有他們,臺灣的醫療體系恐無法度過疫情的難關,侯勝茂也說,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願意響應這樣的活動,讓這份好意能夠持續下去。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11

 

開源節流、向下紮根:「自己用的血自己捐」

然而,捐血斷層的困境不只出現在臺灣,世界各地都正面臨相同的考驗。侯勝茂說基金會目前積極的在向下扎根,除了透過年輕人喜愛的藝人、網紅,鼓勵年輕族群踴躍捐血外,也積極將捐血觀念納入教材,讓學生從課本或刊物中,得到捐血觀念及血液相關知識。
 
因應數位時代,基金會更在 2016 年創立了世界第一個與通訊軟體 LINE 合作的血液機構官方帳號,提供捐血人更即時、便利的服務。「我們知道年輕人在用,所以也要想辦法去接觸他們」侯勝茂說,這些創新的行動,都是試圖讓捐血這件事,更貼近年輕人,減少已知的世代落差。
 
除了「開源」之外,基金會也努力「節流」。引進國際血液醫學新知,將澳洲發行之〈病人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最新版本翻譯為中文,並導入「病人血液管理(PBM)」概念,將以往出版的《血液成分精要》手冊改版、並正式更名為《精實輸血手冊》。手冊詳細說明,醫院如何審查及管控各類疾病的用血模式,使各項血液成分都能更精準、更有效地被輸用在真正需要的病患身上,同時也能預防輸血不良反應、有效降低醫療成本。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12

走過 40 載,在基金會的推廣和民眾的行動力之下,臺灣從血牛四處竄的情況,成為現今全世界捐血率第一名國家。為了繼續克服捐血斷層的隱憂,也還在持續努力。「其實,血液是非常複雜的,裡頭充滿著各種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即便是同樣的血型,更細緻的組成也會有所不同,更不一定能夠相容。尤其不同族群、不同國家的血型,相容率會更低。最好的方式,就是由當地人捐給當地人,血液相容率會最高。」訪談的尾聲,侯勝茂站在醫生的角度,詳細的解釋著捐血人與用血人之間的關係。
 

無分貧富貴賤,讓每個生命都能享有充足血源——臺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專訪13

關於捐血與血庫的未來,走過血液基金會從無到有的時代,侯勝茂說,除了有基金會繼續積極往下紮根,吸引年輕捐血族群外,他更希望各年齡層的人都理解「自己輸用的血自己捐」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這件事需要我們每個人持續地努力,讓下一個 10 年、20 年,所有國人在需要時,無論貧富貴賤,都能無後顧之憂的享有充足的血源。」
 

文章資訊
採訪、撰稿 蕭紫菡
攝影 陳筱勻
刊登日期 2022-06-1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