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我們見證臺灣礦山曾經的輝煌:金瓜石「黑金年華」的緣起緣滅

蔡亦寧 2023-08-01
金瓜石的礦業風華曾經在臺灣的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Source:蔡亦寧)

一談到金瓜石,你會想到什麼呢?是蘊藏金礦的寶地?景色怡人的小山城?還是保存臺灣礦業文化的黃金博物館?金瓜石自 19 世紀末以來一直是臺灣礦業不可或缺的據點,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金瓜石曾經有一家國營事業「臺金公司」,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成為臺灣礦業與工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臺金公司停業後,記錄公司營運的檔案一度封存,再交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接手整理、研究。今年檔案管理局與故事 Storystudio、黃金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在黃金博物館共學館推出「臺金歲月-臺灣金銅礦務產業檔案微型特展」,展現臺金檔案的研究成果,邀請展覽策展人、史多禮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許雅玲主講「金瓜石礦業的金昔風華」,分享自身研究臺金公司檔案的經驗,並帶領民眾參觀「臺金歲月」特展,詳細介紹展覽的看點。
 

策展人許雅玲和參與民眾講解「臺金歲月」特展。(Source:何昱泓)

臺灣向來有產金的傳說,17 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曾在臺灣東部探尋金礦,卻無功而返,直至清末才開始常態性開採礦物。許雅玲指出,臺灣的金礦開採與清代臺灣巡撫劉銘傳建築鐵路有關。1889 年,鐵路工人在基隆河河谷發現砂金,清廷起初因為擔憂破壞風水、影響農作、原住民與漢人衝突等問題,對於開採礦物較為消極。接任劉銘傳的巡撫邵友濂因為臺灣財政困窘改變政策,於 1892 年成立金砂局,向砂金開採者收取釐金,以增加政府財源。
 
基隆河河谷發現砂金使臺灣掀起一股淘金熱,1893 至 1894 年,九份、金瓜石先後發現黃金。清廷原本欲以官方之力投入開採,隨即因臺灣割讓給日本而作罷。日本掌管臺灣後,於 1896 年頒布《臺灣鑛業規則》,將申請採礦的資格限縮至日本國民,且採礦申請者與礦區皆需臺灣總督許可才能開採。日本政府並劃分金瓜石與九份的礦區,以雞籠山(今基隆山)頂的南北線為界,界線以東歸為金瓜石,界線以西為現今的九份。
       

日治時期的「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

金瓜石礦山在日治時期數度易手,先後由田中長兵衛、田中鑛山株式會社、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日本鑛業株式會社等民間企業管理。1904 年金瓜石發現硫砷銅礦,令金瓜石礦山的價值再度提升,吸引大量人口遷居金瓜石,廠房、運輸設備在日治時期陸續建立,改變金瓜石的地貌。許雅玲分析,日治時期的金瓜石礦工族群多元,來自日本內地的礦工通常擔任會社職員,或從事冶煉等較需技術的工作。臺灣礦工則通常從事搬運、開鑿礦坑等基層工作。當時金瓜石礦業興盛,屢有缺工問題,曾經從中國溫州引進移工,目前金瓜石仍有居民是溫州人的後代。金瓜石在日治時期成為世界著名的銅山,更於 1938 年產值創新高,獲得「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的美名。
 

推動臺灣工業、科技業發展的臺金公司

二戰後金瓜石礦區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改為公營,1948 年再由臺灣省金銅礦物局管理,由於金瓜石的黃金產量下降,政府改採「以銅養金」政策,運用銅礦收入貼補採金。1955 年,「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臺金公司)成立,繼續經營金瓜石礦區。許雅玲談到臺金公司成立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認為金瓜石已不單純以生產貴金屬為主,且國營事業可開放民間投資,轉型為國營事業是較合適的經營策略。臺金公司負責金、銀、銅、煤等國內礦藏開採與貴金屬精煉,在政府推動「進口替代」的時期,臺金公司的產品包括電解銅、白銀、電線、電纜、煤、金線、鋁線、高嶺土等,配合政府發展基本原料工業。
 
臺金公司的產品應用廣泛,是推動臺灣工業、科技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打造火車車體的唐榮鐵工廠,所使用的銅線即為臺金公司所製造。1970 年代之前,臺金公司開採的銅礦需經由基隆八尺門港口運至日本精煉,1972 年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後,臺金公司自主發展礦砂精煉的技術,煉出的金線、鋁線等產品可製成電晶體、積體電路,深獲電子業青睞。其他像是日常生活所需的餐具、軍工業研發的武器,銀樓裡的金飾,都會用到臺金公司的產品。
 

虧損、災難找上門 臺金公司黯然停業

然而臺金公司好景不常,自 1980 年代起遭遇種種危機。許雅玲指出,臺金公司因為 1960 至 1970 年代拓展眾多業務,財務虧損嚴重,光是 1982 年每月虧損就達到新臺幣 2 億元。臺金公司的五萬噸禮樂煉銅廠也面臨投資失敗,臺金公司在建造禮樂煉銅廠時,聘請德國技師前來指導與交流技術,但在交付廠房予臺灣技師運作後,未做好煉銅廠的維護運作交接。德國技師離開後,臺金公司的人員無法及時維修煉銅廠機器,造成公司營業損失。另外臺金公司也曾大量採購國外礦砂,欲以量制價,採購後卻遇上 1980 年代國際銅價大跌,使得臺金公司冶煉的成品無法賣出好價格,公司虧損連連,形成「錢坑」。
 
許雅玲形容臺金公司在營運後期「接連遇到不順的事件」,先是臺金公司的辦公大樓於 1986 年起火,雖無人員傷亡,仍導致公司部分營運檔案遭燒毀。1987 年的琳恩颱風更沖走了部分水湳洞沉澱池裡可精煉銅,價值高達新臺幣1億元的礦泥,使得沉澱池 1990 年標售時,價格較先前降了三成。廠區排放的污水與廢氣也引發附近居民抗議,認為附近海域的「陰陽海」與臺金公司排放的污水有關。臺金公司最終於 1987 年歇業,1991 年 3 月併入臺糖公司,金瓜石歷時近百年的礦坑開採就此走入歷史。
 

臺金檔案種類豐富、橫跨時間長

 臺金公司雖已停業多年,公司留存的檔案仍相當豐富。許雅玲指出,臺金公司檔案的特色是橫跨時間長,涵蓋日治時期直至臺金公司歇業的檔案,檔案中有許多圖面,包括地圖、礦車設計圖、礦區分布圖、地質圖等,藉著這些圖面的資訊確保礦場運作順暢。
 
許雅玲也分享金瓜石地區各個景點的今昔對照,舉凡曾為金瓜石與鄰近鄉鎮居民就醫首選,現已拆除的「金瓜石醫院」;近年來被譽為新北「天空之城」的「水湳洞選煉廠」;日治時期至臺金公司停業前為公司供應社、福利社所在地,吸引攤販在此形成市集的「酒保口」,都訴說著金瓜石當年的繁華。如今金瓜石的地景已有所改變,許雅玲推薦對金瓜石舊貌有興趣的朋友,可欣賞在金瓜石取景的電影《無言的山丘》,此部電影拍攝時臺金公司才停業不久,保存了金瓜石 1990 年代的風貌。
 

金瓜石醫院舊址說明告示。(Source:蔡亦寧)

從檔案認識礦山的一天

 講座最後,許雅玲帶領民眾參觀「臺金歲月」特展的六個展區。展覽以礦山的一天為構想,第一展區「日照金瓜石!」介紹臺金公司成立前的金瓜石採礦史。第二展區「早安,臺金公司!」聚焦臺金公司的成立由來與公司的主要任務。第三展區「畫筆下的礦業知識」展示臺金公司收藏的地質圖、坑道圖等圖面,更別具巧思地設計互動裝置,參觀展覽的民眾可用手照亮礦山透視圖,看見內部的礦坑。
 

有簡易互動裝置的展區,可用手機的手電筒照亮礦山透視圖。(Source:蔡亦寧)

第四展區「眾人協力點石成金」以易懂的圖片解析臺金公司產製金銅礦的流程,介紹金瓜石礦場以索道、鐵路、臺車構成的運輸系統。許雅玲從礦坑入口的老照片,講解礦工的艱辛與工作危險性,曾有礦工在乘坐礦車入坑時撞到凹凸不平的坑道壁,不幸喪生,就算礦工安然出坑,也可能因為工作吸入過多粉塵,罹患矽肺病而離世。第五展區「散步生活金礦山」重現臺金公司的員工生活與福利,以及當年金瓜石祈堂街的榮景。員工可在金瓜石醫院看病,在中山堂看電影,福利社採買民生物品,臺金公司為員工子女創辦的時雨中學,至今仍是金瓜石的名校。

第六展區「國家檔案重現礦山記憶」解釋臺金公司檔案的種類與變遷。檔案管理局於 2008 年從臺糖公司徵集臺金檔案,將檔案長度總長 360 公尺的檔案移轉為國家檔案,2022 年臺金檔案更獲選為「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展現檔案保存金瓜石礦業記憶的珍貴價值。
 

現場亦有展示當時臺金公司的歷史檔案。(Source:何昱泓)

                             臺金歲月—臺灣金銅礦務產業檔案微型特展

「臺金歲月」特展從 2023 年 4 月 28 日展至 10 月 19 日,歡迎民眾前往金瓜石黃金博物館的共學館參觀,從檔案認識臺灣礦業發展史,遙想金瓜石的輝煌年代。

文章資訊
作者 蔡亦寧
蔡亦寧、何昱泓
刊登專欄 檔案樂活情報︱檔案局
刊登日期 2023-08-0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