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19世紀死去的女孩,為何成為最多人吻過的人?──心肺復甦術以及復甦安妮的故事

神奇海獅 2023-05-26
安妮如今已廣泛運用在各國心肺復甦術的教學上(Source:Scottish Government/CC BY 2.0)

1900 年的巴黎是世界的模範。
 
50 年前,這裡仍十分骯髒凌亂,市中心到處是錯綜複雜、如陰溝般的小巷弄。但在1870年代後,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一舉改造巴黎,使其蛻變為一個堪稱典範的現代都市——一座擁有寬敞街道、林蔭步道、公園的城市,每到夏天,瀰漫一股令人陶醉的松林氣息,而地下水管線不僅為城市帶來乾淨的水源,還供應了成千上萬美麗的噴泉。
 

但大約在 1900 年,一件不幸的意外發生了,某天巴黎市民突然發現塞納河面漂著一具年輕女子的浮屍。據傳,這是一位從鄉下來的大小姐,她在這城市追逐愛情,但愛人最終無情的離開了她。這位悲傷至極的女子,走到塞納河的一座橋上,縱身一躍,了結青春年華。
 
只是,這名塞納河的無名女子,為何最後會與醫療器具、號稱是「世界上被吻過最多次的雙唇」復甦安妮產生關聯呢?原來,這一切是一連串的巧合。
 

同時擁有寬敞街道與林蔭步道的巴黎市容(Source: Alessio Bragadini/CC BY-SA 2.0)

復甦術從頭說起

介紹「復甦安妮」的由來之前,讓我們先認識復甦術的歷史。
 
「復甦術」是一種技術,當病患停止呼吸和心跳後,他人利用技巧恢復病患的生命跡象。事實上復甦術並不新奇,早在中世紀時就已經出現過復甦術,不過以前的方式……嗯,還真的滿有創意的。舉凡鞭打、用羽毛搔患者的喉嚨、按摩身體、靜脈放血、催吐,甚至還有煙燻肛門這種做法(為什麼有人會認為這有用?)。雖然許多方法都很誇張,不過還是出現了些像是人工呼吸這樣比較可靠的方式。但和現在不太相同的是,當時的做法是「用風箱將空氣灌入患者肺臟」,另外也有「對患者的的胸腔和背部施加壓力,造成呼氣」的呼吸法。現今最常見的口對口人工呼吸,其實也曾有人提出來,但很快就被放棄了,因為當時人們觀念裡,認為呼出來的氣體是不健康的。
 
所以,主流作法便是前述提及的風箱和施壓這兩種方式,但隨著二戰與冷戰的爆發,由於擔心敵人可能會施放麻痺呼吸肌肉的神經性毒劑,因此,1948年,美國陸軍召集多名醫生,想找出到底哪種方式才是復甦術的最佳解。而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的是,根據實驗證明:所有現行的技術都沒有用!
 
為什麼這些方法沒有用?原因很簡單:因為患者昏迷時,鬆弛的舌頭會阻塞呼吸道,空氣因此無法進入。那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將空氣打進昏迷患者的肺部?一次巧合中,一位美國麻醉醫師彼得・沙法(Peter Safar)注意到了一個古老卻已被遺忘的技術:「口對口」人工呼吸。
 
這位沙法醫師是何許人也?他其實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1924 年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猶太醫師家庭;而細究家世,便能感受從小他的壓力有多大:祖父為醫學出版商,父親是眼科醫生,母親則是小兒科醫生,所以,沙法在幼時似乎便注定要成為一名醫生。但,一個大時代的到來,讓他原本順遂的人生開始蒙上陰影。
 
1933 年,納粹黨的首領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五年後,六萬德軍浩浩蕩蕩開過德奧邊境,正式併吞奧地利。隨著納粹統治奧地利,沙法的父母親也因為「非雅利安人」而失去醫師的工作。所幸,多虧一位官員的協助,沒有人發現沙法也擁有猶太血統,他也在 19 歲時成功考進維也納大學醫學系。不過,當沙法還在大學讀書時,他突然接到一紙命令,要求他加入希特勒青年團。
 

沙法頓時陷入兩難,不過最後他決定逃避徵召,於是他甘願冒可能死亡的風險,將一種用於檢測結核病的藥膏塗在自己的濕疹上,果然引發奇怪的皮疹,最後果然躲過徵召,他也有驚無險地熬到戰爭結束。
 
1948 年,24 歲的沙法順利從維也納大學畢業,而他憑藉優異成績,也獲得耶魯大學的獎學金。當沙法來到美國,終於找到自己一生的志業:他發現,如果沒辦法在手術進行的同時維持生命,那外科動刀的技術再怎麼厲害都沒用,也因此,他下定決心走上麻醉醫師的道路、並且開始全心專注他的目標——復甦術。
 

彼得‧沙法發布在期刊上的心肺復甦術(CPR)步驟 (Source: Peter Safar,Journal of the Iowa Medical Society, Volume 54, 1964, page 631/CC BY-SA 4.0)

當玩具商遇上醫生,一款嶄新的醫療輔具問世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後來會需要利用復甦人偶練習心肺復甦術?
 
故事要先從 1956 年說起,當時沙法已成為巴爾的摩市立醫院的麻醉科主任,更是復甦術的頂尖權威。這年,他前往堪薩斯參加會議,途中他巧遇了一名年輕的醫生詹姆斯.艾蘭(James Elam),這名年輕醫生曾進行過口對口人工呼吸的研究,而最後的結論顯示,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效率比任何其他方式都來的優良。
 
這項重要發現,讓沙法決定與艾蘭合作,重新開啟口對口人工呼吸的研究。然而,在此過程中,他們進行了一個現代絕對無法重現的實驗:首先找來一批志願者,之後將箭毒(curare,一種生物鹼類骨骼肌鬆弛)打進他們的身體,使其呈現癱瘓的狀態。要是放在 21 世紀的現代,絕對是違反研究倫理,但藉著這項實驗,沙法也得以研究出讓患者復甦的最佳方法。最後在 1957 年,沙法終於發表一本復甦術的重量級巨著:《復甦ABC》,他提出將患者的頭往後仰、抬高下巴並保持呼吸暢通(Airway),對患者施行「生命之吻」——口對口人工呼吸(Breathing),再施行胸外按壓(Chest compression),奠定了日後CPR大規模培訓的基礎。
 
方法確定了之後,接下來只剩下實際演練,但該到哪裡去找練習的對象?總不可能每次練習時,還得再花時間找真人志願者協助訓練吧?
 
此時,一名玩具商人奧斯蒙.萊達爾 (Asmund Laerdal)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僵局。
 
萊達爾在 1913 年出生於挪威,1940 年,他開了一間小出版社,打從創立公司的第一天起,他就為公司確立了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服務」,尤其是為孩子服務。抱持著這個信念,他的出版社基本以出版賀卡及童書為主要業務,沒多久更擴及玩具製造。剛開始,萊達爾主要製作木頭玩具,在二戰期間由於買不到優質木材,他甚至趁著夜黑風高,沿著峽灣購買黑市木材。戰後不久,他便前往美國尋找新材料,最後更率先試驗一種尚未被用在商業領域的新材料:塑膠。因此,以橡膠這種軟塑膠為材料生產的產品,成為萊達爾公司的一大賣點。他們做的玩偶極為逼真,還有五顏六色的塑膠小汽車,甚至連遠在香港的小孩都渴望擁有。
 
像萊達爾這樣的玩具商,原本確實和醫療領域八竿子打不著關係,不過這之間的轉捩點,是來自於他兩歲小兒子曾遭遇過的的溺水意外。原本那是一趟快樂的出遊,但途中,萊達爾卻聽見其他孩子的大聲驚呼——他的兒子不知為何意外落水,且臉朝下、漂浮在水面上動也不動。緊張的萊達爾立刻把兒子從水中救起並帶回居住的小屋中,幸好在一陣手忙腳亂之後,萊達爾清空了堵在兒子呼吸道的水,驚險救回他的生命。
 
這件意外在萊達爾心中留下深刻的刻痕,也因此,當一群麻醉醫師走進萊達爾的公司,詢問是否可以開發擬真的假人娃娃,好讓受訓者練習最新型的心肺復甦術時,這時萊達爾確信:「這就是我要做的事!」
 
只不過對於一個玩具製造商來說,要大量開發、製造符合醫療規格的產品,其實是相當嚴峻的挑戰。所以在此後的一年內,萊達爾和醫師們不斷密切溝通合作,不只要確認人偶能承受心臟按摩的壓力,也要檢查每個細節都符合急救的要求,而與此同時,醫師們也希望人偶價格是落在合理且可負擔的範圍內。對此,萊達爾表示:「用一千克朗的價格製作一萬個人偶,要比用一萬克朗的價格製作一千個人偶來得有意義!」 
 

溺水身亡的無名女子,化身救命人偶的知名形象

歷經千辛萬苦之後,人偶終於成功誕生。但還剩下最後一個問題:它的長相應該要是什麼面貌呢?
 
這個看似枝微末節的問題卻十分關鍵,畢竟在 50 年代,失去呼吸等同代表死亡,所以在練習過程中,如何讓受訓者面對象徵瀕臨死亡、又不至於太過恐怖的臉孔,能夠順利使用人偶進行練習,也是重要的考量。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萊達爾,在和合作者展開漫長的討論之後,突然間,一張臉孔浮現在他的腦海中,那就是岳父母家中看過的石膏臉孔,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那名塞納河畔的無名女子!
 
但為何 1900 年的溺水女子,後來會被做成石膏像?
 

塞納河畔的無名少女,「復甦安妮」的原型(Source:wiki/公有領域)

原來,當初無名女子被送進太平間後,醫師不知怎麼的被女子的面容給迷住了:女子顯然很年輕,可能才十幾歲而已,在簡單的中分髮型下,露出她飽滿光滑的臉頰,醫師也注意到她的睫毛很長,而更讓人難以忘懷的,則是她那種似笑非笑的神秘表情。甚至傳說醫生找來了一位石膏模型師父,替女子做了一個當時流行的死亡面具(death mask)。
 
沒多久,神祕女子的石膏模型開始在巴黎左岸銷售,最後也居然引起巴黎藝術界的狂熱追捧。一名作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這樣描述:「一名年輕女子、閉著眼睛,卻掛著如此輕鬆快樂的微笑,活靈活現……人們甚至可能相信,她是在極度幸福的情緒下入水的。」
 
雖然直到今日,我們仍未能確認當初這位可憐的女子是否真的為情所困,才決定跳河尋短,不過這名無名女子,確實在 20 世紀初成為巴黎藝術界的繆斯女神,以她的面孔塑造的石膏面具,也成為巴黎藝術家知名的蒐藏品之一。而也因為這樣的契機,萊達爾將其運用在他製造的復甦人偶之上——這位半世紀前溺死的神祕女子,就這樣成為了「復甦安妮」的原型。
 
根據統計數字,復甦安妮問世後的六十多年期間,有多達三億人利用安妮學習到心肺復甦術的基礎知識。或許復甦安妮的背後故事是來自一樁悲劇,不過,幸好那時有像沙法與艾蘭這樣不屈不撓對復甦術進行研究的醫師,以及萊達爾這樣熱心公益的商人,多少也為這個悲傷的故事帶來一絲溫暖的力量。
 

本文由故事編輯部與百靈佳殷格翰共同製作
文章資訊
作者 神奇海獅
刊登專欄 有問題要跟海獅說
刊登日期 2023-05-26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