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地中海飲食」如何風靡全球? 這種飲食方式流傳了下來,但推廣的醫生為什麼被罵到爆?

神奇海獅 2023-06-19
健康的地中海飲食,頗受現代人歡迎。(Source:pexels/公有領域)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種飲食法:「地中海飲食」。大體上說來,這是一種大量使用蔬菜、非精緻穀物、水果,並佐以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法。
 
直到現在,這種飲食仍然被認為有助於避免心臟病、中風等疾病。不過大家知道嗎?這種看起來好像是從古希臘羅馬就開始遺留下來的古老飲食法,其實是美國人在 1960 年代才開始推廣起來的。雖然這種飲食法的確有助於健康,但是為什麼到最後,推廣地中海飲食的安瑟爾・凱斯(Ancel Keys)卻引發大量爭議,甚至有人說他反而害得美國人更不健康呢?

如今,心臟病與中風一直都是世界人口的前二大死因。然而直到 20 世紀,人們才開始嘗試去了解這種疾病的原因。雖然也有人致力於用藥物的方式來降低膽固醇、但許多人仍然相信,天然的飲食調節法才是最好的。而其中最致力於推廣優良飲食法的,就是美國的安瑟爾・凱斯了。
 

發明地中海飲食的凱斯(Source:wikimedia/公有領域)

1904 年,凱斯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在他兩歲時,全家就搬到西部的舊金山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但他們的運氣真的很不好——沒幾個月,一場芮氏規模 7.8 的舊金山大地震就把大地劈開,不得已的凱斯一家只好繼續搬家人生,最後終於在柏克萊定居。小小年紀的凱斯沒有讓父母失望。隨著年紀增長,一份智商測驗就已經證實他是高智商兒童。然而就是因為這樣的天份,讓他很難安於現狀,所以一等高中畢業就開始到處闖蕩。
 
他清過蝙蝠糞便、在伐木場工作,而在柏克萊大學裡,他對學業一個不滿,更直接請假前往中國的輪船打工。一段折騰以後,他終於拿到了柏克萊大學與劍橋大學動物學與生理學的博士學位。而當時已經來到了 1930 年代,過了不久,史上最慘烈的二次世界大戰開打了。
 
作為一位生理學家,凱斯自有一套報效國家的方法。在戰場上,糧食一直是後勤補給的一大挑戰,尤其類似傘兵這種必須深入敵軍陣營作戰的兵種,補給更是難上加難。最後,凱斯接受陸軍部指派,要他設計出一款不易腐爛、提供充分熱量,最重要是方便攜帶的口糧。凱斯立刻衝到超市,對照各種商品的售價、所需熱量。最後在不斷嘗試之下,被稱為「K 口糧」的緊急食物,就這樣誕生了。

仔細一看 K 口糧的內容,大概可以理解:就是男生當兵時會看到的那種倒人胃口的野戰口糧:餅乾、牛肉乾、糖果和巧克力棒等熱量食物。在當時的設想裡,這種口糧僅限於緊急情況使用,但由於運送實在是太方便了,以至於當時美軍幾乎把它當成標準配備。雖然士兵們個個怨聲載道,但將軍們顯然很喜歡這種新式口糧,比如說有名的巴頓將軍就認為,這種食品無疑就是軍事上的一大突破(等等將軍們又不用吃這玩意)
 

美國德文斯堡博物館所展示的K口糧組合(Source:wikimedia/公有領域)

人體最殘酷的試煉──飢餓實驗

撇開士兵們的痛苦不談,隨著二戰逐漸進入最痛苦的後期階段,凱斯與他的團隊迫切需要知道飲食對身體的影響、以及人體的極限到底在哪。在這樣的情況下,最殘酷的「明尼蘇達飢餓實驗」就這樣誕生了。
 
當時,歐洲許多地方都發生糧食嚴重不足的情況。凱斯進行這項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理解長期處在半饑荒的飢餓狀態下、對成年人的心理與生理到底有何影響,以及要為這樣的人們供應何種營養。他們從「良心拒服兵役者」(因為宗教或良心等因素、拒服兵役的人)去尋找志願者,這些人雖然拒絕上戰場殺敵、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為國效忠的心,因此,他們很快就找到合格的36人。然而凱斯知道,這些人即將要面對的是有如地獄一般的實驗。
 
凱斯就把他們安置在明尼蘇達大學足球場的地下室裡。剛開始的第一階段還比較正常,每個人一天都可以接受大約 3200 大卡的飲食;然而在前三個月的第一階段結束後,實驗就來到了長達半年的「半飢餓期」。從這天開始,每個人的飲食立刻減半到每天 1500 多大卡。志願者們每天只有兩餐,而食物的內容大多都是歐洲人民現在賴以維生的食材:早餐是白菜、蕪菁、一點牛奶,晚餐則是黑麥麵包和一些豆子。另外,這些志願者每星期還必須不斷行走,以至於他們每天消耗的卡路里、還比他們攝入的多整整 1000 大卡。
 
隨著半飢餓期一天天過去,大多數志願者都減掉了 1/4 的體重,許多人也開始出現貧血、關節腫脹等症狀,另外飢餓也導致他們的力量、反應都顯著降低,連心跳都開始變得緩慢。但重要的是這些志願者因為飢餓產生的嚴重心理問題,他們變得浮躁焦慮、而後又陷入沮喪內疚的情緒。在極度飢餓下,政治、性都不再讓人產生興趣,他們每天想的只有:食物、食物、食物。但即使在這樣絕望的情況下,仍然沒有人退出實驗,最後一名志願者甚至切斷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好讓他送醫急救、但又不至於看起來像是因為軟弱而離開實驗。
 
凱斯本人當然也對這個實驗極度掙扎。一方面,他實在不忍心看到這群志願者受苦;但另一方面,他又知道這些志願者受的苦難是有巨大的意義的。最後,這場研究終於催生出一篇關於飢餓最全面的論文,集中營囚犯的復原、以及戰後歐洲的重建,就是參考了這篇論文。
 
這時的凱斯已達成一個又一個的成就,在開發口糧、飢餓實驗之後,他開始思考:飲食與人體健康間,顯然有非常緊密的關聯,那有沒有什麼飲食習慣或風格、是最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呢?
 

一場跨越大西洋與歐洲地中海各國的實驗

讓凱斯走上推廣「地中海飲食」這條路的,還是在 1951 年,凱斯應邀去義大利參加一場關於營養問題的會議。
 
在當時美國的心臟疾病與中風已經取代了肺炎、變成美國人的頭號殺手。這場會議中,一位來自拿坡里的醫生和凱斯說,拿坡里幾乎沒有人有心臟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問題。
 
這件事情讓凱斯很有興趣:當時美國可是全世界毫無疑問最富裕的地方,工人薪水很高、但人們普遍都不健康;但相反的拿坡里工資低、衛生條件也不好,但預期壽命竟然高於美國人。最後,凱斯為這問題提出的解答是:「也許,美國的問題並不在於『缺乏』某些飲食元素,而是過量了。」
 
最後根據凱斯的假設,他認為那項「太多的飲食元素」,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膽固醇。
 
事實上,凱斯不是第一個發現膽固醇與心臟疾病的關聯的人。早在 1910 年代,一位年輕的俄羅斯病理學家阿尼奇科夫(Nikolai N. Anitschkow)就做了一場改變世界的實驗,他餵食兔子大量的高膽固醇飲食,而最後這些兔子全都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血管發生硬化、狹窄、甚至阻塞)的現象,而抽出兔子裡的血液一看,發現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膽固醇。
 

動脈粥狀硬化病變的血管剖面圖(Source:wikimedia/CC BY-SA 3.0)

意識到這件事後,凱斯就做了一個小小的、僅有 30 名實驗者的實驗,後來發現人們在食用大量的動物性油脂後,膽固醇指數的確提升了——雖然提升的數據很有限,但仍然足以讓凱斯相信自己是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後來他又比較了愛吃魚的日本人與愛吃起司的芬蘭人,發現在芬蘭,罹患心臟病的機率的確比較高。
 
他彷彿已經找到開啟解決心臟疾病的關鍵密碼,而接下來他更近一步,決定要在全世界尋找一種最均衡的飲食方法。也就這樣,號稱「七國研究」的龐大實驗,就這樣誕生了。
 

凱斯在地中海國家觀察到其心臟與其他疾病發病的機率較低(Source: El Mono Español/CC BY-SA 4.0)

接下來,實驗參照了包括南斯拉夫、義大利、希臘與荷蘭等七個國家及地區、總共1萬2千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當然,在那個沒有網路、交通也遠不如現在這麼發達的年代,要調查這麼多國家的飲食習慣本來就很困難。直到研究人員來到了希臘南部的克里特島。眼前的景象瞬間讓他們感動了:
 

研究人員看見的,簡直就像是某種古老的田園牧歌。
 
當地嚮導帶研究人員去見了耆老,他們在一間小酒館裡邊啜飲檸檬水或茴香酒,一邊了解他們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研究人員發現,克里特島的人們總是透過步行或騎腳踏車前往自己的田莊;他們也參觀了當地的陶藝工坊,看著當地人如何在陶輪上面將陶土捏製成型、接著再在上面印出簡單而優美的圖騰。
 
黎明時分,驢子與夜鶯的鳴聲與陽光一同出現,隨著陽光漸熱、蟬鳴聲也越發熱烈,直到黃昏涼爽的微風拂起才逐漸減暖。而當夜幕降臨時,他們一邊欣賞著紫色的天空與漆黑的大海逐漸交融,一邊傾聽著海濤聲、休息與交談。研究人員感動的說:「島上的田園生活幾千年來幾乎沒有變化......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然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沈靜。儘管我對語言或文化缺乏了解,但我對克里特島有著深厚的感情。總有一天,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在這些山上嘻笑玩鬧。」
 

 

但,事實不是我們想得這麼美好?

1960 年代,凱斯提出了自己的油脂假說(Lipid Hypothesis),發表兩項至今仍有許多人深信不疑的論點:1. 飽和脂肪會增加膽固醇,2. 高膽固醇導致心臟疾病。之後他又陸續出版兩本書推廣地中海飲食法。同一時間,凱斯任職的美國心臟協會也建議美國人:少碰飽和脂肪和膽固醇,也就是奶油、肉類、蛋黃、全脂牛奶。
 
凱斯的論點迅速蔓延至全美,幾乎可以說凱斯夫婦一手促成了現代健康飲食的文化。而這樣的想法更影響了美國的飲食政策,1977 年,美國發表飲食標準建議,認為人一天攝入熱量的近 60%應該來自碳水化合物、只有 30%的熱量應該來自動物脂肪。而到了 1980 年代,凱斯的論點更已成為營養學的聖經,嚴重到如果有人不加入這波譴責膽固醇的狂潮,基本上「就很難成為一名營養學家」。但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的質疑聲浪開始朝著凱斯撲來。
 

或許地中海飲食並非百憂解?(Source: G.steph.rocket/CC BY-SA 4.0)

首先有人質疑,凱斯選擇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可以支持他假設的地方同樣屬於地中海國家,大量食用蛋奶的法國為何被忽略?另外,其他人也聲稱凱斯的研究數據不準確,比如在研究人員前往克里特島的時間段,恰好是當地人民為期一週的四旬齋期間,這時的人們通常不食用肉類,而在這時候去搜集飲食數據,自然會出現巨大的偏差。
 
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凱斯的理論被太過簡化,飽和脂肪就是一個最重要的例子。在凱斯表明「飽和脂肪有壞處」之後,一時間大家都在瘋狂找尋便宜又不飽和的脂肪,而最後卻是食品加工業推出了對人體健康最糟糕的「反式脂肪」。這種脂肪的確是不飽和脂肪,但後來的研究證明,不飽和脂肪反而更容易造成動脈堵塞。同一時間,少吃肉類的人們也開始大量攝取碳水化合物等醣類食品,結果反而提高了糖尿病的機率。
 

各式加工食品,如爆米花、速食或冰淇淋,皆含有反式脂肪(Source:wikimedia/公有領域)

簡單來說,自從依循凱斯的建議後,美國人雖然減少了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但癌症、糖尿病的機率卻增加了。美國人不但沒有減少死亡率,反而變得更不健康。也因為如此,凱斯受到不少人的指責,認為他一開始就不該提倡錯誤的飲食方法。
 
但事實上,這真的能全都怪給凱斯嗎?
 
現今的營養學家認為,無論是多好的飲食法,都不建議一成不變的飲食習慣,也許凱斯沒留意身體遠比他想像的還要複雜。不過,凱斯發起的地中海飲食法倒是繼續留存了下來,甚至連凱斯自己都親身示範它對身體的益處:晚年凱斯與妻子一起搬到南義大利,親身試驗地中海飲食(或是正確來說,地中海生活型態),而最後凱斯也活到了 100 歲、在 2004 年才離開人間。
 

本文由故事編輯部與百靈佳殷格翰共同製作
參考資料
  1. 李清晨,《心臟的故事 : 比小說還精彩的心臟外科發展簡史》,香港 : 香港中和,2012
  2. Jauhar, Sandeep,《心臟的故事: 令人著迷卻又難以捉摸的生命核心》,台北市 : 究竟,2019
  3. Dunn, Rob,《心臟 : 從演化、基因、解剖學看兩千年探索和治療心臟疾病的故事》,新北 : 真文化,2019
文章資訊
作者 神奇海獅
刊登專欄 有問題要跟海獅說
刊登日期 2023-06-19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