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募集各路好手,用設計打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仗──「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

謝易軒 2021-12-07
5% Design Action(Source: 5% Design Action 臉書專頁

在美國加州,有一顆燈泡從 1901 年啟用,至今沒有熄滅過。原來人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發明出能使用一個世紀不會損壞的燈泡,但為了維持燈泡的市場需求,燈泡廠商在 20 世紀初組成企業聯盟,規定所有廠商製造的燈泡都必須維持 1000 小時左右的使用年限,讓消費者不得不回購。
 
在材料永續與產業永續之間該如何取捨,燈泡設計只是其中一個例子,社會中還有許多議題,需要不同專業一起投入,從人們的需求思考更友善、永續的解方。而「設計」或許是個好工具。
 

募集各路好手,用設計打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仗──「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01
燈泡(Source: Júnior Ferreira via Unsplash)

 

「一個好的設計,要顧及社會、環境,與商業經濟,三個層面都要考量。」社會企業「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暨執行長楊振甫相信,設計可以回應許多社會議題的需求。
 

看見社會的需求、尋找好隊友,每個人都能是「社會的設計師」

楊振甫學音樂出身,後來轉換跑道攻讀行銷碩士,出國深造取得設計學博士。在他眼中,「設計」不僅止於平面、建築、廣告、數位、產品等設計領域,而是一種思考的方式。只要從人的需求出發,運用創意與經驗,每個人都能成為替社會解決問題、創造新的價值的「社會的設計師」。
 

募集各路好手,用設計打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仗──「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02
(Source: Jo Szczepanska via Unsplash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即使有改善社會的想望,甚至腦中已經有了好的想法,卻常常迫於工作與生活的苦苦追趕,找不到時間或資源實踐理想。有鑑於此,楊振甫在 2012 年成立了「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以平台專案募集的方式,集結來自各行各業、有志改變社會的人;他們只要騰出工作之餘的 5% 時間,就能組成擁有多元專業的團隊,將自己的創意帶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解決社會問題。
 
最初觸動楊振甫開創社會設計平台事業的,是他擔任護理師的妻子。當時挺著身孕的她,為了推廣癌症篩檢與病患照護,挨家挨戶進行訪視。舟車勞頓與過勞讓她一度不支倒地。楊振甫在床邊看著妻子昏睡的身影,心疼之餘,也開始思考,如何才能用更好的方式把醫療服務與公共政策帶到民眾家中。
 
「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常常幫助許多大品牌與消費者溝通,但在公共服務與醫療照護等領域,卻一直缺乏更好的設計進場。」楊振甫猶記當時的深深感慨。
 

冰冷乳癌篩檢搖身變為溫馨午茶時光!

癌症的檢驗與照護設計需要改造,但是光靠設計師的力量還不夠。腫瘤科醫師、護理師、公共衛生專家的專業與經驗,以及服務使用者的想法,都不可或缺。一開始為了吸引醫師與護理師加入,楊振甫展現 5% Design Action 平台結合的跨領域能量,成功說服二、三十位醫護人員成立團隊,設計前所未有的癌症篩檢服務。
 
5% Design Action 首先進行使用者調查,發現雖然政府提供免費的定期乳癌檢測,許多臺灣女性卻因為篩檢環境冰冷、檢查流程壓力大,對乳癌篩檢卻步。5% Design Action 於是結合醫護專業,及設計師跳脫常規的想像,優化乳房篩檢流程,2013 年打造出臺灣第一臺「午後的奶察」乳癌症篩檢巡迴車。
 

募集各路好手,用設計打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仗──「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03
「午後的奶察」設計概念(Source: 5% Design Action

 

浪漫粉紅底搭配純白心型點綴,這輛「奶察」巡迴車和一般疾病篩檢給人的印象不同,更像與姊妹相約午茶的溫馨餐車。車外有一目瞭然的篩檢流程說明,口吻輕鬆卻資訊清晰。一旁還搭起粉紅遮陽傘,等候篩檢的女性能入座享用團隊特別設計的飲品,疾病篩檢的同時,也是輕鬆的下午茶時光。
 
檢查完畢後,5% Design Action 團隊以可愛的邀請卡,取代原本制式的篩檢通知單,供完成篩檢的女性寄給自己的好姊妹。每一項細節都是以「視覺化」的設計作為載體,來改變人們對癌症篩檢的印象。
 
「奶察車」只是一個開始。5% Design Action 持續在癌症醫療服務領域前進,到不同城市進行訪談與記錄,納入使用者的意見,盤點最佳服務與介面設計。利用這些資訊,5% Design Action 將不同癌別與癌期,從確診、治療流程,到安寧階段,一一梳理出癌友會需要的資訊,設計出多種癌症的視覺化材料與教育素材,提供政府單位來進行教育訓練。
 
「從過去單一的個管師(癌症病患個案管理師)與社工師一對一的服務,我們用設計去整合資源,結合 open innovation(開放式創新)來數位轉型。」楊振甫說。透過設計思考,各種癌症相關資訊不但更親民,傳播與使用上也比以往更有效率。
 

「開門」造車:讓多元經驗一起共創,打造共善的生態系

楊振甫不只一次強調「open innovation(開放式創新)」的力量。
 
這個事事講求專業的年代,一不小心就把人關進同溫層裡閉門造車。開放式創新就是要敲開這扇門,邀請更多元的經驗與專業一起「進場造車」,其中當然也包括使用者的意見與需求。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社會住宅。在社會住宅有限的建造預算內,極簡配色與通用隔間是最簡單的方式,但卻難以回應客製化需求。開放式創新的方法則會是──只用 50% 的預算先蓋一半的房子,這部分的設計每戶都相同;房子另一半則使用剩下的配合款基金,讓住戶一起參與設計增建,如此便能兼顧個別化需求。
 
「有時候不是要做到滿,而是要留些空間讓跨領域的人共創,在前期設計觀點上,就給別人機會 input(輸入意見)。」楊振甫說。
 
聯合國 2015 年公佈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十七項是「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楊振甫說,5% Design Action 從最初創立之時,就是奠基在這個目標之上,希望集結各個領域的智慧與經驗,回應社會面臨的難題,打造共善的生態系。
 

幫每個社會議題募一群「復仇者聯盟」,打沒有標準答案的仗

在癌症篩檢服務之後,5% Design Action 又與醫材研發企業合作。除了企業的多位研發人員外,平台再募集其他跨領域人才,組成 30 人的團隊,邀請孕婦、新住民、身心障礙與高齡者代表一同參與。從就醫指標與動線規劃、資訊呈現等,設計團隊以使用者的視角親身體驗,優化地方醫院的醫療軟硬體設計。這不僅為醫院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就醫環境,對於參與的醫材研發人員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一線醫療現場體驗,有益於未來的工作。
 
另外,5% Design Action 攜手公部門與相關 NGO(非政府組織),為失智症患者設計非藥物治療與服務,包括喘息旅遊、交通接送,甚至開發實驗性的非典型治療活動。比如他們與動物園及遊樂場合作,引入科學化數據與醫護人員專業,設計出動物治療、音樂與藝術輔助治療等療程。不但為失智長者的家庭創造更多美好共遊回憶,也重新定義動物園等場域的可能性,創造新穎的社會型商業模式。
 

募集各路好手,用設計打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仗──「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04
5% Design Action 與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合作,募集各行各業大眾翻轉失智失能長輩「被照顧者」的刻板印象(Source: 5% Design Action 臉書專頁

 

除了跨領域之外,5% Design Action 還與新北市政府一起嘗試跨世代的結盟,2019年推出「銀光未來館」一個讓青年與銀髮族一起共創設計的空間。
 
「我們發現每個團隊裡只要加入一兩個銀髮成員,動能就很不一樣。年輕人有新的想法,銀髮族則能提供經驗與人脈。」
 
楊振甫相信,由民間與城市首長合作,集結公私部門的資源,讓公民自己設計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必定是未來的趨勢。
 

募集各路好手,用設計打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仗──「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05
銀光未來館舉辦的活動(Source: 5% Design Action 臉書專頁

 

從醫療服務起步的 5% Design Action,如今陸續跨足教育、健康、環境與與經濟等層面,除了針對每個議題募集最佳團隊,也與該議題對應的 NGO 及政府部門建立合作關係。2017 年起,5% Design Action 更著手舉辦國際論壇,並持續參加大型國際展覽,希望激發更多的國際串連。
 
「我們是在募集『復仇者聯盟』英雄,這些英雄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卻一起合作,就是因為單一領域的英雄自己打不過對手,要一起打才行。」楊振甫打趣地比喻。
 
「幫每一個議題準備一群復仇者聯盟,真的很重要。」
 
楊振甫相信,只有廣大的參與和結盟,才能讓議題工作走得長遠。然而,電影反派只要打倒就好,社會議題卻總是千絲萬縷,沒有標準答案。議題的設計團隊,需要把城市當作實驗室,到每個議題的現場,不斷探問與琢磨:如何才是真正以人為本,回應永續發展的需求?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在騰出了 5% 的時間以後,會想怎麼重新設計這個世界?
 

本文內容來自百靈佳殷格翰 Making More Health 2021 臺灣社會企業介紹講座,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側記,本文原刊載於故事 StoryStudio。推行超過11年的百靈佳殷格翰 Making More Health (MMH) 計畫,在全球各地找尋社會企業家,一起透過創意來解決社會問題,創造永續性的健康環境、體制與文化,朝向「全民均健」的目標前進。 
文章資訊
作者 謝易軒
刊登日期 2021-12-07

文章分類 副刊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