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推動企業減碳的幕後功臣,原來是金融機構和國際組織?

2023-12-26

消費者的一小步,足以影響企業的一大步

若人類要開啟有效減碳的第一槍,全球的大型企業,理應當仁不讓率先做出改變。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自工業革命以降,能源技術帶動經濟快速發展,卻也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時至如今,全球氣候變遷已成為人類在21世紀最嚴重的挑戰之一。數十年來,科學家振臂疾呼,警告人們若不積極面對,局面恐將無可挽回。但人類仍然長期不作為,氣候變遷造成的各種衝擊離我們越來越近,而科學的進步,也讓我們更能遇見這些衝擊即將發生。
 

到了 2015 年,各國總算取得共識,協商出《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同意齊力控制世紀末地球升溫的幅度,與工業革命時期相較,必須在 2°C之內。然而,科學家深知這遠遠不夠,於是在 2018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趁勝追擊,發布《全球升溫 1.5°C特別報告》,報告中總結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研究,提出更具體的證據,說明如果只控制世紀末升溫在2°C之內,仍然會造成部分生態系滅絕,因此倡議應採納更積極的目標,將升溫控於 1.5°C 之內。因此,2021 年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取得各國代表同意,明定新的全球減碳目標──「2030 年前減碳 45%、2050 年全球淨零」,並且將逐步減少煤炭的使用,未來也將每五年進行一次各國減碳行動的檢討。

 

隨著氣候緊急意識提升,也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認同「每次消費都是一次機會,為地球的未來做出選擇」,人們傾向於購買符合環保標準的產品,支持符合標準的服務,或者投資於對氣候友好的企業。這樣的趨勢,使得企業需要採取措施,滿足這些期望,以維持競爭力。過往,企業將此視為營造品牌形象、增加公關行銷的籌碼,用以提高企業聲譽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然而,供應鏈開始要求上下游廠商的減碳幅度,歐盟也建立並實施碳關稅制度,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更訂定永續準則,這些改變都使得減碳不再只是可有可無的「企業形象經營」,相反地,許多企業已經感受到壓力,必須採取行動,否則將面臨淘汰的命運。
 

丹麥的離岸風力發電(source: Kritzolina/CC BY-SA 4.0)

善用投資決策,金融機構也正在促進減碳

全球要往低碳經濟轉型,每年預計需要至少四至六萬兆美元的投資,如此龐大的投資需求使得綠色金融議題在近幾年間成為顯學,許多國家將綠色金融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對發展金融體系「系統性資金流轉型」提出六種方法: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率、引入碳定價、推動金融行為、營造市場、動員中央銀行、建立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和跨境金融倡議。
 

綠色金融於 1980 年代已經萌芽,世界上首支綠色債券則於 1989 年由世界銀行發行,用於支持環保和永續發展計畫;2000 年代,聯合國秘書長帶頭推動責任投資原則,越來越多金融機構開始關注環境、社會和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將其納入投資決策中。2015 年《巴黎協定》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動更多的投資機會和需求,促進綠色金融的擴展。2021年,在格拉斯哥舉辦的COP26會議上,全球金融業也承諾將碳排視為金融決策依據之一,為氣候融資開啟新篇章。
 

英國環保團體舉起布條,抗議巴克萊銀行的投資決定未充分考慮環境(source: Insure Our Future/ 公共領域)

在臺灣,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也開始加強金融機構的建設和運作,並且逐步完善監管和標準化過程,以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希望能成為企業減碳的推手。金管會綠色金融的計畫分為三個階段:「綠色金融 1.0 」鼓勵金融業積極投資綠能產業,「綠色金融 2.0 」擴大要求企業 ESG 資訊揭露和金融業採用 ESG 責任投資,最新的「綠色金融 3.0 」,則配合國家淨零策略及《氣候變遷因應法》,將綠色金融視為「淨零關鍵戰略」及「氣候調適能力建構」的重要措施,推動企業碳排放與氣候風險資訊揭露,以及 ESG 與永續資訊整合。
 

金融投資方之所以能夠促進企業減碳,是因為金融業能在投資組合中,優先選擇積極參與減碳和環保行動的企業;而由於企業的資本成本受到評比機構影響,ESG 評比越高的企業會被市場認為營運風險較低,因此將能獲得更低的資本成本。此外,各家金融機構也陸續推出各種綠色/永續投資基金,專門用於投資各種環保及永續發展計畫;這些基金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為企業提供額外的融資來源,也能促進綠色技術和創新的應用。除此之外,由於低碳轉型和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趨勢,綠色產品和服務因此具有較高的市場需求,當企業投資於相關領域,因而也能創造更高的市場價值,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國際組織各就各位,協助企業轉型

由於過往政府減碳法規不足,臺灣企業主要的減碳壓力來自於國際市場,除了前述消費者、金融投資方的期待及要求,各項國際減碳與氣候變遷相關評比及倡議也成為驅動臺灣企業面對減碳趨勢的主力。其中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分別針對資訊揭露、減碳目標及氣候風險提供指引及要求,以帶動企業的淨零轉型。
 

CDP 是非營利的國際組織,於 2000 年在英國倫敦成立,主要目標是推動企業、城市和政府揭露氣候變遷的相關資訊,並促進減排行動,以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無法衡量,就無法管理」是CDP 工作任務背後的核心思維,為此,CDP 向世界各龍頭企業發送減碳調查表,評估企業應對氣候變遷的措施和表現;之後更逐漸擴展調查範圍,涵蓋全球所有主要城市和上市公司,也與一些全球領先的投資人及供應商合作,鼓勵企業揭露碳排資訊,以幫助投資者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時至今日, CDP 的調查範圍已不僅限於碳排,也擴及水資源管理和森林保護等方面, 2021 年起更加入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問題。長年以來, CDP 無疑是驅動企業應對碳排放、水資源、森林等議題的主力,在臺灣,台塑集團在 2017 年首次自主參與填答,被批評為全球表現最差的化學公司,到 2022 年,已經進步成為雙領導等級評分,可以想見外部給予的壓力。

台塑位於嘉義縣新港鄉的廠區(source: Chi-Hung Lin/CC BY-SA 3.0)

SBTi 是由多個國際機構合作成立的倡議,任務是以科學為基礎,協助企業確立減碳目標。SBTi 依照不同產業的特性,向 12 個產業部門提供設定減碳目標的方法,確保企業減碳進程及責任分攤能夠符合 1.5°C情境。而許多企業也有意願參與 SBTi,原因在於參與之後,自家的減碳目標將能以科學驗證為本,提高公信力,進而回應消費者、投資者和政府監管機構對環境和氣候問題的關切。2019 年日本政府制定政策,輔導企業設定以科學為基礎的減碳目標,並鼓勵企業向 SBTi 提交承諾,是全世界第一個這麼做的國家;截至 2023 年 8 月,共有 643 家日本企業向 SBTi 遞交減碳承諾,與日本政府原先訂定 「2020年100家企業」的目標,已經超過六倍有餘。至於臺灣,2020 年僅有四家企業參與,但成長至今,也已有 110 家企業遞交承諾。
 

TCFD 則是由國際金融機構所成立,旨在鼓勵企業揭露氣候變遷對財務風險和機會的影響。TCFD 將氣候風險分為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實體風險指的是氣候變遷帶來極端天氣所造成的損壞,如資產淹損、房屋破壞等潛在風險,轉型風險指的則是邁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風險,有四個不同面向:(1)許多國家和地區實施強制性的減排政策和法律,對高碳產業施加更嚴格的限制和處罰,企業需考慮這些「政策及法規風險」,確保其業務符合當地和全球的減排要求;(2)轉向低碳經濟也可能需要企業創新或採用新技術,因此將衍生涉及技術可行性和市場接受度的「技術風險」;(3)消費者和投資者越來越關注氣候友好的企業和產品,可能導致高碳產品和企業的市場需求下降,企業因此需適應市場變化,轉型成更具永續發展的企業,以減輕「市場風險」;(4)如果企業未能有效應對氣候變遷問題,或未能充分揭露其氣候相關風險和減碳措施,可能會受到來自各方的批評和指責,進而對企業造成「名譽風險」。此外,TCFD 也提醒企業應評估減碳轉型潛在的商機,可以開發和推廣氣候友好產品,並參與低碳技術創新,從中獲得競爭優勢和增長機會。

企業減碳,可以怎麼做?

根據 UNEP 發布的《2022 年排放差距報告》,按照各國現在落實氣候政策的狀況,減碳進程並不樂觀,如果不積極採取更多行動,世紀末升溫幅度預計將達到 2.8°C。這意味著減碳不能只靠國家層級的努力,必須仰賴各方主動參與,才有可能實現世紀末升溫不超過 1.5°C的目標。對於企業,報告中建議可在電力、工業、交通、建築等面向,採取以下行動:100%使用再生能源;規劃並實施淨零轉型;延長產品生命週期創造循環供應鏈;實踐零排放運輸;減少商務差旅;改變建築業審查模式;提升零碳自有或租賃建築比例等。此外,除了前面介紹的 SBTi 以外,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也依據不同產業特性,提出以科學為基礎的「能源轉型及減碳路徑規劃方法」,可供企業規劃與執行減碳時參考。
 

至於臺灣企業減碳先行者,一定要提到台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達電)。台達電成立於 1971 年,是一家電源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節能和環保技術的研發、製造和銷售,在全球市場居於領先地位。台達電不但是臺灣第一家通過SBTi 審查的公司,也是 2022 年臺灣唯二獲得CDP 雙 A 等級的企業(另一間企業則是聯電),可以說是臺灣在減碳和綠色能源領域的重要領導者。
 

在產品方面,台達電透過研發,提升電源產品的能源轉換效率,並改良儲能設備,為尋找淨零解方貢獻良多。除了產品本身,台達電長久以來也在公司營運過程中落實減碳,例如改良產線設備、太陽能自發自用、實施內部碳定價等,並且宣示在 2030 年前,遍布全球五大洲的營運據點皆要達成 RE100,承諾百分之百使用綠電。
 

另外,在利害關係人經營上,台達電更發揮價值鏈上的影響力,為上下游合作廠商提供永續相關教育訓練,也透過自家基金會,提供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線上課程,並經營低碳生活部落格,更積極拓展人才培育,提供赴英國和荷蘭留學環境獎學金。以上這些行動,讓台達電堪稱臺灣低碳永續企業的先鋒。
 

台達電位於臺北市的總部(source: Hendrywu/CC BY-SA 4.0)

2030 減碳大關近在眼前,企業減碳必須超越偏重更換硬體設備的工程思維,或者成立相關部門的管理思維,更需要全面性的系統思維,盤點企業裡裡外外與氣候變遷的關聯。現在,溫室氣體盤查已經成為標配,僅是掌握公司現況的第一步,後續還需提出營運過程減碳策略,並在治理與商業策略上思考如何改變整體產業及業務型態,更可以擴大影響力,參與公共政策制定,追求更健全的氣候政策,並導入公正轉型作為,減少轉型過程中的不平等,創造更大的社會福祉,在各方面充分體現《氣候轉型行動計畫》的精神。
 

本文為【〖Start Green 永續綠行動〗永續1+1實踐綠生活第一步】專題文章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頻仍等關鍵十字路口上。為此,2015 年時,聯合國發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30 年以前為地球與人類社會努力,邁向永續。


More SDGs ⇨ https://storystudio.tw/sdgs
 

百靈佳殷格翰與故事 StoryStudio 攜手響應聯合國 SDGs,用故事來讓 SDGs 在臺灣的發展有根可尋,讓發展被記錄、被看見並可被壯大,與臺灣社會一同實現永續發展。

文章資訊
作者 林孟慧
刊登日期 2023-12-26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抱歉了!普羅米修斯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