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綠電成本高?不積極發展的代價才高! 一場讓蘋果、台積電爭相投入的能源轉型運動

2023-12-28

氣候變遷是 21 世紀人類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而隨著科學家的研究進展以及各界的積極倡議,這項挑戰在過去幾年間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各國更已達成共識,要在 2050 年達成全球淨零排放,以控制世紀末地球升溫的幅度,與工業革命前相較不超過 1.5°C。然而,能源部門佔全球碳排量高達四分之三,在臺灣甚至將近 95% 。有鑑於此,依照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所提出的全球能源部門淨零路徑,光電及風電必須在 2050 年前佔總電力來源七成。在這個背景下,綠電發展無疑是當務之急。
 

一支位於蘇格蘭的風力發電機組(source: Walter Baxter/ CC BY-SA 2.0)

不只環保,也能降低成本:再生能源後勢看好

近年來,在大國引領和金融投資方驅動之下,全球綠能蓬勃發展,其中太陽能和風能更已成為能源供應的重要來源。根據IEA的數據,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容量中的占比已經超過 25% , IEA 更預期再生能源的占比還會持續增長,未來將成為能源市場的主力;除此之外,由於能源來源將更為多元,儲能技術又持續進步,未來的綠電也會更可靠,而且更穩定。
 

再生能源不僅環保,而且在成本上也將越來越具競爭力,有助於降低用電成本,也減輕能源供需壓力。不過,綠能發展仍需要各方投入更多,無論是創新發展還是規模擴增,都仰賴政策支持和資金挹注,而企業也應該積極投資並推動各項再生能源計畫,貢獻於綠色轉型。
 

IEA 所發布的《2023 電力市場報告》指出,全球「交通」和「供暖」兩大產業正在加緊電氣化,2022 年電動汽車和熱泵的銷量更雙雙創下新紀錄,是綠能發展的一大好消息。
 

在德國柏林路邊充電的電動車(source:  Michael Movchin / Felix Müller/ CC BY-SA 3.0)

報告也同時指出,在電力需求成長趨緩下,綠能占比更有機會繼續提高。電力需求之所以成長趨緩,是因為各國經濟原應逐漸走出 Covid-19 的影響,卻屢屢受到創紀錄的高能源價格打擊;能源價格上漲的主因,則是烏俄戰爭導致天然氣和煤炭價格飆升,使得發電成本隨之高漲,通貨膨脹也因此迅速攀升。由於電價高昂,經濟成長也放慢,使得全球大多數地區的電力需求成長隨之趨緩,歐盟在 2022 年的電力消耗甚至還比前一年度下降 3.5%,這是因為歐洲受到高能源價格的打擊尤為嚴重,導致工業界的電力需求大幅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 IEA 預估到 2025 年,低碳能源將幾乎能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的所有增長。 IEA 也預期再生能源容量將迅速擴增,在 2023 年至 2025 年間的增幅將超過所有其他能源的總和,年增長率則可能超過 9%。
 

此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天氣亦會影響能源需求,並且改變再生能源產電效率。異常的暖冬使得用電量成長趨緩,2022 年歐盟用電量大幅下跌,年度降幅是金融危機以來第二高,僅次於受到 Covid-19 衝擊的 2020 年。在此之外, 2022 年的歷史性乾旱,也使得歐洲水力發電量特別低。種種挑戰綜合起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能源轉型將有兩大目標,分別是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以及確保供應安全和恢復力,而各種傳統能源皆較難兼顧這兩項目標。
 

國際市場的新標準: 100% 的綠能

為了提倡企業投入綠能發展,相關國際組織都提升行動的力度,例如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便和其他關心氣候變遷的單位合作,陸續提出 RE 100、EV 100、EP 100 等倡議,號召企業「 100% 使用再生能源」、「運具 100%電動化」、「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100%」,並以此為目標,擬定和執行新的營運策略。此外,金融投資業也藉由推出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以優惠的利率鼓勵企業發展綠能,或者採行其他環境友善措施;而投資方也進一步以「責任投資」的精神,要求企業揭露氣候相關財務風險(即所謂 TCFD),而綠能與減碳正是其中的關鍵。
 

另一項重要進展發生在 2020 年,蘋果公司宣布「2030 年供應鏈碳中和」的減碳目標,並且要求供應商生產零件皆需 100%使用綠能。在此之後,臺灣電子業者無不開始思索如何在最短時間內達到要求,以持續爭取國際訂單。這個局面甚至引起企業間的綠電爭霸戰,其中最引人熱議的莫過於「護國神山」台積電先是買走約 99% 的綠電憑證,後續更一口氣包下沃旭能源的離岸風電場,預估發電量將有 920 百萬瓦。在台積電之外,鴻海集團也與森崴能源簽綠電採購備忘錄,預計在 2030 年之前累積發電達 7,000 萬度。
 

台積電中部科學園區十五廠(source: Briáxis F. Mendes/CC BY-SA 4.0)

當大企業紛紛投入大筆資金,並透過結盟形成綠能戰隊時,臺灣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更應依其特性和規模尋求適合的解方。在轉型初期,政府已經提出一些政策支援,如開放中小企業優先認購綠電,以及推出中小企綠電平價專案,但這些僅能短期解決燃眉之急,長久之道仍必須輔導中小企業積極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並且建置綠能裝置自發自用。
 

從法規到硬體設施:能源轉型政策必須多管齊下

能源轉型不能只靠單點式的發電方式改變,更要系統性盤點、規劃與執行。提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固然重要,但 IEA 也提醒,綠電發展的重點至少還包含節能、設備電氣化,以及化石燃料過渡,而能源轉型的各決策過程,也都必須留意這些重點。在《2023 年世界能源轉型展望》中, IEA 更提出三點全球能源轉型的發展方向,包括:(1)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並大規模投資電網,以及陸地和海上航線,以適應新的生產地點、貿易模式和需求中心;(2)推進完善的政策和監管架構,以促進精準的投資;(3)策略性調整機構設計,以確保機構所享有的技能和能力,可以確實對應我們希望創建的能源系統。報告中還強調,政府、金融機構和私營部門都必須緊急重新評估自身的展望、策略和實施計劃,才能使能源轉型符合預期路徑。
 

回顧臺灣過去綠電發展的歷史,從《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轉型白皮書》到《電業法》修正,一路以來,綠電發展的出發點及重點不盡相同。過去,政府在形成政策的過程中,大多偏重企業需求,引發「企業治國」的批評。然而,近年來國際市場創造龐大的綠電需求後,大企業反而紛紛回頭要求政府加速發展綠電,以免損及其市場競爭力。
 

2022 年,國發會公布淨零轉型的 12 項關鍵戰略,有一半與能源及電力部門相關,並且著重在建立更完善的綠能發展環境。其中,不同種再生能源的定位各有不同:首先,不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風能和光電都被預期將是成長幅度最大的再生能源選項。其次,氫能被譽為「未來能源」或「終極能源」;確切來說,氫能是能量轉換的媒介載體,本身並非產能的來源,若能與其他再生能源搭配,將可提升能源供給的彈性。第三,臺灣是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海島國家,而各種「前瞻能源」,包括地熱發電、生質能、海洋能等,都將利用臺灣這項條件所帶來的豐富能源;然而,這些前瞻能源的發展,目前仍需更多資源投入,以利發展新技術,並建立能商轉的市場機制。
 

位於冰島的地熱發電廠(source: Mathieu Neville/CC BY 4.0)

除此之外,為了供電安全和彈性調配用電,「電力系統與儲能」更是最重要的基礎建設。相較於傳統能源的基載模式及集中管理,綠能的優點在於分散風險,而且可以即時調度,但要發揮這些優點的前提,則是要有完整的設備。另外,節能和提升能源效率,則被IEA執行長稱為「首要燃料」,因為這才是滿足能源需求最乾淨且最便宜的方式;最後,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也是淨零策略中重要的一環。根據淨零路徑規劃, 2050 年綠能佔比應該達到 60 -70%,但到目前為止,卻依然缺乏達成各階段性目標的具體執行方案;以現階段再生能源僅佔不到10%的轉型進程來看,目標是否能達成,仍需仰賴後續政策加緊推進。

 

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即將與傳統能源「黃金交叉」

發電的成本向來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要理解這個議題,必須先知道影響燃料和電力價格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天然氣和石油等燃料的價格在電力需求旺盛期間會上漲,而如果發生極端天氣事件或運輸問題,導致供應限制或中斷,燃料價格更有可能飆升,進而提高發電成本。其次,每個發電廠都有融資、建設、維護和運營成本,這些成本也會影響電力價格。除此之外,連接發電廠和消費者的「輸配電系統」也需要投入建設、運營和維護成本,包括應對意外損壞和提高網絡安全所需的成本。
 

討論各種發電方式的成本,還應該考量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極端天氣將會增加供暖和製冷需求,進而推高電力需求,燃料和電力價格也將因此上漲。另外,專就水力和風力發電而言,雨雪可以提供水力發電所需的水源,而在風速有利時,風力也能提供低成本發電;然而,當乾旱發生,或者其他因素導致對水資源的需求增加、進而造成競爭與排擠,水力的發電量就會減少,而風速下降對於風力發電也有同樣的影響;若遇到這些情況,其他能源或燃料來源也會連帶受到影響,進一步推升電價。最後,每種發電方式除了帳面成本,還可能衍生其他成本;以燃煤發電為例,燃煤過程排放的懸浮微粒會造成空氣污染,增加健康風險,長久下來的社會成本也應計入考量,除此之外,更有拖延轉型所隱含的氣候成本。
 

總體而言,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的估算,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與其他傳統能源已經相當接近。以全球平均標準化成本電力成本來看,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能電廠成本已經低到每千瓦小時 0.048 美元,離岸風電則約每千瓦小時 0.075 美元,陸上風電更只有每千瓦小時 0.033 美元。而且,隨著技術精進和市場擴大,再生能源的成本還會再持續降低。
 

《2023 年世界能源轉型展望》報告指出,先前能源轉型的主要障礙,在於再生能源和低碳材料的成本, 而退稅、稅收抵免、補貼和贈款等激勵措施,就可以進一步減輕這些成本。
 

臺灣是發展綠能的好地方!

臺灣發展綠電有三大優勢,若能配合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將能夠實現多方面的市場效益:首先,臺灣具備優秀的科技實力和完整的產業鏈,為綠能技術的創新和研發打造堅實的基礎。其次,政府也積極實施各項政策,包括提供稅收減免和補助金等,鼓勵企業和民眾參與再生能源產業,時至今日,已促成產業的發展。第三,臺灣的國際化優勢和創新精神也有助於推動綠能產品的進出口,而這又能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臺灣的海洋離岸風場,位於苗栗縣竹南鎮外海,於 2019 年啟用(source: 總統府/CC BY 2.0)

除了環保之外,臺灣推動綠能還有額外的好處。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綠能發展有助於降低臺灣對能源進口的依賴,提高能源自給率,從而確保國家的能源安全。另一方面,綠能發展有助於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遷,能進一步提升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和地位。
 

政府積極投入綠電發展並非「獨厚」誰,相反地,全國每個人都將會參與這場必然的轉型。最好的做法是提早認知綠能的重要,並且給予支持。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也有許多可以做的事情,包含家戶綠電訂閱、自建太陽能屋頂、投入科學技術研發,甚至實際投入能源市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開始了解自身的用電情況,並調整合理用量,尋找合適的減量方案。大家一起參與,我們才能共同實現能源轉型和能源自主的願景。
 

本文為【〖Start Green 永續綠行動〗永續1+1實踐綠生活第一步】專題文章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頻仍等關鍵十字路口上。為此,2015年時,聯合國發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30 年以前為地球與人類社會努力,邁向永續。


More SDGs ⇨ https://storystudio.tw/sdgs
 

百靈佳殷格翰與故事 StoryStudio 攜手響應聯合國 SDGs,用故事來讓 SDGs 在臺灣的發展有根可尋,讓發展被記錄、被看見並可被壯大,與臺灣社會一同實現永續發展。

文章資訊
作者 林孟慧
刊登日期 2023-12-28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抱歉了!普羅米修斯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