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旱災、野火和物種滅絕:為了避免地球搭上滅亡特快車,全世界決定開始「減碳」

2023-12-19

2004 年上映的經典災難電影《明天過後》,片中預示全球暖化危機後,未來可能發生的極端氣候變化:全世界在某天突然邁入冰河時期,所見之處皆被茫茫白雪所覆蓋,人類被迫面臨生死存亡關頭。

 

我們當然知道電影情節在某方面來說是誇大渲染,許多橋段也缺少正確的科學根據,不過這部片的警世意味其實直到今日也十分鮮明:如果現代人再不正視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的嚴重性,或許地球真的離毀滅之日不遠矣。

 

歡迎來到「人類世」

在地球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看到在這顆行星上生命的奧妙。大約 6000 年前,地球生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拉開新時代的序幕。當時的人類為了個人和社會的需求,有系統地介入、改變自然,我們所稱的「文明」就此開始萌芽。文明讓人類開始發揮「超越時空」的影響力,可以在時間上超越個體壽命的界限,在空間上也超越個人活動的有限範圍,對自然界帶來廣大而且長遠的影響。例如中國四川的都江堰就已經有超過兩千年的年歷史,至今仍影響著成都平原上超過千萬人的生活。

 

儘管人類完成這些壯舉,但在大地之母的面前,努力仍然微不足道。大河能夠帶走都市的汙染,陸上和海裡的野生動物也供人類取之不盡,人為破壞大多數影響不過百年,就被地球的自癒力量所恢復,只有極少數的人造物能夠像都江堰一樣影響至今。但直到工業革命之前,地球的冰河期、地軸偏斜、大陸漂移等自然現象,才是真正左右著地球大歷史的主角。

 

然而工業革命到來之後的 200 年間,人類的影響力戲劇性增加。尤其,當人類開始大量燃燒煤和石油,以轉換成各種能量,我們支配自然的能力更急遽成長。到了 2000 年之際,國際地層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ICS)認定人類活動已經足以開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並稱之為「人類世」(Anthropocene)。「人類世」這個時代的特徵在於,地質學家在地層挖掘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非自然的物質,是由人為力量所產生,這些物質足以成為一個地質層被永久記錄,表示人類活動已經成為地球這個世代的主角。
 

1994-1995年間,地球上的都市燈光(source: Craig Mayhew and Robert Simmon, NASA GSFC/公共領域)

 

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生物滅絕……氣候變遷的駭人影響

人類世真正的意涵是,我們所構築的經濟、社會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相當巨大,其中最大的影響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大氣中人為溫室氣體因此劇烈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遷,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有許多具體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導致南北極冰層融化,進而造成海平面上升。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於 2019 年發布的報告,在 2006 至 2015 年間,海平面每年上升約 3.6 公釐。這樣的情況影響深遠,比如雅加達、馬尼拉等城市都已在下沉當中,而人口稠密的東京低窪地區也面臨風險。此外,綠色和平 2021 年發布的數據分析報告更指出,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30 年亞洲七個主要城市將有 1,500 萬人受海平面上升衝擊,GDP 風險高達 7,240 億美元。

 

除此之外,降雨模式改變和亞熱帶地區的沙漠化,更助長極端天氣。2023 年 7 月,中國許多地區遭逢 35°C 的熱浪,北非地區的最高溫更直逼 50°C,就連正值冬日的南極大陸也因為日照增加、冰川融化加快等因素,而出現異常高溫,如南極阿根廷群島的烏克蘭研究站就測得高達 8.7°C 的溫度,打破 7 月氣溫新高紀錄。同月,南韓也連日豪雨成災,引發大範圍洪災與山崩,死亡人數至少 47 人,更有數千人必須從洪災地區撤離。此外,日本同時面臨暴雨及「猛暑日」威脅,歐洲地中海地區也出現逾 40°C 的炎熱高溫,美國死谷氣溫更飆至 54.4°C。根據歐洲環保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EEA)的統計,1980 年至 2021 年間,「近 19 萬 5,000 人因洪水、風暴、熱浪和寒潮、森林火災和坍方而死亡」。
 

韓國 2023 年大雨成災(source: NBS투데이/CC BY 3.0)

除了高溫及熱浪,極端低溫也是氣候災難的可能型態之一。2023 年初,強烈寒流和創紀錄的大雪強襲日本,同時,北極冷空氣穿越俄羅斯和中國,直襲南韓,導致多地創下低溫新紀錄。而位於中亞的阿富汗,2023 年 1 月出現零下 28°C 的超級低溫,超過 150 人被凍死。全世界最冷的城市──—西伯利亞的雅庫次克(Yakutsk),2023 年 1 月低溫更達到零下 62.7°C,也寫下二十多年來新低紀錄。

 

在美國,光是 2022 年就有 18 起氣候災難事件,包括超強颶風伊恩(Hurricane Ian)侵襲以及西部發生持續乾旱和超級野火,總體損失超過 1,650 億美元,造成 474 人死亡。對於這樣的現象,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署長史賓拉德(Rick Spinrad)指出,在 1980 年代,美國平均 82 天會發生一次氣候災難事件,到了現在,發生頻率已經提高到大約兩星期一次。

 

極端氣候也衝擊其他生物的生存。IPCC在 2022 年發布的《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中指出,全球約 50% 的物種已經向極地或更高海拔地區移動;極端高溫造成數以百計的物種喪失;陸地及海洋發生也大規模生物死亡的事件。根據臺灣國科會團隊的研究,全球暖化對臺灣農林漁業、降水型態、氣候災害、公衛健康等面向也將造成諸多影響,例如水稻將出現明顯減產情形,受溫度影響甚鉅的養殖漁業產值也會降低;除此之外,全球暖化也將導致未來颱風侵臺機率降低、降雨型態改變,因此增加未來春季 ( 2 至 4 月)的乾旱風險。而由於暖化後颱風增強,沿岸風浪及暴潮衝擊也將增加。氣候變暖還將使埃及斑蚊向北延伸,擴增分布範圍,提升登革熱疫情發生風險。報告中更提到,暖化也將使冬季空氣品質不良日數增加,影響全臺健康。 

 

氣候變遷的迫切危機之外,人類還同時面對人口、水資源匱乏、糧食、能源、金融等多項危機,這些危機共同形成複合式風險。舉例而言,由於地球石化燃料存量有限,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地球的煤礦只剩百年可用,石油、天然氣更只剩約 40 至 60年,若消耗完畢將對人類帶來嚴重衝擊,甚至可能引發戰爭。在氣候危機的籠罩下,我們還必須面對上述複合性災難,可見必須開始行動!

跨國合作,聯合「急救」地球

有鑑於此,在 1990 年,聯合國大會就已經成立一個專門處理氣候變遷的小組,簡稱 IPCC,全名為「政府間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委員會」,是最主要也最權威的跨國氣候變遷官方組織。 1992 年 3月 21 日 , IPCC 在聯合國大會提出一份公約,就是大名鼎鼎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為了確保公約真的獲得執行,各國每年還要召開一次大會,名稱為 COP,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f the UNFCCC)的縮寫。

 

第一次 COP 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辦,後來每年輪流在世界各地召開。而到了 1997 年,這些國家在COP 上進一步達成共識,通過《京都議定書》,在《公約》的大框架下,訂出減少排放的目標,但因為需要至少55個國家簽署,這個議定書等了 8 年,到 2005 年俄羅斯簽署後才真正生效。在2015年,各國又協商出《巴黎協定》,一致同意要盡量控制全球氣溫上升不超過 2°C,甚至還希望能控制在1.5°C以內,並且要求發展中國家也加入減碳。
 

《京都議定書》完成審議時主席所使用的議事槌(source: Jason Riedy/ CC BY 2.0)

到了 2022 年的 COP27 ,各國再次強調,要在 2030 年前減少 45% 的碳排放,且到了 2050 年要達到零碳排放。除此之外,會中各國還決定設立一個損失和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由富有的國家提供資金,幫助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貧窮國家。

 

我們的責任:搶救地球環境,同時顧及公平

科學家預估,即使我們現在急忙採取一些行動,到了 2100 年,人類仍然會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包含糧食短缺、能用的土地減少、海平面上升,以及規模更大的難民問題。英國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的一份研究報告值得我們深切反思,這份報告說:如果我們選擇持續地過著奢侈的生活,追求無盡的物質享受,而忽視對大自然的傷害,那其實等於坐上一輛直奔滅亡的「滅絕特快車」。

 

但如果我們全力減少碳排放、照顧環境,卻沒有在社會上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結果會是如何呢?環境好了,但社會的不平等問題卻會變得更加嚴重。
 

2018 年,抗議者在布魯塞爾舉起訴求氣候正義的標語牌。(source: Pelle De Brabander/ CC BY 2.0)

而這也不是我們要的未來,因此,當前許多決策者選擇在氣候問題上更多採取「調適」而不是「減緩」,在氣候、環境、資源浩劫之中,優先把精力花在盡力且公平地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以及社會福祉,但同時也幾乎等於放任氣候惡化。這樣的作法,等於是在夾縫中努力生存,如同經營一個資源極為匱乏、必須緊縮管理的「人類企業」。更理想的做法,是能夠找到一種方案,同時提升地球的健康和人類的福祉,不忽視任何一方,這將會是「後人類世」最美好的狀態。

 

如果要能夠發展出這樣的方案,並且付諸實現,我們更該讓政府、企業和每一個人都知道,必須為未來提出具有遠見的減碳目標,也要制定實際的計畫,以達成這些目標,並且在達成目標的同時,也要使社會、經濟和政治安排同時進步。畢竟,我們都希望能將一個好地方留給下一代,不是嗎?

 

當地球向人類發出警訊時,我們的回應方式將決定人類未來的命運走向。這也是身處「人類世」的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此刻的我們享受空前豐富的物質資源,更必須為之後世代人類的存亡,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本文為【〖Start Green 永續綠行動〗永續1+1實踐綠生活第一步】專題文章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頻仍等關鍵十字路口上。為此,2015年時,聯合國發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30 年以前為地球與人類社會努力,邁向永續。


More SDGs ⇨ https://storystudio.tw/sdgs
 

百靈佳殷格翰與故事 StoryStudio 攜手響應聯合國 SDGs,用故事來讓 SDGs 在臺灣的發展有根可尋,讓發展被記錄、被看見並可被壯大,與臺灣社會一同實現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1. 周桂田、王瑞庚,〈臺灣永續發展之路以永續共同效益為燃料──促進臺灣落實永續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9-100期合輯,2022。
  2. 李依庭,〈人類世,是危機或轉機?〉。《科學月刊》,594期,2019。

  3. 綠色和平,〈聯合國IPCC最新《氣候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出爐,您必須知道的5大重點〉,2022。
  4. 綠色和平,〈IPCC最新報告:氣候變遷衝擊全球!臺灣如何應對暖化危機?〉,2022。
  5. Hailey Chou,〈減碳高手基本功》COP是什麼?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一次搞懂〉,2023。
  6. ARUP,2050 Scenarios: four plausible futures. London: ARUP,2019。
文章資訊
作者 周桂田、王瑞庚
刊登日期 2023-12-19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抱歉了!普羅米修斯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