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採取氣候行動最好的時機是昨天,第二好的時機是現在」──極端氣候威脅下,臺灣可以怎麼做?

2022-07-03
目前全球平均氣溫和半世紀以前相比,上升了約 0.94 度 C,為了因應極端氣候,減少碳排放量早已是國際趨勢(Markus Spiske via Unsplash)

能源轉型在 2016 年的總統大選上開始成為關鍵政見,而後相關討論也數度成為全民公投的項目。這表示能源是施政的重點,卻也顯示眾人缺乏共識。
 
氣候變遷以及伴隨的極端氣候災害,迫使全球重視能源轉型。臺灣也自然無法置身事外──不僅是為了不在國際舞臺上缺席,也因為極端氣候之下,臺灣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因此,凝聚社會共識是環保團體以及政府都亟待完成的事項。
 

氣候過敏的臺灣,減碳措施勢在必行

多數臺灣人並不質疑氣候變遷的事實,因為我們過去幾年已經能親身體會──2020 年,見識到史上最熱的夏天,以及沒有颱風入境的反常後,隔年隨即面臨十年內最嚴重的乾旱,緊接著又是超強降雨所造成的大淹水。然而這些立即性災害不只需要當下的應變,也需要長遠的氣候政策因應,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
 
然而,氣候專家擔心,極端氣候災害在臺灣只會越來越頻繁且極端。根據國際智庫的研究,臺灣因為位處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敏感度特別高。目前全球平均氣溫和半世紀以前相比,上升約 0.94 度 C,而臺灣卻已經上升 1.5 度 C。
 
為了因應極端氣候,減少碳排放量早已是國際趨勢。根據科學家在十餘年前的估計,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需控制在 350ppm,才能維護人們的安適生活。不過,如今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超過 400ppm,並且仍在增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近年所提出 2050 年全球「淨零排放」(net zero)[1]的目標,或許顯得過於理想,卻可能是人類要繼續在地球上安生的最低標準。

 
「採取氣候行動最好的時機是昨天,第二好的時機是現在」──極端氣候威脅下,臺灣可以怎麼做?01
(Source: Chris LeBoutillier via Unsplash)

在臺灣,總統蔡英文也在 2021 年的國慶日演說中,確立了 2050 年淨零碳排的目標。而為了擬定適合臺灣的淨零碳排路徑,國內外的學者更是早就開始研究臺灣的排碳結構。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不諱言的說,臺灣的排碳結構所反映的產業特性,在這條路上可能會遇到比較多挑戰。
 
臺灣工業部門的碳排放佔全國的五成,高於世界平均的工業碳排放量(約 35%);六大最難減少碳排的產業[2],佔了四成的碳排量,也高於世界平均(約三成);包括台塑、中鋼、中油、台積電等產值最高的十大企業,也貢獻了臺灣四成的碳排放。這表示臺灣目前的經濟繁榮與排碳的關係相當密切,也似乎與「減碳會傷害經濟發展」的觀念不謀而合。
 
但趙家緯指出,不積極應戰減碳反而會使得國家蒙受經濟損失。化石燃料所產生的空氣汙染,對人民造成的健康損失相當於 GDP 的 2.6%。氣候變遷的災害更是會直接衝擊到日常生活的便利、安全、健康以及經濟:例如今年(2021 年)因應乾旱而實施的「供五停二」措施,造成限水縣市居民生活嚴重的不便,水資源的調度也耗費許多公共資源,8 月上旬的豪雨更造成總計約五億新臺幣的農業損失。[3]根據估計,臺灣在 2050 年因為氣候變遷會承受約 GDP 的 5.2% 到 22.2% 的經濟損失。
  除此之外,仰賴出口市場的製造業,也勢必需要因應蘋果和聯合利華等國際大客戶對供應廠商提出的低碳要求。在日本以及美國可能跟進歐盟的碳關稅貿易政策的狀況下,臺灣有 30% 的出口產額將會受到影響;美國總統拜登更將氣候變遷議題擺在外交以及貿易議程上。在在顯示,政府以及企業適切的減碳措施,將有助於臺灣拓展國際貿易以及外交關係。

 

「採取氣候行動最好的時機是昨天,第二好的時機是現在」──極端氣候威脅下,臺灣可以怎麼做?02
英國拒絕化石燃料的示威民眾(Source: Callum Shaw via Unsplash)

 

「氣候撤資」行動,平衡對化石燃料產業過量的補貼

氣候變遷的問題牽涉很廣,需要多管齊下的行動,國際上許多非政府組織各有不同的切入點。國際組織 350.org 以上述的二氧化碳安全指標為名,則是以金融管理的角度面對這個問題,並以他們在臺灣開設的據點「350 台灣」,引進「氣候撤資」行動。
 
撤資其實就是「投資」的反義詞,是由民眾發動的抵制行為,以不購買、不資助的方式,表示不認同某些企業的作為。而 350.org 所抵制的,就是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相關產業,希望透過撤資減少這些產業的資金,影響化石燃料的開發能力以及動機。

(↑↑350 台灣的行動↑↑)

 

代表 350 台灣的 Martin 認為,採取這樣的行動是為了因應當前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對於人類長遠未來有益的技術以及產業的投資不足,例如再生能源開發和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會造成空氣汙染並影響氣候的化石燃料,卻得到許多資金投資,甚至各種直接、間接的補貼。
 
事實上,排放溫室氣體的生產之所以顯得比較有投資效益,是因為沒有計入許多衍伸的成本,其對於健康以及環境的負面影響,卻會漸漸在反映到所有人身上,例如醫藥費用或是災害的損失。這些外部成本若沒有計算在生產成本中,本質上就是對溫室氣體的間接補貼。臺灣的油價以及電價在國際上數一數二的便宜,則呈現政府直接補貼的結果。

 

在臺灣,每年公私部門投入在溫室氣體減量的經費只有約 25 億,其中公部門的經費更只有 8 億。另一方面,公務預算對於溫室氣體的直接補貼就有 16 億,而間接的補貼更高達 70 億。不僅在臺灣,全球排放溫室氣體的產業都獲得補貼:全球一年對化石燃料的直接補助高達 4500 億美金,但 2020 年所課徵的排碳費卻總共只有 540 億美金。
 
為了平衡國際上對溫室氣體過量的補貼,撤資顯得特別重要。350.org 在全世界遊說各種機構,停止資助化石燃料產業以及相關開發案件。如今,宗教團體、教育機構、各種公益團體,甚至是國家基金和地方政府,都逐步加入撤資的行列。根據估計,全球有接近 40 兆美金的金流正在迴避或是撤離化石燃料的產業,撤資的單位也有將近 1500 家。
 
Martin 說明,撤資行動並不是希望相關產業活不下去,而是希望他們因此改變商業模式,將資源轉向再生能源的開發。

 

爭取承諾以及承諾之後

350 台灣也持續在本地各機關中說明撤資的必要。這是非常耗時費力的工作,除了要向機構本身說明理念,機關組織內部也會存在許多不同立場的角色;他們需要顧及每種立場的利害關係,協助內部的溝通整合,才可能有效爭取認同。
 
臺灣大學在 2019 年 11 月成為亞洲第一所撤資高汙染產業的大學,就是經過團隊以及學生團體兩年多來,向校務機關不斷請願以及溝通。玉山銀行則於 2019 年中成為臺灣首先響應撤資的金融機構,國泰金控以及富邦金控也先後跟進。
 
在國內外的壓力之下,中鋼、台塑、台積電以及鴻海等大企業也在近幾年陸續宣布 2050 年將達到淨零排放。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以及桃園市也對此提出了具體的承諾。

(↑↑2019 年臺灣大學宣佈撤資高汙染產業↑↑)

 

在地方、中央政府以及企業都紛紛承諾 2050 年的長期願景後,這些單位是否有提出可行的短程以及中程計畫,是接下來要檢視的重點。而趙家緯認為可行有效的政策方向,包括努力節能、提升產業使用能源的效益,並且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
 
民眾除了節能減碳的個人行為調整,也能透過民意監督,確保這些承諾能夠兌現。此外,改變消費習慣也能向廠商表達需求的改變。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塑膠生產是供應一次性的塑膠產品,減少甚至淘汰一次性塑膠的消費,就可以讓廠商不得不思考應該將生產資源投注到哪些不同的產品。350 台灣發起民間連署響應撤資,也是向金融單位表態的方式。
 
趙家緯說:「採取氣候行動最好的時機是昨天,第二好的時機是現在。」開始氣候行動已經太遲了,因此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只能更積極地扭轉人類在地球上的未來。
 

本文內容來自【對話行動 ──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系列講座】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頻仍等關鍵十字路口上。為此,2015 年時,聯合國發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30 年以前為地球與人類社會努力,邁向永續。
More SDGs ⇨ https://storystudio.tw/sdgs

百靈佳殷格翰與故事 StoryStudio 攜手響應聯合國 SDGs,用故事來讓 SDGs 在臺灣的發展有根可尋,讓發展被記錄、被看見並可被壯大,與臺灣社會一同實現永續發展。

 

[1]也稱為「碳中和」,指碳排放量與碳減排量達到正負相抵,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淨增加等於零。

[2]包含石化、鋼鐵、水泥、貨運、航空與海運。

[3]中央社。豪雨農損逾5.7億 嘉義高雄南投皆破億元。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8150066.aspx
參考資料
  1. 中央通訊社。台灣史上最熱的夏天 平均氣溫高達29.54度。2020.08.28。
  2. 維基百科。2021年臺灣旱災缺水危機。2021.11.10造訪。
  3. 周桂田。臺灣氣候⾵險與機會。2021.04。
  4. 350台灣。首頁
  5. 350台灣。國立台灣大學校園撤資全紀錄
文章資訊
作者 鹹雜食
刊登日期 2022-07-03

文章分類 副刊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