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與青瞑蛇共存

曾文溪流域百年生存法則
河流,是一地發展的起源,也是災害的起源,從古至今,在人類與自然互動的漫長歷史中,尤以和河川交手的經歷甚多。不管對統治者、水利土木技師或在地人民來說,如何利用河水帶來的好處,驅避河流造成的災害,自古以來都是一大課題。

在臺南曾文溪,同樣也有這麼一段歷史,以及從中孕育出的豐富水文化。

曾文溪是臺灣第四長的河流,古時候人們稱呼它為「青瞑蛇」,它的改道造就了臺江內海浮覆的新天地。這塊浮覆地雖然條件不佳,卻充滿機會,移民到此的居民要競爭土地與水的資源,也要面對威脅,因而長期保持警覺、彈性及互助合作,形成了各種調適機制。另一方面,日治時期的官員及技師,看待曾文溪的視角完全不同,他們以科學語言記錄曾文溪帶來多少資源與威脅,建立了嘉南大圳,而直至大圳通水,洪水與頻仍的改道才成為不可忍受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本專題由故事與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共同出版的《尋溯:與曾文溪的百年對話》著者製作,將帶領讀者探索,過往居住於曾文溪河畔的居民,面對河川的變遷、改道,如何發展專屬於當地的調適機制以緩和災害,這些機制如何能與現今應對水災的策略對話;而百年前那些在還沒有「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時代思維下所誕生的治水方式,又為何值得當代人作為借鏡。不論是無形的信仰活動或有形的硬體設施所形構出的水文化,都可以是我們共同反思曾文溪未來的參考。
 
自古以來,曾文溪帶來的水資源與洪患令當地居民又愛又恨,因此從日治時期開始,人們建造了各種防洪工事,試圖與這條「青瞑蛇」共存。
在溪南寮,「移動」對居民來說並非新鮮事,也是他們時常面臨的生存選擇。於是,居民們齊心協力,集結眾人的智慧衍生出了「扛茨走溪流」的儀式與行動準則。
防洪患的守護神:出現在曾文溪流域的劍獅、寶塔虎將軍和榕王公
走訪曾文溪沿岸,能發現許多豐富的洪氾信仰、儀式活動,以及各式辟邪物。其實這些辟邪物的分布,恰與洪患氾濫的地區相符,而它們也正是當地居民面對洪水滔天時,能仰賴的最後寄託——
其他專題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