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故事
熱門搜尋
臺灣
SDGs
旅遊
飲食
性別
訂閱
所有文章
文章專區
最新文章
專欄作者
檔案專區
活動
影音
看全部分類
專題特輯
專題特輯
所有專題
每月關鍵字
台灣風土誌
故事餐酒館
Editor's Pick
看全部分類
關於故事
關於故事
認識故事
成為作者
加入團隊
訂閱支持
定期支持
訂閱電子報
看全部分類
商業合作
商業合作
銷售簡報
合作案例
看全部分類
看・這些人
帝王將相
革命家
王子
公主
皇后
歐洲名人
希特勒
拿破崙
伊莉莎白一世
臺灣
鄭成功
林獻堂
蔣經國
宋美齡
蔣介石
孫中山
中國
曹操
毛澤東
袁世凱
慈禧太后
唐太宗
行行出狀元
農民
文豪
攝影師
科學家
運動員
醫護人員
看全部分類
國民歷史課
臺灣史
史前\海洋
清領時代
日本時代
戰後時代
看全部分類
看・這些事
天災人禍
災難
戰爭
COVID-19
文青日常
藝術/設計
閱讀
音樂
影視/電影
生活大小事
移民/遷移
新聞/媒體
法律
飲食
科技
主義/思想
法西斯主義
轉型正義
資本主義
女性主義
政治/國際
共產黨
國民黨
伊斯蘭
納粹
神聖羅馬帝國
看全部分類
看・這世界
Asia。亞洲
越南
泰國
韓國
日本
香港、澳門
中國
Europe。歐洲
英國
荷蘭
希臘
義大利
德國
Americas。美洲
墨西哥
古巴
加拿大
美國
Taiwan。臺灣
臺灣
高雄
臺南
嘉義
臺北
基隆
看全部分類
看・這時代
臺灣分期
戰後時期
日治時期
清治時期
鄭氏時期
荷西時期
英國王朝
都鐸王朝
金雀花王朝
西元世紀
20世紀
19世紀
18世紀
17世紀
16世紀
中國朝代
春秋戰國
唐
魏晉南北朝
三國
秦
世界大代誌
文藝復興
冷戰
工業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看全部分類
所有分類
會員專區
首頁
專題特輯
一眼・瞬間
一眼・瞬間
折射在鏡頭、畫筆、展間的視線
創作者遇上了「影像生成」的科技巨浪,習以為常的世界天翻地覆,卻迫使他們激盪嶄新的手法、以及展示的方法——這不是今日 AI 繪圖的爭辯,而是「攝影」在兩百年前出現後,磕磕碰碰的繪畫進程。
拍照、錄影早已成日常,我們怎麼能想像十九世紀時,畫家們面對即時抓拍、機械複製⋯⋯眼看要被取代的憂慮呢?但圖窮匕見的他們,在景窗和相框中發現突破的視角:你可以記實,但我比你更真實;你擁有瞬間,我卻能伸出無限——就連肖像畫這首當其衝的領域,也在三位英國具象藝術大師培根、弗洛伊德、霍克尼借鑑相片的叛逆中,轉生出新的畫風。
最終,攝影也成為一門公認的藝術,繪畫中處處可見與攝影交錯的筆跡,一同並置在美術館中,讓大眾飽覽爭艷的過往——而今日穿梭美術館中的人們,就像將相片視為理所當然般,或許也不曾想過「美術館」這樣的場館,又是怎麼蛻變而來的。
由故事 Storystudio 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合作,藉三十週年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集結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 (Tate Modern) 與國巨基金會藏品之際,讓觀眾的視線從攝影之始的衝擊來投射、把展出的藝術家與作品當成反光鏡後,最終成像在美術館的空間與發展脈絡,帶你在親臨巨作前暖身,穿梭在三者數百年裡共同流變的歷史中。
鏡頭的一眼:相機發明後,藝術家的科技焦慮,如何成為創新的動力?
對十九世紀的藝術家而言,攝影術的出現帶來的衝擊,堪比今天的「生成繪圖」!畫得快、畫得像不再是優勢,連畢卡索都得在科技大洗牌後,找出新想法。
閱讀文章
畫筆的一眼:「比真實更深刻」的豪言,在三位英國具象派名家筆下實現
在二戰後英國的瓦礫中,誕生了培根、弗洛伊德、霍克尼——相互影響的三人跳脫抽象藝術框架,回頭讓具象藝術重獲新生,其中的推手竟然是⋯⋯照片?
閱讀文章
展間的一眼:為了親睹藝術巨作,百年前的人開始了一場美術館夢⋯⋯
過往只有貴族有眼福的藝術品,從民族運動下的歐洲漸漸公諸於世;就連日治時期的藝術先驅,都遠赴東京、巴黎駐館,讓臺灣人乘上美術館的啟蒙時代。
閱讀文章
其他專題
2024 的 9 頁故事
2024 的熱門文章回頭來看,都和時勢緊緊相扣,身為故事讀者的你要是錯過了,不如就用 9 篇文章回顧大起大落的一年,用歷史來許下更好的未來。
查看更多
【夾縫中的異音】絕處縫聲的第三勢力
故事 StoryStudio 為第三勢力掛上大聲公,在過去的回想與未來的迴響中,與每一位讀者公民來共思未解命題:「臺灣的第三勢力該何去何從?」
查看更多
百年好市:高雄設市百年的人群聚集記
港都x人x百年高雄
查看更多
從臺北出發的第一步
查看更多
【Editor's Pick 08】少年,維持著煩惱
歌德究竟多煩惱,才可以寫出《少年維特的煩惱》?切・格瓦拉到底多無聊,才會跑去搞革命?從古至今,名為「青少年」的煩惱從沒停過。升學考試、破處迷思、社群焦慮,年輕人 ...
查看更多
【Editor's Pick 07】諧音梗會不會 Taiwan?
雙關除了諧音之外,還包含更多意義——它可以是祝福、嘲諷,也不能忽視當下的語境,它反映出不只一種現象,更能拓寬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理解。
查看更多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免費訂閱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