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眼・瞬間

折射在鏡頭、畫筆、展間的視線
創作者遇上了「影像生成」的科技巨浪,習以為常的世界天翻地覆,卻迫使他們激盪嶄新的手法、以及展示的方法——這不是今日 AI 繪圖的爭辯,而是「攝影」在兩百年前出現後,磕磕碰碰的繪畫進程。

拍照、錄影早已成日常,我們怎麼能想像十九世紀時,畫家們面對即時抓拍、機械複製⋯⋯眼看要被取代的憂慮呢?但圖窮匕見的他們,在景窗和相框中發現突破的視角:你可以記實,但我比你更真實;你擁有瞬間,我卻能伸出無限——就連肖像畫這首當其衝的領域,也在三位英國具象藝術大師培根、弗洛伊德、霍克尼借鑑相片的叛逆中,轉生出新的畫風。

最終,攝影也成為一門公認的藝術,繪畫中處處可見與攝影交錯的筆跡,一同並置在美術館中,讓大眾飽覽爭艷的過往——而今日穿梭美術館中的人們,就像將相片視為理所當然般,或許也不曾想過「美術館」這樣的場館,又是怎麼蛻變而來的。

由故事 Storystudio 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合作,藉三十週年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集結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 (Tate Modern) 與國巨基金會藏品之際,讓觀眾的視線從攝影之始的衝擊來投射、把展出的藝術家與作品當成反光鏡後,最終成像在美術館的空間與發展脈絡,帶你在親臨巨作前暖身,穿梭在三者數百年裡共同流變的歷史中。
 
鏡頭的一眼:相機發明後,藝術家的科技焦慮,如何成為創新的動力?
對十九世紀的藝術家而言,攝影術的出現帶來的衝擊,堪比今天的「生成繪圖」!畫得快、畫得像不再是優勢,連畢卡索都得在科技大洗牌後,找出新想法。
 
畫筆的一眼:「比真實更深刻」的豪言,在三位英國具象派名家筆下實現
在二戰後英國的瓦礫中,誕生了培根、弗洛伊德、霍克尼——相互影響的三人跳脫抽象藝術框架,回頭讓具象藝術重獲新生,其中的推手竟然是⋯⋯照片?
 
展間的一眼:為了親睹藝術巨作,百年前的人開始了一場美術館夢⋯⋯
過往只有貴族有眼福的藝術品,從民族運動下的歐洲漸漸公諸於世;就連日治時期的藝術先驅,都遠赴東京、巴黎駐館,讓臺灣人乘上美術館的啟蒙時代。
其他專題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