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在文化古都,這裡是愛書人的秘境──臺南的二手書店

2019-02-18

在臺南跟朋友說「走啊去逛書店」,幾乎就是指二手書店了。


臺南是島民心中不墜的文化古都,那些風格與規模各異的二手書店,安穩地各據一方,彷彿時光更迭就只是一本又一本書的來去;但這樣的狀況也已轉變。是因為閱讀人口流失?抑或常民生活習慣改變?


即使觀光風氣熱烈,遊古都、逛書店這樣文藝浪漫的想像,只是極少數人的行程表。在地老店「全民書店」於 2016 結束營業,知名的「草祭二手書店」轉型成「艸祭 Book inn」。書店的經營越來越不易,但仍有愛書的經營者努力呵護著寶貝書店。


還在的書店 1 號

從遊客如織的小吃街國華街二段一路向南,到國華街一段的樸素住宅區,有間表情柔和但倔強的二手書店。


推門進去,書店的個性霍然舒展開來,每個角落都有驚喜,轉彎處又一個小房間。擺滿在地文創商品的大木桌,陳列古董舊物的天井;穿過比人高的 CD 牆,就是乾淨明亮的書之寶庫。書種並不特異,卻有收拾妥當的貼心。


櫃檯後方懸掛有「臺南」字樣、民俗風味濃厚的大海報,看似隨興又像有意。氣質素淨的老闆娘就坐在底下專心使用筆電,穿著圍裙的老闆走出來招呼。兩人是攜手打拼的夫妻,也是開店 10 年來僅有的工作人員。


店內幾乎每一寸都有擺飾品,而櫃檯後方懸掛有「臺南」字樣、具民俗風味的大海報,讓店的「第一進」有了視覺的中心,也深深感覺到即使風格常被歸為日系、這仍是一間臺南土生土長的店家,而不是某種異國風情的贗品。
(source: 張黛瑄攝影)

老闆娘是整個空間的創作者,開店故事要從她 10 年前從南科離職說起,「已經清楚公司的重重限制不適合自己,決定獨立創業。用離職後的時間旅行和思考,開始架構一間書店的藍圖;新書店的資金成本太高,二手書店門檻稍低一點。」


「很多人問為什麼不賣咖啡?不開民宿?除了資金問題,揹著一顆『房東隨時可能收回』的不定時炸彈,不敢投入太多資源。心中藍圖是 10 分,現實只能做到 7 分,做不了其他,就更專心在每一本書上面。」


從書牆看過去還是書牆的巧妙空間,讓愛書人心中泛起滿滿的幸福。(source: 張黛瑄攝影)

為什麼店開在臺南?

「我們原本就臺南人呀!」老闆理所當然回答,語氣就像其他一生安於故鄉的臺南人,「不過,開店之後反而有了出走的念頭。」


他解釋,臺南市政府近年用心扶植獨立書店,舉辦結合觀光的書店串連活動等,但零星紅利遠遠不夠,「在臺南算是幸運,但終究要靠自己。」


老闆表情複雜地說,舊市區觀光興起,租金飛漲速度也驚人,「最『嚴重』的就是正興街那一帶,我們這裡算蛋白區,但蛋黃區逐漸擴張,也快被劃進去了。」勉強平衡的收支,追不上房租的成長,「有時想乾脆出走到外縣市算了。」


不意間聊起,他們曾捐贈一些珍本書畫予官方博物館,「那些都可以賣到很高價格,捐出去拿不到好處,甚至對方不一定感謝你,很傻,但老闆娘堅持那些書該屬於大眾,這就是她的個性。」


老闆指向我身後說,「大概就跟那本書一樣吧。」我回頭看,封面印著字體任意揮灑的書名——《這世界需要傻瓜》。


經老闆指點,才發現二樓的門簾後藏著一間迷你黑膠唱片行!內心的一聲「哇」差點從嘴裡跳出來。


二樓的一角,掀開布幕就突然走進迷你黑膠唱片行,由原本是熟客的朋友經營,也展現這間店勇於嘗試和改變的性格。(source: 張黛瑄攝影)

「有個熟客有想創業的衝動和傻勁,我們房租壓力大,就便宜分租給他賣黑膠,魚幫水、水幫魚。從陌生人逛到變熟客、朋友,現在成為一起打拼的夥伴。」


最後問起未來計畫,老闆直率答:「我現在跟你講的,到未來又不一樣了。二手書店最重要的是『流動』,有些書放好幾年、換個位置突然就賣掉。我們是半路出家,邊做邊學,老闆娘的計畫藍圖隨時在變動,永遠不變的就只有一直在改變。」


這間書店很像一棵在生長的樹,甚至「長出」一間黑膠唱片行。在涼風習習的錯覺裡,翻閱新來乍到的舊書,彷彿看膩的周遭世界,都變新鮮了一點點。


還在的書店 2 號

成功大學勝利校區對面、距臺南一中校門不遠的騎樓,有個像停車場的入口,上方白色布條手繪店名,及「愛書人的秘境」、「老店新開、買書送書」等宣傳字樣。草根氣息生猛的這間二手書店,可說是南部的臺語文學基地,老闆和許多熟客都不是簡單人物。


鼓起一點勇氣才走進地下道,眼前出現熟悉的書店風景:身形清瘦的老闆頭戴偵探帽,坐在店門口閱讀。為何搬離十多年的老店址?老闆邊挑揀書邊說,「就等於被人家趕出來啦!房租漲了 1 倍。」


這間書店的入口需要一點勇氣才能走進去,據說過去曾經是撞球場。
(source: 張黛瑄攝影)

不過,搬到這裡倒是大樓主委主動邀請,要「搶救學生」,讓附近的成大、南一中學生有看書的空間。書店的第 2 號人物,瘦小但熱情幹練的潘姐說:「一中的學生都讀書讀到 10 點,6、7 點出來吃飯,就順便來繞繞。」


「我們是 2000 年左右開的,加上老闆以前開的那間,現在進入第 17 年,搬來這差不多 1 年半。」潘姐邊說邊動手剝豆子準備晚餐。由於缺乏資金,裝潢就只有成排書櫃和軌道燈,斑駁的地面和牆面原封未動,但相當寬敞、分區有條有理,一眼望去像個書迷宮,有種混沌未開的神秘,藏個簡易小廚房真的不奇怪。


「我們這裡像洪荒之屋,不像嗎?」潘姐開朗自嘲。


有一面書牆上真寫著「洪荒詩屋」,全是詩人老闆挑選的藏書。老闆對店內布局如數家珍:「後面是臺灣政治,這邊是詩集、詩刊,這裡是臺語文學,這區是心靈勵志,古典文學那邊,這區都是大專的書,這裡是原文書,這裡是旅遊的......。」


特地為詩集區另取名字,老闆自己也是個詩人。
(source: 張黛瑄攝影)

有常見的暢銷翻譯小說,也有封面裝幀老派到不可思議的文庫本和舊雜誌。賣最好的是星象命理、投資理財等,但文學書數量最多,在老闆心中的重量也最重。


問起多年來的轉變,潘姐俐落地說:「整個生態環境當然有變,我們的客戶群也變了,以前多是中老年人,現在年輕人較多;可是年輕人沒有錢,年紀大的有錢但眼睛不好,沒辦法多看書。」


「另外一間故事館開晚上,那你兩邊跑不就很累?」我問潘姐。


「對呀,但我是有理想的老人啊!」潘姐邊


切洗開火邊說,「環境就是這樣,有些書店不想要損失,乾脆就不做了。」


整間店逐漸瀰漫飯菜香,老闆在看電視,不時出聲招呼遊逛的客人。


店內有簡易廚局,老闆的晚餐也在這裡解決,和書店生活在一起。
(source: 張黛瑄攝影)

舉辦詩人講座、讀書會,拿不敷使用的文化部補助辦《藏書之愛》雜誌,許多計畫誕生又消逝,十多年過去,老闆和潘姐仍舊在臺南,守著這間洪荒之屋,烹煮享用一頓又一頓簡單的晚餐。


結語

臺南只有二手書店、沒有獨立新書店,但二手書店真是次等的存在嗎?在流轉的圓環上、在喧鬧的北門路、在不知名巷弄裡,這些各有鮮活意志的店家,延續了書的生命,讓塵封密閉的紙頁有機會再次被打開,猶如連接現在與過去的精神時光屋。總覺得二手書店之於一座城市的意義,就像臺南古都之於臺灣一樣。

 

 
第 40 期《觀・臺灣》「臺南印象」,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並可至以下網路書店購買。

五南:https://goo.gl/73RLBx(原價,120元)
博客來:https://goo.gl/8aZjyg(95折,114元)
讀冊:https://goo.gl/sF72Xy(95折,114元)
臺灣吧:https://goo.gl/6AuSGi(100元)
國家書局:https://goo.gl/GArvQZ(85折,102元)
三民書局:https://goo.gl/3gjmTF(79折,95元)
電子書:https://reurl.cc/6jK7r(75元)
 
文章資訊
作者 張黛瑄
刊登專欄 觀‧臺灣|臺史博
刊登日期 2019-02-18

文章分類 觀‧臺灣
收錄專題
【台灣風土誌】第 4 期:老派臺南
老屋、老饕、老文青,臺南散步「老派」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