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國民歷史課】日本時代

日治時期\日本時代,應該是臺灣史最容易起爭議的時代。

不管是「日據」或「日治」的名詞之爭、堅持總督府德政或暴政的辯論、甚至(有些過分的)「支那人」與「皇民」彼此貼標籤謾罵。直到現在,我們仍可以在網路上大大小小的討論區、社團角落裡,找到這些火氣沖天的討論。

你或許多少有感受到,這些爭議根本與歷史無關,而是當代社會矛盾的延伸。對於這短短五十年,我們往裡面投射了太多太多情感:它既是兩種民族主義角力的場域,也是現代社會懷念的美好烏托邦,彷彿所有的不便利──交通打結、建築醜陋、人民素質……都能在那個時代找到解答。

那麼,事到如今,如果我們要重新公允地看待這段日本統治史,到底該從何開始呢?

這條線索,也許叫做「現代化」。

事實上,從清帝國在臺灣消失的那一刻起,臺灣人就已見證現代性的威力──雖然是以火槍與大砲的形式。無論是抵抗日軍佔領的乙未戰爭、出師未捷迅速崩潰的西來庵事件、又或《賽德克.巴萊》劇中,對抗日軍飛機火炮的霧社戰士,日本人帶給臺灣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現代軍隊鋪張而殘酷的暴力手段。

征服結束後,隨之而來的,便是總督府的開發建設。舉凡自來水與電力的引進、市區改正的嶄新街道,這些殖民者在臺灣的現代化投資,一再為後人津津樂道。然而任何投資都需要回報,鴉片專賣與經濟剝削,將使帝國在這座島嶼上端坐的更加穩固。

總督府也同樣善用現代國家的各種統治技術:無所不在的警察,依然監視著社會的每個角落。但同時,在民族自決的狂風巨浪底下,臺灣人也找到了全新的抗爭方式:宣講、教育、寫報刊。臺灣的民主自由與民族意識,就在與警察的你追我跑中逐漸萌芽。

現代化也帶來了嶄新的娛樂:鐵路的誕生,使長途旅行得以成為大眾的休閒;汽車則讓臺灣的街頭進入交通時代。除此之外,自由戀愛的風潮打破過往的男女藩籬,女給珈琲店等新興文化也如是出現。而種種一切,都在快門的捕捉下,以照片的姿態流傳後世。

然而,種種歡聲笑語,馬上就會隨著大東亞戰爭爆發而天翻地覆:過去秉持自由、摩登思想的年輕人,如今也得成為天皇的忠誠子民;現代總體戰要求一切資源上交國家,戰爭吞噬了物資、土地、生命,最後,連人們的身分都將被吞噬。直到吞無可吞之際,戰事轟然終結,綿延五十年的日本統治也徹底落幕。

這,就是日本時代。我們以最激烈的姿態,踐行了現代化所有的好與壞。
暴力與鎮壓
講到乙未戰爭,我們熟悉的歷史總會細數臺灣民主國、獅虎貓三猛、八卦山之役等抗日故事,而那些協助日本的人群勢力,則往往被斥為漢奸。可是,真的所有臺灣人都在抗日嗎?其實,如果回到地方上,我們將會發現別樣的線索。
 
對於噍吧哖事件(西來庵事件),課本上都以「宗教迷信」、「千人死刑」、「最後的漢人抗日」概括。但回到歷史現場,那些農民是真的被宗教蠱惑,又或者另有隱情呢?
 
《賽德克.巴萊》放映以後,我們對於「霧社事件」知識的取得,除了歷史課本外,幾乎都來自於電影。賽德克族人的聲音與記憶在漸漸消逝。可是,該如何找回部落的聲音呢?
 
殖民與開發
總督府所有的專賣事業中,「鴉片」或許是最受爭議的產品了。在日治初期百廢待舉的困境中,鴉片收入曾高達總督府收入的三分之一,可謂是殖民者的救命仙丹。不過,到了 1920 年代,鴉片竟成為總督府捨不得放手的燙手山芋……
 
為了提供城市水資源,過去的人們曾經得親自挑水進城,又或鑿井抽地下水。但前者耗時費力,後者則有大量人口排泄物汙染地下水的疑慮,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建設水道。而為臺灣帶來這項福音的,是柯南道爾的某位好友與他的徒弟——
 
【六】我們用電燈征服黑夜:日治時代的燈光,與夜生活的誕生
今天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會碰到「摸黑」的時刻。但在電力出現在臺灣之前,在黑夜中起床、點蠟燭、煮飯甚至摸黑趕路,本就是生活的常態。不過,當燈光出現之後,我們終於不再依賴太陽,一個嶄新的夜世界從此誕生了——
 
日治時期最為人稱道的一點,或許是在市區改正下,被梳理得乾淨、明亮又寬敞的城市街道,把舊時代各種骯髒、陰暗的違建一掃而空。但總督府為何突然善心大發,幫全臺灣的城市「都更」?其實,這都是統治者消滅叛亂的巧妙陷阱。
 
統治與抗議的技藝
日本領有臺灣後,現代國家的公權力開始滲透進家家戶戶的每個角落。而比里長更兇更雞婆,從市場管到溫泉的警察大人,便是這股力量的體現。那麼,地方上的「小民」們,該怎麼應對這些「警察大人」呢?
 
1923 年,蔣渭水因為持旗向裕仁太子請願臺灣議會成立,與一眾同志盟友一起被捕,全臺被逮捕、傳訊者高達百人,史稱「治警事件」。然而總督府萬萬沒想到,這場大搜捕行動反而讓被捕者的聲望高漲,引發一場又一場抗爭……
 
1920 年代,由於不滿糖廠壓榨,臺灣的蔗農紛紛組起農民陣線進行抗議,掀起臺灣農民與左翼運動的高潮。但農民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即將付出的代價,遠比知識分子還要慘痛……
 
摩登與娛樂
將近一百年前,臺灣曾流行過類似女僕咖啡廳的「女給珈琲店」。所謂的女給,通常是咖啡店裡 14 至 25 歲之間,負責陪侍的年輕女服務生。在那個男女平等、自由戀愛風起的摩登年代裡,她們又被稱作「大眾的限時情人」……
 
日本時代,陡然進入摩登時代的臺灣仕紳們,也漸漸培養出新的愛好。這些愛好與現代人的嗜好並無不同:攝影、開車與鑑賞名車、或是參與各種球類運動。也許某種程度上,正是這個時代形塑了我們的生活娛樂——
 
在鐵路通車以前,在臺灣旅行曾經是「很困難的事」,不只路途遙遠難行,還有遭遇劫匪的風險。不過,隨著縱貫鐵道的完成,旅行漸漸成為人們的休閒選擇,現代化的大眾旅遊也應運而生。
 
戰爭與愛國教育
1935 年,苗栗一位少年詹德坤不幸在地震中罹難;三年後,泰雅族少女莎韻於暴風雨中落水溺斃。兩起不幸的事件,在浩浩蕩蕩的皇民化運動下,竟被渲染成「國歌少年」與「愛國少女」的課本文字,並以歌曲、雕像、電影等不斷紀念……
 
現代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動全國所有資源進行戰爭的總體戰。二戰時期,臺灣人便面臨了從精神到物質的全面動員:不只食物進入配給制、被迫買戰爭債券,就連自身也被迫前往海外參軍……
 
日本時代,能擠上高等教育的女學生,通常都是社會菁英。但戰爭從來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北一女或雄女,女學生們都必須為士兵寄慰問卡、洗衣、搗餅、縫補衣褲,甚至成為前線士兵奮戰之餘,聊以遐想的「大和撫子」。
 
其他專題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