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基隆400】來自史前時代的回音:一場從基隆和平島遺址展開的多族群對話

2025-06-30
(Source:吾然文化)
講者

María Cruz Berrocal博士(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委員會 遺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訪問研究員)

主持人暨
與談人
Eduardo Euba Aldape(西班牙商務辦事處 處長)
系列講座第四場特別邀請到和平島B考古遺址挖掘期間,曾於 2011 年至 2016 年間帶領西班牙研究團隊於和平島進行考古工作的 María Cruz Berrocal 博士,她亦分別於 2019 年與一支大型團隊再次參與相關挖掘,並於 2023 年再度回到現場。本場講座中,María 分享了和平島 B 考古遺址的成果,該遺址確認為為諸聖教堂的所在地。

講座一開始,María 便提到基隆與西太平洋世界的共同脈絡。十六、十七世紀,西班牙帝國在西太平洋頻繁進行探險與擴張。為了占領北臺灣,西班牙從花東到淡水沿海都進行了考察活動,他們最後在和平島落腳,建立聖薩爾瓦多城絕非偶然,而是綜合軍事考量的最佳位置。而基隆也是在這樣的脈絡下,被納入世界史敘事的舞臺。

「和平島是西班牙帝國在這一地區擴張的最後嘗試。」María 如此說道。
 

停車場裡的發掘工作

儘管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平島B考古遺址最初的發掘工作其實並不順遂。聖薩爾瓦多堡壘遺址的位置,處於臺灣國際造船公司的場區內。考慮到挖掘工作可能的影響,臺船公司拒絕了考古團隊的挖掘請求。

幸運的是,臺船同意考古團隊挖掘廠區東邊的一處停車場,也即今天的和平島B考古遺址。由於停車場面積廣大,考古團隊同時有多個小組分區進行探勘,導致最初發掘出的資訊相對零散、碎片化。


【講者補充】2011 年,西班牙與臺灣團隊曾同步於不同區域進行考古工作,也是唯一一次雙方同時進場。2012 年起至 2016 年間,由西班牙團隊單獨持續推進挖掘作業;臺灣團隊則於 2019 年重新啟動現場發掘。這段歷程,應是造成初期出土資訊較為零散的原因之一。
 
停車場內的考古現場(Source:María Cruz Berrocal)
María 分享了一段趣事。她與同事在挖掘過程中,注意到其中一片區域內充滿了日本人丟棄的垃圾,令團隊一頭霧水――日本人總不會專門在這裡挖一個坑,只為了丟垃圾吧?直到後續發掘,考古團隊才發現這片區域跟一條日本人建立的反坦克壕相連,因此留下當時的廢棄物。換句話說,和平島B考古遺址不只有西班牙人的腳印,也見證了二戰在臺灣留下的痕跡。此外,該遺址也承載著自史前時期以來綿延不斷的歷史脈絡。

María 以此說明,幾乎每一個政治更迭、每一次外來殖民,都會在地層裡留下痕跡。從西班牙、清帝國、日本到民國,人群來往流動的歷史形成新的地層,層層疊疊,訴說著這座城市數百年、數千年來的變化。

但也正因為遺址可以提供的線索太過豐富,唯有全面的發掘,才能將各種線索串連,理解零散資訊背後的全貌。
 
 臺灣從來不是孤立的,有不同國家、地區的人群來往流動的歷史,形成新的地層與歷史。(Source:吾然文化)
 

史前和平島人的生活痕跡

如果想從遺址了解以前人的生活,柱洞或許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柱洞是史前住民建造高腳屋時,把支撐柱打入地底後留下的痕跡。透過對柱洞的發掘,以及對不同時間產生的柱洞加以分期,考古學家得以證明和平島在史前時代早有人居,且他們於當地生活的歷史,延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由 Elena Serrano 在 2014 年繪製的高腳屋模擬圖畫(Source:María Cruz Berrocal)

B 考古遺址也出土不少史前人類煉鐵、製造鐵器的證據。煉鐵痕跡的發現說明,早在西班牙人到來以前,當地社會和外界已有聯繫,使冶鐵技術得以從海上傳入,其後亦被臺灣原住民轉化自身所需,發展出在地化的應用。這也提醒我們,史前的臺灣並非被海水隔絕,孤立於世的島嶼,海洋始終連結著臺灣與世界。

有趣的是,考古團隊也在柱洞中發現歐洲式的腰帶扣環。為什麼史前遺址裡會出現歐洲的文物?


【講者補充】這枚扣環原本屬於歐洲人,之所以出現在柱洞中,可能是在史前高腳屋拆除時遺留;另外也有一種可能是歐洲人初到和平島時,曾居住於當地原有的住屋之中。

María 解釋道,西班牙的軍事殖民,摧毀了當地原住民的聚落與生活模式。地面上的建築物被抹除,柱洞也被殖民者填平,移植西班牙式的堡壘、聚落與教堂。

但這具扣環也是少數被考古團隊發現的歐洲物件。B考古遺址出土的物件多樣,歐洲式的物件卻相當稀少。María 指出,這其實反映了當時殖民者的物資困窘,不得不因地制宜。

駐紮在殖民帝國的邊境地帶,這群殖民者必須仰賴有限的資源,努力發展新的生存方式,例如和當地女子通婚、就地取材製造生活用品、飲食也被迫高度在地化,包括食用大量稻米。María 笑稱,與其說當時的臺灣人被殖民者西班牙化,這群殖民者被臺灣影響的程度,可能還要更高呢。
 

教堂與墓地意外重見天日

諸聖教堂的地基遺構,是考古團隊在 B 遺址最重要的發現。

María 說,這是第一次在亞太地區直接於考古現場中發掘出教堂遺構,但 2012 年教堂建築的出土,多少有些出乎考古團隊的意料。團隊原先推測的教堂所在地,其實在地圖上另一區域,這或許意味著,對於聖薩爾瓦多城的潛在位置,可能也要進一步修正。之所以能確定該遺構是歐洲教堂,也費了一番波折,經由幾項證據才能徹底確定。例如建築出土地層夾在史前與清代之間,以及存在使用鷹架工法的痕跡。

更為驚喜的發現,是教堂內外的墓葬遺骸。殖民地墓地的存在,不僅現存史料從未提及,在這樣的早期時間點上,更是亞太地區的首度發現。María說,同事們在開始發掘前曾經互相打趣,也許會在地底下找到某個西班牙人,雙手交疊埋葬於此,「沒想到夢想成真了!」

這些推測來自不同族群(DNA 分析研究工作仍在進行中)的遺骸分佈於教堂內外,多呈仰臥姿勢,雙手交疊於胸前,這是典型的基督教葬式。墓葬的方向有所不同,可能與天主教與新教等不同宗教實踐有關。
 
María介紹墓葬出土的遺骸(Source:吾然文化)
 

一個小小的全球化世界

講座尾聲,主持人暨與談人、西班牙商務辦事處的處長 Eduardo 率先提出疑問,從 2011 年的考古工作到現在,和平島遺址已經出土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未來是否還能期待會發現什麼?
 
Eduardo 提出疑問(Source:吾然文化)
María 回應,其實和平島遺址仍然有著大量可以分析、發掘的資訊,而她也透露,研究團隊目前正打造一套新的系統,包含對每一件出土物件的分析資料,未來也會開放給大眾進行使用。

對於演講提到的諸多內容,在場聽眾也熱烈提問與回饋。有和平島在地人談到,自己見證考古團隊從停車場開始挖掘的過程,很欣慰團隊能有如此豐碩的發現;也有聽眾補充,地方上的天主教社群對於諸聖教堂出土,同樣有著濃厚的興奮之情。
 

現場聽眾反響熱烈(Source:吾然文化)

有聽眾以近年荷蘭對過去殖民、奴隸制的歷史反思為例,詢問西班牙是否也有關於殖民時代的思辨?同時也詢問講者作為考古學家,對於殖民時代歷史的看法,尤其對於遺址未來將轉變為展覽中心,是否有什麼想法。

María 回應道,西班牙帝國在殖民時代的奴隸制活動,作為後輩的他們,當然有著正視並述說的責任。對於去殖民化的討論與思辨,西班牙國內的起步確實較晚,但她也相信未來幾年,會有越來越多反思性的著作出現。

至於第二個問題,María 坦言她並未參與展覽設計,因此無法回應這個部分。但她相信追索、還原這些沒有書面紀錄、沒能為自己發聲的族群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責任。這也正是她在講座中,特別強調和平島的史前人群、當地原住民文化的原因。

如果說和平島作為基隆歷史的起點,那絕不只因為西班牙的殖民。曾在這座海港生活的人群,漢人、西班牙人、菲律賓人、日本人、非洲黑奴、以及和平島原住民,因為各種原因在此交會,猶如一個小小的全球化世界,似乎也呼應著這座港口城市在之後的數百年間,所展露出的多元文化面貌。

他們隨著洋流的波動而往來,生活、定居、戰爭、出海尋找新的機會,所有在港灣生存的故事與聲音,都值得被我們聽見。
 
講座圓滿結束,聽眾與講者大合照(Source:吾然文化)
文章資訊
主辦單位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執行單位 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講者 María Cruz Berrocal 博士
主持人暨與談人 Eduardo Euba Aldape(西班牙商務辦事處 處長)
文字記錄 故事StoryStudio
動態記錄 定影有限公司
平面記錄 吳孟翰
刊登日期 2025-06-30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