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通常留給勝利者較為正面的描述,比如在戰國時代,最終勝利者的秦國似乎自商鞅變法後,就一直維持進攻的態勢,打得關東六國毫無喘息的機會。
但在先前濟西之戰中,老ㄕ有提過,身為東方霸主的齊國曾屢敗秦國,以至於秦國有段時間不敢出兵關東,齊國這段國力鼎盛時期,有賴於一位橫跨三朝的齊國名將。
匡章,《戰國策》中的齊之名將。他一生征戰,不僅樹立齊國的霸權,也將為後人詮釋戰國列強之間複雜的鬥爭。
初仕威王,桑丘之戰
匡章初次在史書中登場,是在齊威王末年,那時秦國向魏韓兩國借道進攻齊國,齊威王命匡章領軍迎戰。
兩國軍隊在桑丘相遇,相互搶占陣地時,雙方軍營犬牙交錯,換言之,彼此都有幾個據點特別突出,以至於特別靠近對方的陣勢,甚至陷入包夾之中。這時匡章進行了一波極為詭譎的操作,他趁開戰前雙方派出使者團進行交涉時,讓部分齊軍變更旗號,混雜到秦軍之間,目的就是在兩軍對戰時,讓潛伏的齊軍攪亂秦軍的佈陣。
於是,匡章麾下的齊軍日漸減少,這不只迷惑了秦軍,連來到前線視察的齊國官員都不明白匡章的調度,他們連忙向齊威王報告:「匡章放任士卒逃亡,他根本無心領軍,只怕要帶兵降秦呀!」
眼看每一位視察官員都告發匡章,收到報告的齊威王倒是蠻不在乎地已讀不回,這讓朝中大臣心急如焚地建議:「這麼多人都說匡章背叛,看來一定是真的,大王還不趕快發兵攻擊他?」
然而,威王老神在在回答:「安啦,匡章絕對沒有背叛,相信我吧。」
威王的回覆讓大臣們著急到抓狂:「我們大王是不是腦袋有問題呀?如此漫不在乎,只怕我齊國子弟要慘敗於秦人之手了。」
過一段時間,前線戰報傳到齊國王廷:「捷報!匡章將軍向秦軍發起進攻,日前相傳逃亡的士兵,其實是潛入秦軍之中,並在關鍵時刻發起襲擊,秦軍在內外夾攻下潰敗回國!」
這個消息對朝中大臣來說,簡直是雙重震撼!一是看起來怯懦的匡章用兵竟如此高超,二是看似狀況外的威王竟洞悉真相,大臣們彼此相賀的同時,也忍不住詢問威王:「大王何以認定匡將軍不會謀反?」
這時威王說:
你們不知道,匡章的父母曾因失和,結果他的父親把老婆殺了並埋於馬棧下。後來匡章父親死了,我曾告訴匡章:『若是打了勝仗,就為你母親改葬。』可匡章拒絕了,他告訴我:『父親生前並沒有吩咐我可以為母親改葬,所以即便有大王的好意,我也不能擅自做主。』匡章為人子,尚不欺死父;為人臣,又豈會欺生君哉?
就以後面結果論來解讀,或許可以說齊威王是一位能洞悉細節並正確解讀,知人善任的好領導人。
奉宣王令,伐燕破楚
桑丘之戰後數年,齊威王過世,其子接班,後世稱為齊宣王。在齊宣王六年,燕國爆發內亂,齊國乘機派匡章以救援的名義進軍燕國,由於燕國當時內耗嚴重,加上老百姓迫切希望有人可以穩定局勢,沒想到匡章只用 50 天就攻占燕國首都。
本來匡章已經立下不世之功,但被勝利沖昏頭的齊宣王竟下令齊軍開始在燕國大肆劫掠,這不旦激起燕國百姓反抗,其他國家也因畏懼齊國吞併燕國後,實力將會過於強大,而組成聯合軍隊對抗齊國。
為了確保戰果,匡章連忙聚集軍隊與聯軍對抗,沒想到當聯軍發動攻勢時,本來屬於齊軍盟友的宋國軍隊竟臨陣脫逃,導致齊軍陣型露出破綻,聯軍因此大敗齊軍,齊國副將戰死,身為主將的匡章落荒而逃,後來只能集結殘軍撤回國內。這場戰役被後世稱為「濮上之戰」,成為了匡章履歷上的污點,同時也讓列國爭霸的形勢變得更為複雜。
當時的一級強國有三,分別是:自商鞅變法後富國強兵的秦國、擁有漁鹽之利而經濟實力強大的齊國、土地最廣人多勢眾的楚國。
這三國之間,時而倆倆結盟,時而又背盟跳槽,齊宣王時期的齊國本來與楚懷王結盟,但後來在秦國相邦兼超級嘴砲的縱橫家──張儀的忽悠下,楚懷王決定背棄齊楚同盟,這讓齊宣王火冒三丈,於是命令匡章統御韓、魏、齊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
當時齊楚雙方隔著沘水(今河南唐河境)駐扎並僵持 6 個多月,因為雙方主將都很清楚,如果貿然主動進攻,防守方很容易就能採用「半渡而擊」戰術,也就是趁敵方一部分上岸,但其餘部隊還在渡河,首尾不接、陣型混亂之際,防守方突然搶攻,到時進攻方不僅會死傷慘重,甚至是徒勞無功。
雖然雙方無戰事,但作戰經驗豐富的匡章自然不會消極待機,而是一直尋找楚軍佈陣的破綻,準備往敵軍虛弱處搶攻。但在國內大後方的齊宣王卻非常不耐煩,他派遣使者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匡章卻直接向使者懟說:「大王你可以把我撤職、把我殺了,甚至滅我全家,但你不能要求我,在戰機不成熟時要求出戰、戰機成熟時要求不戰!」
對於專業人士來說,什麼事情最容易讓他們爆氣嗎?那就是「外行領導內行」。由此可見,宣王不及其父威王呀。
雖然匡章對齊宣王撂下狠話,不過他也清楚:「王上對我有懷疑了,若是再打不出戰果,對我乃至對全軍的情勢發展都堪憂呀。」
因此,匡章令人偵查找尋容易渡河之處,問題是沘水視野開闊,守備的楚軍也不是瞎子,當然想盡辦法阻攔。連負責偵查的士兵快到合適的觀察點時,就遭到楚軍放箭攻擊而慌亂撤退,使匡章完全蒐集不到有用的情報。
就在匡章一籌莫展之際,一位當地人這麼說:「你們這些士兵怎麼那麼死腦筋?想要知道哪邊容易渡河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一定是容易渡河的水淺之處;反之,楚軍兵少的地方,那就是水深難渡之地,就不明白你們幹嘛傻呼呼的渡河觀察被人射?」此話傳到匡章耳朵,他大喜過望地說:「有道理,還是鄉親們看得透徹,這下敵可破矣!」
在此之後,當夜幕降臨,楚軍主將唐眜準備和衣而眠,大部分將士也仗著沘水的天然防禦而放鬆戒備之時,殺!!!!!!
伴隨殺聲,齊軍從水淺之處趁夜渡河突襲,並瞬間攻破楚軍大營。楚軍被打得大敗而逃。這場敗仗對楚國影響極深,因為除了主將以及 2 萬多士卒戰死,甚至還有楚軍將領直接領導敗軍掀起叛亂,一度攻下楚國首都,楚國因此陷入一段分崩離析的亂局,此後國力大衰。
揚威於湣王,函谷關之戰
雖然史書並未記錄匡章的年齡,但要嘛他長壽、要嘛他出生時間點非常巧妙,使他在齊宣王過世後,依舊能為繼任的齊湣王效力,還活躍於一線戰場。也正是在湣王時期,匡章將迎來他的生命中最大意義的戰役。
話說湣王時期,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回到母國擔任齊相。在孟嘗君的主導下,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而聯軍的統帥正是匡章。此戰的過程雖不詳,但聯軍最終攻破秦國的函谷關,秦國只能求和並歸還魏、韓兩國一些土地。
為何會說此戰是匡章一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戰役?這裡就要先提一下函谷關。函谷關是秦國最重要的門戶,一但攻破此處,接下來就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秦軍將再無任何險要地勢可做防守。
不過作為最後門戶,函谷關超級難打,甚至曾經五國聯軍強攻,最後還是慘敗收場,導致後世不少人認為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與函谷關的強悍防禦有極大關連。而匡章正是整個戰國時代唯一攻破函谷關的將領,換言之,他是最有可能 KO 秦國的人。
但匡章的歷史意義,也僅止於此了。
老ㄕ一己之見
函谷關戰役後,史書再無匡章的紀錄,所以匡章應該在濟西之戰樂毅伐齊之前就過世了。
從匡章輝煌的戰績來看,他是位強將,但不像其他戰國名將有留下決定性影響的代表作(比如:商鞅變法、吳起著兵書、孫臏圍魏救趙);另外他的職場生涯幾乎處於順遂狀態,所以也沒有曲折離奇的經歷或人格魅力可做文章。
除了透過匡章的戰歷突顯齊國曾稱霸一時及戰國時代的歷史之外,到底寫匡章還有什麼意義呢?想來想去,我認為匡章是個幸運的人。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不得其時或不得其主?在重重限制下,最終無法展現自己。匡章的幸運在於人生中遇到知人善任的齊威王,或是廣納人才的孟嘗君,並且身處大國崛起的齊國,使他能運用雄厚的資源去支持自身不俗的實力,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當然,幸運是難以複製的,可自身若無真本事,那麼即使良機來臨也難以掌握。不只是匡章,戰國時代有太多人都在等候崛起的契機,正如下一章的主角,他將在生涯發展中主動改變環境為自己創造機會,最終成為一舉翻轉齊燕強弱之勢的全能型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