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向高雄人提起愛河,相信很多人腦中會立刻浮現一幅畫面:晴朗炎熱的藍天下,愛河靜靜徜流穿過高雄市區,映照著寬闊海景、壯麗港灣、繁華市街,來到出海口,港邊有大船滿載貨物出港、輕軌圍繞灣區──而這也是 2018 年美濃畫家曾文忠創作畫作〈愛河灣〉所描繪的景象。
Love River 流去叨 Let Me Know/我為何心彼呢糟/Love River 流去叨 Take Me Home/夢回我思念的河
愛河的熱鬧街景,伴隨著輕快的音樂,在金曲歌王陳建瑋的筆下溫柔流淌進每個人的耳畔。出生於嘉義的陳建瑋,小學五年級之後定居於高雄,到臺北工作後,現實的壓力經常讓他喘不過氣,這時的他想起的故鄉包容一切的愛河,他以民謠曲風譜出對成長故鄉高雄的思慕,低低訴說對戀人的愛。
愛河,不僅代表我們所熟悉的今日高雄城市意象,她包容著不同時空的高雄,見證著打狗開港以降的 150 多年,這座城市從小漁港躍升為停泊萬噸巨輪的繁華港都。
愛河的前世今生:一條串接市區的縫線
愛河全長約 12 公里,400 年前因沖積作用擴大陸地面積而逐漸成形時,只是一條連接許多埤塘的小河,沿岸形成許多聚落以及多個停船的「港」,並無統一名稱。
高雄最早因馬卡道族打狗社(Tankoya)在此活動而得名,漢人也將此發音寫做「打狗」或「打鼓」,清帝國時期還有西港、鹽水港等稱呼。日本統治時代正式寫成打狗,愛河也隨之得名「打狗川」。1920 年地方行政制度改正後,原來的打狗改稱「高雄」,打狗川再更名「高雄川」。
愛河在日本時代定名、改名的過程,和高雄城市、港區開發緊密相關。1908 年總督府開始修築打狗港、整建港口地區,以出口糖、米等重要物產,帶動打狗市街快速發展。
當時的打狗紳商陳中和也以民間身分參與港口與市街建設所需的整理土地,以及新式製糖、造船等新興產業,並投資打狗整地株式會社,疏浚港口泥沙填海造陸,帶動今日哈瑪星、鹽埕一帶的市街發展;出租打狗川旁萬坪土地予日本鈴木商店興建「神戶製鋼所打狗分工場」,製造船隻和製糖機械等。
1912 年第 2 期築港工程納入打狗川的分段整建計畫,將其下游整建成人工渠道。原來位於打狗川口的三角洲地帶,在日本官商、陳中和等在地臺籍資本家合作下,從一大片鹽田、沙洲逐漸轉變成今日我們所熟悉的寬廣河面。
經過更名、整建的高雄川,成為 20 年代新興高雄都市生活的一部分。在今日建國橋至高雄港一帶的下游,陸續裝設路燈,整建堤岸、沿河道路、公園,打造出「摩登」都市景觀。
其中,連接鹽埕、鼓山地區的川田橋,原為木造橋墩,時常被大水沖毀,1921 年經鋼筋水泥改造後,便能長期使用。由於陳中和開設的南興公司[1]即位於川田橋畔,時人又稱之為「南興橋」,原址現在已出租予量販業者,即是今天的家樂福愛河店,繼續成為愛河畔繁華景觀一部分。
從划船散步,到軍事基地:苦樂交織的河畔風光
高雄川畔的高雄港口地區,不僅是民眾日常租船遊憩、散步的去處,也有零售市場、倉儲公司等生活機能。1931 年,新的高雄州廳建築落成於河畔,與前一年完工的青年會館比鄰,鬧區中的高雄川畔越來越有公共場域特質,再也不只是以往淺灘氾濫的農漁曬鹽場所。
高雄州政府於同年 5 月 1 日至 5 日舉行「高雄港勢展覽會」,展現日本統治下高雄在產業經濟、交通建設、社會文教等的進步。同時,亦舉辦棒球、划船等比賽活動,划船比賽即在州廳前的高雄川上舉行。
30 年代後半,由於日本帝國對中國、東南亞作戰的需求,高雄港成為「南進政策」輸出入戰略物資、輸送軍隊等的軍港。此時的殖民政府開始在高雄發展軍需工業,1937 年高雄港第 3 期築港工程要項之一,即是在高雄川西側戲獅甲地區(今前鎮區獅甲一帶),引入日本財閥資金建造工廠,如日本鋁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南日本化學工場,令港區成為工業地帶。
1939 年,總督府在港區北側的左營設置軍港、楠梓後勁地方設立海軍第六燃料廠,使高雄躍升日本南進作戰的重要基地。高雄港在二戰後期的軍事化,不僅令高雄川下游滿布工廠、軍營,亦因軍事價值高,導致戰時美軍多次轟炸高雄市區,直到戰後初期仍可見市容殘破景象。
愛河之名,源於一篇陰錯陽差的新聞報導
二戰結束後,高雄逐漸重建戰火中受損的市容,高雄川畔也重新聚集參與日常活動的市民。就在這段時期,我們熟知的「愛河」之名,陰錯陽差地出現了──1948 年陳江潘在今天的高雄中正橋畔設立一所「划船所」,請詩人呂筆命名為「愛河遊船所」,年輕人時常在此划船、談情。
然而,某次「愛河遊船所」招牌經颱風摧殘,只剩「愛河」二字,便遭報導投水事件的記者誤認為這是河名招牌。在新聞報導曝光下,原來的高雄河逐漸被愛河一名取代。
隨著工商業繁榮、人口增加,加上缺乏污水下水道建設,工業、家庭廢水紛紛排入愛河,造成嚴重的污染。1950、60 年代,愛河還常有市民划船戲水、捕撈魚蝦,其後污染日益嚴重,到了 1971 年甚至發生端午活動龍舟拒絕下河的事件,行人路過河邊時也不再悠然漫步,而是掩鼻快速通過。
對此,陳啟川於 1960 年代擔任市長時,採取嚴禁堆積浮木、傾倒垃圾的措施,並向中央爭取美援經費以進行疏濬工程,解決了一部分環境問題。
接下來,歷經王玉雲、楊金欉、許水德至蘇南成等數位市長的污水下水道工程,再到 2000 年後謝長廷市長任內,為了將愛河打造成親水環境,加速整治愛河中下游,改造河畔的景觀、提供河岸夜間照明等,愛河污染問題獲得更為顯著的改善,使愛河成為我們如今所熟悉的一道高雄水藍風景。
將對高雄的愛戀,化作一條悠然流淌的河
對高雄人而言,愛河不僅是見證高雄從荒蕪到繁榮的有形象徵,亦是藝術作品靈感的無形謬思。繪畫部分,開頭所引的〈愛河灣〉,是一幅長 7.2 公尺、寬 1.64 公尺的巨型畫作,由生長於美濃的油畫與水彩畫家曾文忠創作。畫中完整呈現出高雄港灣與愛河出海口的亞洲新灣區一帶,既繁華又悠然的城市風景。
同樣描繪愛河風光的,還有出身臺中豐原、1928 年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臺灣名畫家廖繼春。他在 1960 年代遊歷歐洲期間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盛行的影響,表現在 1967 年到愛河畔寫生所創作〈愛河〉畫作上,即是以活潑色彩描繪河畔西式建築、路燈的浪漫河景,為愛河增添一絲歐洲異國風情。
我回到了童年的愛河,
燈影放牧著遊艇,布拉姆斯
第一號 G 小調匈牙利舞曲
清脆的音群快速
翻閱著河邊春夢:
『從今開始我將環繞著你』
多情的浪頭湧向
激動的泡沫……
出身高雄的作家焦桐曾刊載散文〈我的愛河〉[2]、詩作〈愛河〉[3],書寫在愛河邊遊戲、戀愛的青春成長經歷,用自己的雙眼見證愛河從污染到清澈的面貌變化,詩中出現的異國情調與廖繼春的畫作不謀而合,展現愛河風情萬種的迷人姿態。
此外,愛河也激發出不同類型的音樂靈感,來自臺北的宇宙人樂團,以放克曲風寫下《要去高雄》,敘述對高雄豔陽高照、愛河流入寬廣大海的印象,歌曲整體風格輕鬆快樂而隨性。同樣出身臺北的黃玠,在《海邊情歌》中更凸顯高雄不同於「擁擠盆地」的晴朗天氣、海風吹拂,還有鴨肉飯、青草茶的傳統美食印象,唱出外地人眼中高雄悠閒、慢活的城市風光。
流轉百年,永不止歇
綜觀愛河百年,因應高雄港都興起,在地貌上經過疏浚、都市開發等改造,也曾有民眾戲水休閒、遭受污染的起起落落。
愛河為畫家、詩人、歌手、攝影師帶來創作靈感,創作出的多元作品讓人見識到愛河的百變面貌,與高雄城市裡無處安放的青春歲月。
無論面貌如何改變,愛河在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一如往常地靜靜流過高雄市街,連接起高雄人和故鄉的牽掛。
(本文作者為臺大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1] 1922 年更名陳中和物產株式會社,1943 年改稱南和興產株式會社。
[2]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2.3
[3] 《聯合報》聯副創作,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