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目前能看到「植甄戀」最早的紀錄是唐朝《文選》的李善注,以及李商隱的詩歌典故。然而由於《三國志》看不到這類的八卦新聞,再加上曹丕納甄妃時,曹植只不過是個十三歲的「國一小屁孩」,所以不少學者從年齡的角度來質疑「植甄戀」的存在。
事實上,漢魏時期十幾歲就婚配的現象並不少見:如東漢末年大破黃巾賊的陶謙,十四歲即娶甘氏;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在十三歲時即娶甄氏(此另一「甄氏」);蜀漢後主劉禪十五歲娶張飛之女張氏等等。
何況曹氏兄弟自幼跟著父親曹操南征北討,弓馬嫺熟,武藝精湛,再加上爸爸曹操蒐集人妻的身教示範,無論是感情上,還是生理上,絕對都比一般人更早熟。十三歲的小屁孩曹植,愛上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小甄甄,一點都不奇怪。不過筆者認為在攻打鄴城的緊張情勢中,十三歲的曹植是沒有能力與能夠帶兵打仗的哥哥曹丕競爭,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隨著年齡增長,曹植才開始戀上這位美麗的嫂子。然而這樣的推論是否有史料的根據呢?
關鍵時刻曹植人呢?
裴松之在《三國志‧文昭甄皇后》(甄妃皇后本傳)《注》留下一則記載頗有意味:
二十一年,太祖東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東鄉公主皆從,時后以病留鄴。
這邊有幾個重要的人名稍做介紹:「太祖」是曹操、「武宣皇后」是曹丕、曹植的媽媽卞夫人、「文帝」是曹丕、「明帝」是曹叡(甄妃的兒子)、「東鄉公主」是甄妃的女兒,「后」即甄妃。
這句話說:曹操東征孫權,把卞夫人、曹丕及甄氏所生的兩個孩子都帶上了,但甄妃臨時突然生病,沒有隨行,留在鄴城。細心的讀者會問,曹操家族所有人馬都出現了,但是還少一人。是誰?沒錯,就是曹植。曹植怎麼不見了!
熟讀三國史的人知道,曹操攻下鄴城後,就把鄴城當作大本營。曹操有意識地輪流帶曹丕和曹植出征。比如建安十六年(211 年)曹操西征馬超,帶曹植隨行,留曹丕駐守。又如建安十九年(214 年),曹操征東吳,帶曹丕隨行,留曹植駐守。為什麼不把兩個兒子同時帶上呢?因為此時的太子繼位人選確定只剩下曹丕和曹植兩人。為了分散風險,打戰的時候必須留一人看守大後方,萬一有什麼意外,至少大後方還有繼位人選可以主持大局。
就像美國九一一攻擊事件後,小布希總統忙著在鏡頭上露臉,安撫民心,這時副總統的行蹤就成了最高機密。因為小布希總統若是不幸身亡,副總統可以馬上繼任總統,行使職權,國家才不會亂。曹操是總統,曹植和曹丕都是備位副總統,這兩位副總統誰都希望對方可以死在戰場上,那麼留守的人就可以繼位,為了公平起見,只好用輪流的方式,大家輪流抽鬼牌,最後看誰先死。
曹丕與曹植輪流留守大後方,這是國家繼位元首的維安慣例,史書都會詳載,但是詭異的事發生了。曹植沒有在東征的名單中,但也未見留守名單上,換言之,曹植人間蒸發了!曹植去哪裡呢?
有趣的是,《三國志・陳思王植傳》(曹植本傳)中亦有類似的紀錄。弔詭的是,出征鏡頭只剩下曹操老爸與曹植的對話,其他人一律消失:
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曹操這番話就是勉勵曹植要效法他當年的行事作為。二十三歲的曹操做了什麼事情呢?史無明載,不過他在當頓丘令之前是洛陽北部尉,雖然只是一名門禁管理員,但卻是嚴格執法,只要有任何人違反門禁,一律用亂棒杖殺。當時抓到一名當朝大太監蹇碩的叔父違反門禁,曹操二話不說,當場就下令把叔父亂棒杖殺。
當年曹操如此帥氣的舉動,震驚朝野,讓朝廷注意到有這號人物,不久後即遷曹操為頓丘令。因此曹操勉勵曹植的事,想必也是與杖殺權臣的帥氣作為差不多。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種父子相勉的話,曹操從來沒有對曹丕說過,而曹操本人確實與曹植在情感上特別契合,《三國志》用了很多語句形容:「太祖甚異之」、「特見寵愛」等句子說明曹操對於曹植的寵愛,再加上此番相勉之語是在出征之前,頗有交代接班人的意味。
雖然史書並無記載此次出征的年份,不過按照曹植時年二十三歲推算,此年當為前文所提,建安十九年七月曹操征孫權,帶曹丕隨行、曹植留守的時刻。
儘管此次東征孫權乃以失敗告終,後續又是一連串的征伐戰鬥,但到了建安二十一年三月,有件重要的大事發生了,即漢獻帝晉封曹操為魏王。此番晉封對曹操而言格外重要,因為曹操終於可以擺脫漢朝丞相的名號框架,真正變成名符其實的一方之霸。而成為魏王的曹操已是六十二歲了,立儲接班更顯迫在眉梢,曹丕與曹植兩位皇子的太子爭鬥,也從暗潮洶湧進入了白熱化的最後階段。
同年十月,曹操發動第二次東征孫權,注意喔!這一次出征是曹操成為六十二歲魏王後第一次出征,留守人選的決定就顯得意義重大,因為年逾耳順的曹操必須小心保護接班人選。從曹植被父親的看重,以及上次東征時的勸勉之言,這次的留守當為曹操心愛的曹植,但要命的是,這樣關鍵的留職人選,史書上竟然一片空白。
曹操在晉冕魏王之後,立儲之事,迫在眉睫,而第二次東征孫權,曹丕依舊冒著生命危險隨著父王出征,按照維安慣例,當為曹植留守。如果沒有意外,班師回朝之後,留守的曹植將正式被冊封為太子,事態緊急,曹丕必須有所動作,這是他最後的機會。於是我們看到本應隨著大軍出征的甄妃,突然因為生病留了下來;而本應留守的曹植卻被史官消失不見。
疑點重重的甄妃
中國的史官很有趣,一方面要迎合帝王利益,為帝王粉飾;一方面還是恪守史官職責,留下蛛絲馬跡讓後人解謎。儘管曹植憑空消失,但依維安慣例,當為曹植留守無誤,如此一來,原本毫無交集的叔嫂二人,也就有了近半年的神秘獨處機會。
裴松之《注》記載建安二十二年九月,曹操大軍還回鄴城(依《三國志》記載,曹操引軍還當為三月),此時生病留守的甄妃光彩亮麗、面容豐盈,站在迎接曹操大軍歸來的隊伍當中。婆婆卞夫人很疑惑地問她:
「你跟你兒女離別這麼久,應該很掛念才對啊,怎麼反而容光煥發更勝從前呢?」
甄妃回答說:
「有婆婆您照顧他們,我還擔憂什麼呢?」
甄妃的馬屁雖然拍得漂亮,但是總覺得哪裡怪怪的!自己的一對兒女隨著公公出征,戰事難料,搞不好回來就是一具具冰冷的屍體。即使有可靠的婆婆照顧,但是當母親的說不擔心總是不太合情。
史書上描述此時甄妃是「顏色更盛」。「更」這個字,說明甄妃的面容,比半年前離別時更加光彩亮麗。常言道:「思君令人老」,但是甄妃這半年來非但沒有因為思念丈夫兒女而變得憔悴,反而更加美麗動人,不禁令人好奇,這過程中,甄妃遇到了什麼狀況可以讓她容光煥發?
還有一件故事可以參考對照:
曾經有一次婆婆卞夫人也是隨軍出征生了個小病,甄妃聽說後徹夜哭泣,別人告訴她婆婆只是小病已經痊癒了,甄妃不相信繼續哭,等到卞夫人返回鄴城,甄妃望著婆婆的騎座繼續嚎啕大哭,最後才說道我終於可放心了。
甄妃的眼淚是不是高明的演技?其實見仁見智。甄妃已經為曹丕生了個兒子,母以子為貴,婆婆自然不會挑剔她,再加上婆媳倆的感情似乎還不錯,做媳婦的為婆婆擔心,流點眼淚自然也是孝心的表現。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甄妃哭得淚眼花花的時間點,乃是建安十六年曹操征關中,與曹丕共同留守時。
裴松之對於甄妃之死疑義甚多,他選擇了兩則甄妃留守時不同情緒表現的紀錄:一是建安十六年與曹丕留守,哭得淚眼嘩啦;一是建安二十一年與曹植,笑得容光煥發。這一哭一笑,究竟想要透露什麼訊息?
當紅太子人選竟擅闖司馬門
建安二十二年三月曹操大軍返回鄴城,二次東征孫權戰事算是成功,曹操僭越之心亦趨顯露,漢獻帝允許其使用天子旌旗,出入皆以天子的規格進行維安管制,此時曹操的政治事業來到他人生的最高峰。同年十月,躊躇滿志的曹操頒布一項重大命令,宣布立曹丕為太子!
這是三國史上最大的謎團,原本被外界看好的曹植,不知什麼緣故,從雲端摔落谷底,而曹魏歷史也徹底改寫。學者普遍認為曹植擅闖「司馬門事件」是其失寵的關鍵,因為司馬門是皇帝才可以使用的專屬出入口,曹操已經晉封為魏王,具備天子規格,於是在大後方鄴城裡,亦有專屬曹操魏王專用的司馬門,曹植擅自開司馬門,惹得曹操大怒,於是植寵日衰。
裴松之對司馬門事件著墨甚多,可見這確實是件大事,我們來看一段曹操的記錄:
從子建(曹植)私開司馬門來,吾都不復信諸侯也,恐吾適出,便復私出,故攝將行,不可恆使吾以誰為心腹也。
大意是說:自從曹植私闖司馬門後,我再也不相信手下諸侯了,我擔心萬一我一離開,就會有人再度私闖,所以我現在都要約束手下的行為,不可以再寵信誰作為我心腹了。
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司馬門事件對曹操的打擊有多大。不過令我們疑惑的是,曹植是曹操寵愛的備位人選,只因一次的酒駕擅闖,竟然就會惹得曹操恐懼、擔心、不信任手下,這樣的情緒反應未免太大,不禁讓人納悶:「有這麼嚴重嗎?」
漢文帝時期,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同樣擅闖司馬門,擔任公車令的張釋之,沒錯就是國中課本裡「張釋之執法」的那位廷尉,當場攔下並扣押太子,同時要求文帝治罪。文帝愛子心切,請求張釋之放了太子,張釋之不同意,最後逼得皇帝沒辦法,只好摘下自己的帽子向張釋之陪罪,說「自己教子無方」。薄太后也知道了這件事,親自下達特赦令,太子才被釋放。
曹操熟讀歷史,沒有理由不知道這段故事,擅闖司馬門根本不是什麼天大的事,劉啟最後也是順利成為漢景帝,那麼為何曹植卻因此丟掉大統寶位呢?
曹丕的參謀智囊團出動
根據《三國志陳思王傳》記載:
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文帝(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大意是說「曹植性格直率,好飲酒,不喜矯情造作;而曹丕則是以謀略操控(立儲之事),力求表面工夫,再加上宮人都為曹丕美言,最後終於讓曹操改變心意,成為太子人選」。另外在《三國志文德郭皇后》本傳中亦有類似的記載:
后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后有謀焉。
郭王后就是甄妃死後曹丕另立的皇后,原來她也是曹丕搶奪皇儲大位的重要智囊團。從陳壽到裴松之皆不斷地暗示,曹丕乃是運用參謀智囊團的「謀」、「術」,方能擊敗曹植,取得太子大位。
從原本「太祖甚異之」、「特見寵愛」的備位人選,突然變成「任性而行」、「飲酒不節」大酒鬼,最後再上演一場「酒駕司馬門」的懸疑鬧劇,曹植的性格「大暴走」充滿了懸疑戲劇性。
然而儘管曹植在太子爭奪賽中「人間失格」,被判定出局,但是父親曹操是念舊的性情中人,曹植過去的好,曹操依舊惦記心底,只要好好表現,無數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太子寶座隨時有異動的可能。
果然機會來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麾下大將曹仁,在樊城為關羽所圍,情況危急,曹操特別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率領大軍前往遣救曹仁。由於曹仁是曹操所疼愛的親堂弟,曹操派遣曹植前往營救,表示在司馬門事件後,曹操依舊信任這位「曾經的模範生」,還是對他有所期待。但在這要命的關鍵時刻,曹植居然莫名其妙地喝得酩酊大醉,癱軟在床上無法出征。
曹操對這位「崩壞的模範生」徹底絕望,而曹植也失去了敗部復活的最後機會。從酒駕司馬門到大醉無法受命,曹植有如電影「絕命終極站」中被詛咒的魯蛇衰角,不管如何掙扎,完全無法逃脫死神的追殺,只有靜靜等待被終結的命運。
太多神秘的巧合發生在這場詭異的儲君爭奪秀中,也不難看出曹丕的「謀」、「術」確實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那麼究竟是什麼惡毒的「謀」、「術」,徹底摧毀曹植完美的形象呢?
承襲父親浪漫性格卻成最致命缺點
就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莫過於容光煥發的甄妃,與曹植共同留守鄴城的這場「神祕交集」最啟人疑竇。
甄妃突然生病的神秘留守,再加上本是留守名單的曹植卻被史官們聯合消失,似乎透露著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然而所有的可疑線索也就此打住,我們看到曹植崩壞的結果,卻無法探悉崩壞的原因,唯一能做的,只能依照現有的史料,大膽地推論還原可能發生的曾經。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這是鍾嶸《詩品》對曹植的最高評價;而山水大詩人謝靈運對曹植更是有「才高八斗」的崇拜讚賞。這位八斗之才到底有多優秀,我們看幾段 VCR: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是曹植《白馬篇》的名句,原來曹植不僅是情感纖細的才氣詩人,更具備俠客、英雄般的壯懷激烈:論武功、論才氣、論懷抱、論顏值,比起曹丕的彆扭拘謹,才華洋溢、瀟灑卓犖帥氣的曹植,才是曹操真正的接班人。
不難想像,同樣橫槊賦詩、豪氣干雲的曹操,是如何鍾愛這位有乃父之風的卓越才子。然而不同於亂世中的變態渣男,曹操霸主般的英雄才氣,使他對女性有著一份多情與憐惜。曹操在戰亂中收留了許多寡婦遺孀,不僅細心呵護與厚待,甚至照顧無血緣關係的子嗣孩童。此外,當曹操聽聞漢朝大文學家蔡邕愛女亦是才女的蔡文姬,被匈奴擄至北方,曹操憐香惜玉,還特別遣人用重金將蔡文姬贖回,並用心慎重安排其改嫁⋯⋯如此種種,看得出曹操多情溫柔的一面,而曹植正是徹底傳承父親的浪漫性格。
只可惜曹植出生較晚,趕不上父親蒐集人妻的黃金時期,不過詞采華茂、才高八斗的卓犖詩人,早將多愁善感的情緒一一宣洩在辭賦文字中:例如《金瓠哀辭》是曹植為他出生六個月即夭折的女兒所寫的悼文,而《行女哀辭》是曹植為哀悼三歲小女兒之死而作。
中國古代男尊女卑,女兒被視為是賠錢貨,許多地方甚至有殺女嬰的惡習,但是作為純粹情感的詩人,怎麼能因為「性別」而無視生命殞落的傷痛?更何況身為女兒的父親,那襁褓中的一顰一笑,正是魂牽夢縈的點點滴滴,又如何能夠忘懷呢?
天長地久,人生幾時?先後無覺,從爾有期
「死亡的先後我無從知曉,但痛徹心扉的我也快要隨妳而去。」這是曹植對於稚女殞命最撕新裂肺的呼喊,這是三國時期最深情的詩人──曹植。然而在殘酷的太子爭奪戰中,對比於曹丕城府拘謹,這樣的深情,反而是重大的致命缺點。
另外一方面,甄妃出身於漢朝世宦之家,家中世襲二千石俸祿的官職,自幼酷愛讀書,精通經史,長大後以「才情」和「美貌」聞名,後來袁紹為他的次子袁熙聘娶了甄氏為妻,之後的故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曹操攻打鄴城,甄妃被曹丕納為妾室。
然而曹丕沒有父親曹操對女人的寬容呵護,甄妃並沒有受到曹丕的寵幸,再加上兒子曹叡可能不是曹丕的親骨肉,甄妃母子在宮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從一位嫁入袁紹豪門的大家閨秀,輾轉被曹丕掠奪,原本以為這是幸福的開始,沒想到卻還是延續悲慘的命運。以甄妃的文學才情,將個人的憤懣宣洩於文字,應該不會是太難的行為,三國時期著名的閨怨詩《塘上行》,相傳就是甄妃所創作的。
史書沒說的地方,真相到底是……?
一個是多愁善感深情的八斗詩人,一位才華洋溢的閨怨少婦,這一對叔嫂共同留守鄴城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更何況這位閨怨少婦可是讓讓父兄都著迷神魂的佳人甄妃,正值青壯、風度翩翩的曹植,又不是老人家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怎麼可能沒感覺」?
注意喔!曹丕智囊團裏頭有一位頗有「智數」的郭皇后,陳壽稱讚她「文帝定為嗣,后有謀焉」,換言之,曹丕能當上太子,她所貢獻的計謀是最大的關鍵,那麼這樣關鍵的計謀是什麼?
以曹植的性格缺陷,最狠毒又美麗的陰謀莫過於:「讓原本應隨大軍出征的甄妃裝病,與曹植共同留守,引誘曹植做出違反理智之事。」而甄妃為什麼要配合呢?條件很簡單,只要曹丕順利當上太子,將來登基之後,即可立甄妃為后、曹叡為太子。
這樣少俠所能想像到的最美麗卻又惡毒陰謀,頗有「智數」的郭皇后,以她細膩的女人心思絕對也能想到:
「叔嫂兩人共同留守鄴城,甄妃向曹植訴苦其悲慘的命運,以甄妃的才華、高雅出眾的外貌,搭配八斗詩人的翩翩風采,以及憐香惜玉的纖細情感,兩人簡直是徐志摩與林徽音的天作之合,沒有人可以抗拒這樣美麗的誘惑,於是曹植和徐志摩一樣,一起出軌了。」
如同徐志摩品嘗生命喜悅後的瘋狂舉動,曹植在父親曹操晉封魏王後,馬上挑戰司馬門的極速穿越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至於曹操異常、不符比例的情緒反應雖然令人狐疑,不過卻也不是沒有跡象可循──曹丕偕甄妃一同款待賓客,眾人眼睛壓得低低,只有劉楨一人盯著甄妃狂看,氣得曹操要殺劉楨,看得出曹操對甄妃的特殊情感關係。換言之,只要司馬門事件加上「甄妃的概念」,那麼所有的謎團就可迎刃而解。
甄妃只要向曹操告狀小叔曹植,然後又遭挾持同闖司馬門,兩種罪名的加乘效果,絕對可以讓曹植丟掉太子大位,也完全符合曹操的情緒邏輯。當然這是皇室家醜,史官必須封口、模糊處理,因此司馬門事件在歷史上也就特別的隱諱,不僅時間不明,《後漢書》甚至記載是楊修與曹植二人酒後共闖司馬門──但楊修為曹植第一謀士,在太子爭奪最白熱化的倒數階段,第一謀士竟會與自家「當紅儲君繼位人選」酒後共闖司馬門,這無疑是自殺的行為,荒唐、低能的程度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然而,「父子沒有隔夜仇」,曹植固然可惡,或許就是遺傳到自己的多情基因,面對甄妃這樣的美女,如果沒有心動加行動,那就不是我曹操的種。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關羽所圍,念舊情的曹操打算再度起用被打入冷宮的曹植。曹丕的諜報系統第一時間接到消息,驚恐萬分、不知所措,不過以郭皇后為首的智囊團很快就冷靜下來,為了永絕後患,必須徹底摧毀曹植在父親心中的殘存價值。曹丕們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裴松之注引《魏略》云:
彰至,謂臨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事實上陳壽《三國志》亦曾交代曹操臨終前曾經驛召曹彰,但沒有說明特別召見的動機;《魏略》則是清楚地講明該舉真正的意圖是要改立曹植為接班人,只是曹植擔心兄弟相殘予以婉拒。《魏略》記載的真實性我們無從考證,但是卻透露出一個重要的訊息:曹操是個念舊情之人,儘管曹丕貴為太子,但是曹植隨時有敗部復活的可能。斬草必須除根,於是智囊團構思了新的行動。
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
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曹植將出征,身為兄長的太子曹丕禮貌性為其餞行,這是再尋常不過的畫面,但是「逼」這個字下得太詭異了,畢竟父王曹操還在,太子曹丕憑什麼逼迫曹植飲酒呢?
但是如果曹丕帶著甄妃一同偕往呢??
或許,在酒席之上,曹丕不經意透露「你以為我的甄妃喜歡你啊?別做夢了,那是我用來摧毀你的工具!」或者是曹丕假裝醉倒,讓甄妃與曹植同飲,甄妃聲淚俱下悔恨當初不該陷害小叔、自我罰酒,一飲再飲,多情又深情的曹植心疼甄妃的遭遇,搶下甄妃手中的酒杯,怎知酒裡有蒙汗藥,一醉不醒……不管是什麼橋段,總之曹植既然答應與曹丕共飲,這已經是羊入虎口了,全局已輸,要讓曹植醉倒不能赴命,簡直易如反掌,少俠只是想像那最美麗虐心的殘酷畫面。
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的性格,確實反映在其不擅謀略的致命缺陷上,而曹丕則是對此缺陷完全掌握,曹植有如俎上魚肉,只能任由曹丕恣意宰割。無論如何,警覺性太低的曹植,這一醉,失去了最後翻盤的機會,一年後曹操死去,曹丕順利登基。
甄妃的死因與曹叡的復仇
最後要釐清的是甄妃的死因。我們在第二曲中有提及,曹丕開始有了小三、小四,甄妃有怨言,曹丕皇帝大怒,就將其處死。詭異的是,這與裴松之所引《魏略》中的甄妃形象大異其趣:
(甄妃)常勸帝,言「昔黃帝子孫蕃育,蓋由妾媵衆多,乃獲斯祚耳。所願廣求淑媛,以豐繼嗣。」
大意就是「甄妃要曹丕多納一點小三、小四,才能子孫蕃育、繼嗣豐沛」。裴松之的引文剛好打臉陳壽的紀錄,「好色」是帝王天經地義的權力,冰雪聰明的甄妃怎麼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更何況甄夫人被殺時已養育了一雙兒女,即魏明帝及東鄉公主,而且魏明帝曹叡不僅是長子,也已滿十五歲,在古代算是成年了。就因為兩句閒言碎語的罪過,就殺了孩子他媽,並不符合情理。
事實上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已經暗示甄妃是冤死的:
無幾,帝復問曰:「我昨夜夢青氣自地屬天」宣對曰:「天下當有貴女子冤死」是時,帝已遣使賜甄后璽書,聞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
大意是說「曹丕夢見有青色之氣從地面竄起連綿至天,大臣回答這必定是有尊貴女子冤死,曹丕一聽趕緊遣人追回處死甄妃的命令,可惜已經來不及」。此則記載不在后妃本傳,而是置於神怪色彩濃厚的〈方技傳〉,在在說明甄妃之死的隱諱神秘。
如果說甄妃是曹丕的原配,曹丕登基後,甄妃應當為皇后,而嫡長子曹叡理當為太子,但是曹丕遲遲沒有動作,甄妃有怨言這是在所難免的。然而這尚不足構成甄妃之死,但是如果前文所提「爭儲陰謀論」可以成立的話,那麼甄妃就必死無疑了。
因為甄妃乃是陰謀論中的第一人證,而曹叡也不是自己的骨肉,若再加上郭皇后的聲聲慫恿(與其流言蜚語,不如讓她永遠閉嘴…),少了公公曹操的保護,毫無利用價值的甄妃只有剩下死亡的最後倒數。
曹丕與首席智囊郭皇后,費盡心機、機關算盡,在奪取太子大位後,又殘酷地處死甄妃。然而曹丕們千算萬算,卻算不到郭皇后遲遲無法生下皇子,而曹丕也在即位六年後即將歸西,曹丕沒有選擇,只能在病榻之際立了曹叡為太子。
曹叡登基後為魏明帝,開始了復仇的行動。不僅殺了郭皇后,還令人把郭太后的頭髮解開,蓋住臉上,再用米糠塞住嘴巴,就像當年媽媽被羞辱的死狀一樣。此外,為了彌補媽媽所受的羞辱,曹叡追諡甄妃為「文昭皇后」,並將其改葬朝陽陵。陳壽《三國志》將甄妃列為后妃傳之中,並尊其「文昭甄皇后」,也算是無上的青史榮耀了。
太和六年,甄妃死後十一 年,七步詩人曹植在憤懣中薨逝,至此曹魏儲君爭奪戰的餘波也告尾聲。然而曹植與甄妃的愛情故事,透過〈洛神賦〉的深情告白,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