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別再說只認識全美戲院了!原來,臺南曾有個「電影里」?

2023-12-13
90 年代的臺南中正商圈,有一場精彩的二輪戲院龍頭爭霸戰。由目前仍經營的老牌二輪戲院「今日/全美」,對上當時只有幾步之遙的「統一/中國城」。當時統一/中國城的許多攻勢來得又快又急,沒想到卻只維持了短暫的榮景......(Source: 李毓祥授權 /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3 年 8 月,與臺南全美戲院(1950-)同個體系的今日戲院(1946-),以電影文化作為號召,打造「今日電影街」主題商場盛大開幕;隔壁三角窗的湯姆熊歡樂世界,過去曾是一座名為「世界館」(1930-1968)的挑高老戲院;位在正對面的黑橋牌,2021年底將曾是老戲院的建築體進行修復,復刻原名轉身成為「戎館」(1934-1961)文創百貨。

 

不再讓直向的海安路與國華街專美於前,橫向的中正路正逐漸找回過去「臺南銀座」與「電影里」的商業榮景……。2024 年,即將迎來臺南 400 年系列活動,這也是一次用文化力翻轉古都的機會,如何重探這座歷史悠長的府城,以及推進已相當成熟的臺南史書寫?筆者認為發展不過幾十年的戰後影視與文創史,扣合著城市商圈發展都是地方誌始終被忽視的一塊,但在著重視覺文化、大眾史觀的當下有其重要性。

 

【線】
用全美戲院旁的大井頭,拉出臺南商圈發展的歷史線

在筆者進行《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2021)田野調查過程中,意外發現全美戲院旁、路面下的大井頭是臺南市街的歷史起點。這口仍有活水的井貫穿起荷治普羅民遮城、清領十字大街與井亭夜市,即使日治或戰後初期逐漸轉移中正商圈,但它仍作為臺南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

 

臺南大井頭位於現今中西區民權路二段與永福路二段交會處(Source: Pbdragonwang / CC BY-SA 3.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飲水思源,一口井可以視為一個聚落、一座城市的起源。大井頭最早被記載於《臺灣府志》中,曾提及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太監王三保——王景弘在奉命下西洋途中,曾來到臺灣島上的大井中繼取水;1625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取得內陸資源,從原本在臺窩灣(Tayouan)上所建立的據點——熱蘭遮城(Zeelandia),也就是今天的安平古堡所在,穿過臺江內海來到赤崁社。
 

過去先民要從西岸進入到內陸時,便以臺窩灣為出入門戶,大井頭為登陸的首站。荷蘭人向赤崁社原住民以布換地,在沿海處建立了普羅民遮街(Provintia,今民權路)作為貿易使用,這裡也成為臺灣第一條依西方都市計畫而建立的商業大道。1662 年,明鄭政權入臺,原本的普羅民遮街直接以井改名為「大井頭街」,鄭氏逐漸在赤崁一帶闢建新路,南北橫向的街道交錯形成十字大街,成為往後清朝入臺重要的商業重心。

 

昔日街上的紅毛商人換成了挑著扁擔的漢人攤販,白天十字大街是人山人海的百貨交易市集。來到夜晚,泊船停岸,沿著五條港支流往大井頭走,能來到素有「府城八景」之一的井亭夜市。在乾隆詩人章甫的詩作中,能夠遙想此地的燈火通明:「井亭夜景鬧如何,交易然燈幾度過;不是日中違古制,海關蜃市晚來多。」
 

清代《續修臺灣縣志》當中的臺灣縣城池圖,清楚標示出「大井頭」位置(Source: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1807 / 公有領域 / via Wikimedia Commons  / 紅框為故事編輯部加繪)

延續十字街的商業遺風,日治初期官方實施町名改正,大井頭位處富商巨賈聚集的本町與大宮町。此區塊逐漸發展成布商及吳服商群聚的布街,群聚效應一直到戰後初期,過去許多胼手胝足的青年人都曾到此尋求出路,包括以紡織業起家的「臺南幫」,以及林百貨創始者林方一先生。

 

1920 年代,日本殖民政府在臺南進行一連串的現代化都市工程,其中伴隨連接安平港與臺南市區的新運河(今河樂廣場)開工,官方也著手執行「末廣町道路計畫」,與民間曾攜手將今日的中正路這條大街打造成「臺南銀座」。沿線上新興店鋪林立,最醒目莫過於 1932 年開幕的摩登五棧樓——林百貨,就此末廣町取代了過往以大井頭為中心的十字大街與五條港區,成為臺南新興的商業中心。
 

日治時期的臺南末廣町有著「臺南銀座」的稱號(Source: 公有領域 / via Wikimedia Commons
林百貨(圖左)與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圖右)是臺南銀座的地標(Source: 公有領域 / via Wikimedia Commons)

 

【面】
《賭神》裡的臺南「電影里」,每走幾步就有一間戲院的盛事

當今電影院與影城都附設於大型商場中,這與過去商業大戲院都坐落在重要商圈的邏輯一樣。隨著末廣町的開發,1930 年代三間重要的商業戲院:世界館、戎館與宮古座陸續在此開設,這也奠定下戰後中正路-友愛街商圈出現「電影里」的稱號,與臺北西門町電影街的發展類似。

 
1936 年 11 月號的《臺灣公論》以「文化の極致臺南銀座街」為封面主題,在右上角由左至右依序可以看見世界館、戎館、宮古座這三間戲院(Source:《臺灣公論》 / 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戰後初期,隨著末廣町改名為中正路,上頭的世界館改為世界戲院、戎館改為赤崁戲院,以及今日戲院前身的全成戲院,構成中正路戲院的金三角,周邊串接運河、沙卡里巴、友愛街到西門路一帶的商圈。隨著中正商圈形成,戲院金三角逐漸擴張成一個戲院群聚帶,電影里的雛形也在 1960 年代大致底定。
 

從 1959 年的〈臺南市街圖〉,便可窺見電影里的雛型,黃框為地圖原有標示戲院、藍色箭頭分別為全成戲院(今今日戲院)與全成第一戲院(今全美戲院)位置(Source: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GIS研究專題中心 / 套色部分為筆者加繪)

 

至於電影里的全盛時期,則是在 1980、1990 年代之交。當時電影里範圍內有十幾家戲院同場較勁,觀眾走沒幾步路、過一個街口就能遇見一間戲院,電影《賭神 2》(1994)便記錄下了當時電影里五光十色、招牌林立的繁茂。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王振愷
刊登日期 2023-12-1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台灣風土誌】第 4 期:老派臺南
老屋、老饕、老文青,臺南散步「老派」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