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第一家保險公司,竟然是給豬投保的!「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與臺灣的生豬貿易

2020-07-09

你應該有印象,國高中的教科書有提到臺灣北部在十九世紀末開港通商,促進臺灣茶葉輸出,帶來一波經濟發展。


但課本沒告訴你的是,因為茶葉貿易興起,臺灣勞動力投入茶產業,使得原本作為農家副業的「養豬」數量快速下降。再加上北部在開港通商和建省後,財富和人口增加,對豬豬的需求亦大量增加,商人開始大量向中國對岸進口豬隻。


由於十九世紀還沒有冷凍保存技術,當時候的豬豬貿易,均是採用活體的生豬,在乘船來臺灣的運送過程中,很容易因為疾病、或沉船事故而死亡,因此,催生了臺灣第一家保險公司──專門給豬豬投保的「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


19 世紀末年進口來臺的豬豬,一大部分是祭祀用途。(Source:堀川安市,《臺灣哺乳動物圖說》,臺北:臺灣博物學會出版部,1919,不著頁碼。)

早年,臺灣豬豬都從中國對岸進口

1890 年代,臺灣進口生豬的數量明顯增長。1895 年 5 月日本領有臺灣時,該年全臺共進口 42,090 頭生豬。1897 年,進口額陡然上升為 139,959 頭,是兩年前的整整三倍。


當時雖然還沒有令人聞之色變的口蹄疫或非洲豬瘟,不過也有如豬肺病、豬丹毒……等豬豬傳染病。有鑑於此,臺灣總督府為了防疫,將生豬的進口限制在淡水、基隆二個港口,並在當地設置檢疫所。淡水基隆這兩處清代以來就從事豬隻貿易的港口,自此成為臺灣豬隻貿易的集散地。

 

臺北各處,屠場每日宰豚不少,茲就當地所飼畜,以充臺人日食,甚是不敷,唯視泉州、溫州諸口岸,陸續運來,方有可應用。若遲一、二個月不來,則豚肉漸次昂騰故不待言矣。—1899 年 1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

1899 年這篇報導,說明當時臺灣當地飼養的豬隻不足,以致需依賴對岸進口豬隻供應,如短期供應不足,豬價即會上漲。同年臺灣總督府開徵 10% 進口稅,進口豬隻數量才驟降為 52,968 頭,1900、1901 年分別降至 37,477 頭和 29,001 頭。


日治初期,除了少數豬隻從日本沖繩進口外,大部分皆是從對岸中國進口。1899 年臺灣總督府開始徵收進口稅後,中國進口的生豬雖有所減少,但根據《臺灣畜產統計》的記載,直到 1906 年止,臺灣每年皆從對岸進口上萬頭生豬,1906 年後,日本內地才逐漸取代對岸,成為生豬的主要進口地。

 

100 年前臺灣的豬豬(Source:牧辰二、井上德彌,《臺灣農業教科書》,臺北:新高堂書店,1919,頁 165。)

第一家保險公司成立:豬豬生病竟然比人更早有保險!

面對興旺的生豬貿易,有生意頭腦的臺商,發展出了一個全新的保險:「家畜保險」。


臺灣保險的發展可以追溯自清末開港通商,當時的保險是以洋行、華商商號擔任保險代理人的形式推展業務,不過,我們也不能過度誇大此時臺灣保險普及的程度。清末至日治初期的臺灣保險,主要為海上貨物保險,業務範圍僅限於南北通商口岸;而海上保險又分為船舶保險和貨物保險,兩者均僅限於投保夾板(西洋式帆船)和火輪船(輪船)船隻及其貨物。1880 年代,輪船成為臺灣南北通商口岸的主要運輸工具,但輪船造價昂貴,在臺華商極少擁有輪船,多數還是用沉船風險較高的戎克船(中國式帆船)運送生豬,以至於無法投保海上保險


除了沉船風險外,生豬貿易最大的風險便是疾病。豬豬在海運的過程中,常因疾病死亡。有些商人不甘損失,會在船上放置鹽巴,如豬隻於海上死亡,即在船上立即肢解、以鹽巴醃製,號曰「鹹肉」──這可以說,是上上個世紀末對於臺灣「病死豬」的記載。

 
不肖商人販賣病死豬肉!(Source:《臺灣日日新報》,1898 年 7 月 23 日,版 5。)

1900 年 6 月 16 日,臺灣總督府許可了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以下簡稱「臺灣家畜保險會社」)的設立申請,臺灣第一家保險公司正式成立。[1]


臺灣家畜保險會社是以大稻埕區長林望周和日人今泉利興為首,臺、日人共同合資經營的會社。成立時分置本社於大稻埕、支店於淡水。臺灣家畜保險會社受理中國對岸(主要為浙江、福建兩省)出口到淡水的家畜保險,但僅承擔家畜在航運過程中因疾病死亡的損失。


從 1900 年的會社申請書內容可見,會社設立的理由,是由於對岸輸入的豬隻疾病問題嚴重,造成臺灣豬隻飼養者和輸入者的莫大損失,3 年來,豬隻的價格已漲了 70% 以上,豬隻疾病保險的經營,可以保障飼養者和輸入者財產。


臺灣家畜保險會社於 8 月 1 日開辦保險,五個月間,共承保了 10,667 隻豬、1 頭黃牛、1 頭山羊,可以說主要以豬隻保險為主──在設立計劃之初,臺灣家畜保險會社甚至暫稱為「豚保險公司」。


臺灣家畜保險會社在保險費率的訂定上,頗先進地利用了臺灣總督府檢疫所的「大數據」。從 1897 年 7 月檢疫所設立到 1899 年 12 月的 2 年半期間,淡水進口了 144,048 頭生豬,當中 1,778 頭罹患疾病的豬隻中有 1,460 頭死亡,計算出進口的豬隻中,約有 1% 的疾病死亡率。根據這個 1% 損失率,臺灣家畜保險會社訂定豬隻輸入地時價 80% 的保額上限和 3% 的保險費率,保險費率會依據疾病所造成的豬隻損失情況作調整,最高不超過 5%。由於臺灣家畜保險會社將其所擔保的風險,侷限於疾病死亡的損害填補,故豬豬若因沉船事故死亡,則以全額退還已繳納之保險費的方式處理。

 

要保人如要申請豬豬保險,需載明被保險豬豬之名稱、數量、歲數、所在地、保險期間、保險金額和保險費等(Source:〈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書類(元臺北縣)〉,《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的保險契約 (Source:〈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書類(元臺北縣)〉,《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氣勢如虹,卻一夕之間解散

保險的經營首重精算風險,臺灣家畜保險會社根據官方檢疫所的統計數據去訂定保險費率,可說是十分穩健。在 1902 年的股東大會中便有擴張營運、設置基隆支店的計劃,1902 年、1903 年上半年度,會社仍維持給股東每期 20% 的分紅,氣勢相當旺。


但經營如此順利的會社,卻在 1905 年 2 月 13 日宣告解散。


原來,臺灣總督府在島內推展養豬業,原本節節攀升的進口豬隻,數量漸漸減少(1904 年進口豬隻由 24,917 隻驟降至 14,266 隻,1905 年更降至 11,208 隻),在臺灣總督府的政策影響下,臺灣養豬產業開始活絡,臺灣家畜保險會社的股東們意識到兩岸豬隻貿易即將式微、面臨營運困難,便決意提早解散會社。


臺灣家畜保險會社自成立到解散,不到短短 5 年的時間。除了反映清末到日治時期,臺灣與中國對岸豬隻貿易發展的情形,也讓我們看見臺灣人對豬豬的需求,在總督府的政策下,從進口到自給的獨立過程。


這個臺灣家畜保險會社與豬豬的故事,1909 年《臺灣日日新報》的社論為我們做了完美的總結:

 

本島從對岸輸入豬隻,在領臺初期極為興盛,其多數經由基隆、舊港、後龍、塗葛堀、打狗等各港輸入,其後年一年,之後年年遞減,至今僅經由淡水一港,並僅極少豬隻輸入。⋯⋯這是因島內養豬業逐漸興盛、豬隻數量增加和課以高額關稅所致,據悉,在這兩三年輸入島內之豬隻將不再見到。

(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碩士)
 

慶祝臺灣自口蹄疫名單除名,故事推出關鍵字專題「超級豬隊友SuperPIGro」,本文全文開放分享給所有讀者,一起認識臺灣與豬豬百年緊密相繫的命運。​​​​​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這個專題,歡迎☞訂閱故事
**本文由故事編輯部與百靈佳殷格翰共同製作**

[1]第一家在臺灣登記、總公司設在臺灣的保險公司


文章資訊
作者 連克
刊登日期 2020-07-09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七月關鍵字:超級豬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