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古印度文明入門

新逸仙 2015-12-09
收藏

古印度是與古埃及、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古中國、古希臘(包括整個愛琴海文明)及古羅馬齊名的古代文明。
 
所謂「古印度」者,指整個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北接阿富汗,南至印度洋,範圍包括今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及斯里蘭卡(舊稱「鍚蘭」﹙Ceylon﹚)等國。(註︰「印度」在歷史上,不過是地理名詞,印度國家觀念至20世紀初才產生)
 
古印度文明發祥於印度河流域(Indus Valley),該地除了因河水沖積大量淤泥於下游形成肥沃的三角洲外,還受惠於當地充沛的雨水。然而,印度河流域同時亦是異族侵略印度次大陸的踏腳石。
 
古印度文明約始於公元前3300年,雖稍遲於古埃及及巴比倫,惟略早於古中國。一般相信,哈拉巴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為印度史上第一個文明,惟後世對其所知不詳,僅知哈拉巴人(Harappan)有良好的城市規劃——這可從哈拉巴(Harappa)及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二地遺址的規模反映出來。
 
以摩亨佐‧達羅為例,街道及房屋之整齊,絕不亞於現代都市之規劃;而該城的大浴池(註︰亦有可能是倉庫)為著名的古蹟。該文明於約公元1750年衰落,其原因不詳,有謂肇因於外敵入侵,亦有謂地理因素(如河流改道、氣候變化等),甚至更有「核爆」說!學者多採納地理因素為哈拉巴文明衰落之主因。至於「核爆」說,因古印度史詩《摩軻婆羅多》(Mahabharata)曾有古代大爆炸之記載,故有此異想天開之說(按︰個人以為,若記載屬實,可能曾有隕石撞擊﹙?﹚)。
 
此外,哈拉巴文明是否與後世印度文明有關連亦難下定論!有謂今印度南部之德拉威人(Dravidians或達羅毗荼人)乃哈拉巴人之苗裔,惟證據不足以證明(註︰今印度國內諸民族,主要屬兩大族群,即北部的印度‧亞利安族群﹙Indo-Aryans﹚及南部的德拉威族群)!


India (1) (Harappan Civilization)
哈拉巴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3300BC-1750BC)
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想像圖)
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想像圖)

自哈拉巴文明衰落後200年之印度歷史,後世學者一無所知!至公元前1500年,屬印歐系民族(Indo-Europeans)的亞利安人(Aryans)入據印度(註︰印度‧亞利安族群多為其後裔)。學者對亞利安人早期之史事雖所知不多,惟對其文化之瞭解,可見於其傳世的4部《吠陀經》(the Vedas),故此學者稱這時期為吠陀時代(Vedic Age)。


《吠陀經》乃印度教經書,分《黎俱吠陀》(Riga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耶柔吠陀》(Yajur Veda)及《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等4部。此外,早期亞利安人亦有兩大史詩——《拉瑪雅拉》(Ramayana)及《摩軻婆羅多》——傳世,前者記述阿育德哈(Ayodhya)的王子拉瑪(Rama)之事蹟,後者主要記述古印度兩大部落之間的爭戰!


至公元前600年,亞利安人始有國家組織。而芸芸亞利安諸國中,以盤踞恆河下游的摩揭陀(Magadha)最為強大。公元前322年,摩揭陀王旃多羅岌多(Chandragupta Maurya)建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至公元前300年,孔雀帝國已征服大部印度次大陸。至阿育王(Asoka,在位時期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繼位,該帝國國勢達致鼎峰,其時印度次大陸幾乎一統於其統治下(此盛況至17世紀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統治印度時,才再重現)。


孔雀帝國(Maurya Empire,322BC-183BC)
孔雀帝國(Maurya Empire,322BC-183BC)

自阿育王後,孔雀帝國漸衰,至公元前185年亡。自此印度大亂,加上希臘人、安息人(Parthians)、西徐亞人(Scythians)及貴霜人(Kushans)相繼入侵。貴霜人為大月氏人之一支,於公元1世紀征服印度北部,為古印度史上另一高峰。然而,該帝國於4世紀衰落。


公元320年,旃多羅岌多一世(Chandragupta I)於摩揭陀建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至其孫旃多羅岌多二世(Chandragupta II,在位期間︰大約380-415),帝國達於極盛。笈多王朝以孔雀王朝繼承人自居,惟勢力僅局限北方。至540年,笈多王朝亡,印度再度大亂,而古印度史亦至此。


古印度主要信仰為印度教(Hinduism),其教為一多神信仰。主神為因陀羅(Indra),後三相神(Trimurti)——濕婆(Siva)、毗濕奴(Vishnu)及梵天(Brahma)——日漸重要。其中濕婆尤多人信奉,該神為破壞之神,亦為豐饒之神(註︰印度人視「性」﹙sex﹚為豐饒像徵,濕婆其中一形像為男性陽具)。三相神有時「三位一體」形像出現。


印度教三相神(Trimurti)(由左至右)︰梵天(Brahma)、毗濕奴(Vishnu)、濕婆(Siva)
印度教三相神(Trimurti)(由左至右)︰梵天(Brahma)、毗濕奴(Vishnu)、濕婆(Siva)

印度社會為人詬病處,為助長種姓制度之發展(caste system)!此源於亞利安人入據印度後,為保持其社會地位優勢及血統純正,而發展出的社會制度。社會共4等︰第1階級為婆羅門(Brahmans,即教士),第2階級為剎帝利(Kshatriyas,即貴族),第3階級為吠舍(Vaishyas,即平民﹙農夫、商人等﹚),第4階級為奢陀羅(Shudras,即奴僕)。當中,第4 階級即為被征服的臣民。


各階級的分類架構明文載於《吠陀經》。此外,尚有更低賤的「賤民」(Dalit或Untouchable),他們甚至低賤至不配有階級身份,甚至連影子也污穢。雖然現今的印度憲法明令廢除種姓制度,但這些階級至今仍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而「賤民」的情況尤令人關注,雖然印度政府曾三令五申提高「賤民」的社會地位,且在其憲法明文保障「賤民」的社會權利,但印度社會至今仍抱殘守缺。


(註︰以庫馬爾﹙Ravi Kumar﹚為例,在印度屬「賤民」階級的他,因先陣子與社會地位較高級兼有夫之婦的克里希南﹙Krishna﹚私奔而被捕——家人甚至不敢為他保釋,而庫馬爾的兩個妹妹更被村議會判處先輪姦、後全裸遊街示眾


印度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
印度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

至公元前6世紀,耆那教(Jainism)及佛教相繼興起。前者為被尊為「大雄」(Mahavira)的笩駄摩那(Vardhamana)所創,提倡靠苦修得救和平等觀念,不殺生。從者多從事商業,蓋因避免在工作上犯下「殺生」戒條。後者則為釋迦牟尼(Sakyamuni)——從者尊其為佛陀或佛祖(the Buddha)——所創,提倡藉修行脫離因果輪迴,達到無慾無求。其教後分為大乘佛教(Mahayana,盛行於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及小乘佛教(Hinayana,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及柬埔寨等地)二支。二教之興起,可視為古印度的宗教革命︰印度教教義未能滿足其對生命真理的尋求;此外,亦對種姓制度的挑戰

文章資訊
作者 新逸仙
刊登日期 2015-12-09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