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如果我的夢想很簡單,我還需要唸書嗎?」帶孩子看見生命的熱情的「城市浪人」教育

謝易軒 2022-04-24

「若你來到這個世界上,世界卻沒有因為你而有一點點不一樣,那你為何要來?」
 
楊御廷是「城市浪人育成協會」的執行長,但是她並不喜歡這樣介紹自己。若讓她介紹自己,她會說:她喜歡流浪到沒有 wifi 的世界角落;還有,她想用力在世界上留下痕跡,因為她很想知道,自己立足於天地的目的是什麼?
 

無法被標準答案滿足的「問題學生」

從小楊御廷就喜歡問問題,問爸媽、問老師,問身邊的朋友,也問自己。從國中起,當同學大多按部就班上學、K 書,準備考試,她卻無法停止心中的疑問:人為什麼要讀書?同學對他的問題一臉懵懂,爸媽的答案則太過標準:「讀好書能夠帶你上好大學,然後讓你找到好工作,那麼,你就能實現你的夢想。」
 
讀好書就能實現夢想的論述無法滿足楊御廷,她懷疑:「如果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到海邊開一家讓自己過活的小雜貨店,每天與社區街坊談天,坐在店門口的搖椅看海,那我還需要念書嗎?」
 

教室裡學不到的事:「城市浪人」帶領孩子流浪認識世界、找到熱情01
楊御廷(Source: 城市浪人 City Wanderer 臉書專頁

 

上大學以前,楊御廷始終沒有在升學制度中找到答案。大學後,她遠赴美國求學,選擇了非主流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體系大學。相對於專才教育,博雅教育重視文理兼備的通才培養,尤其鼓勵提問思考與邏輯辯證。徜徉在大學校園,楊御廷發現,原來教育能有如此豐富的樣貌──學生先閱讀過課前讀物後,來到課堂圓桌拋出心中的疑問。教授並不提供解答,而是帶領學生討論與思考。當楊御廷每每離開教室,總是帶走更多更深入、更值得探索的問題,並且持續和同儕討論與激盪,不為教室所囿限。
 
原來,知識沒有標準答案,人生也沒有單一解答。此般思索,反而解開了楊御廷一直擱在心中的疑問。
 

找到心中熱情所在:教育

在大學一堂社會學課程中,楊御廷讀到關於 60 年代美國黑人人權運動抗爭的故事,其中提及一名運動者開設學校,帶領黑人學生們思考自己的處境,最終站出來為自己的權利發聲。這短短 2 頁的內容,令她無法壓抑內心的波瀾,在圖書館眼眶濕了又乾、乾了又濕,竟花了 2 個小時來回反覆,才終於讀完。楊御廷疑惑自己何以讀教科書讀得如此激動?
 

「我與朋友談這個經驗,她拍拍我的肩膀說『Sunny!你不知道嗎?這表示這就是你的 Passion 啊!』當場我像柯南終於解開謎團,一條光線穿過我的腦袋!」回憶這個茅塞頓開的瞬間,楊御廷還是難掩興奮,當時閃過腦袋的光采,又在她的眼眸中閃耀。
 
她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因為她要投入教育工作,引導更多莘莘學子像她一樣,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並讓世界比自己來到之前,變得更美好一點點。最後,楊御廷完成社會學學位,其間參與許多教育實習與營隊,畢業後如願成為老師──一個「不一樣」的老師。
 
楊御廷先是透過美國非營利組織 Teach for America(TFA),加入對教育有熱誠的優秀師資群,到美國貧窮社區的公立學校任教;其後又投入新創教育團隊 Thrival World Academy,帶領社經弱勢的非裔與墨西哥裔學生到泰國 3 個月,體驗當地文化,設計融入在地議題的實驗性課程。

 

帶臺灣的孩子出門流浪:先認識世界,才知道要追尋什麼

走過了許多地方,帶過來自不同文化與背景的學生,楊御廷卻始終記掛著自小生長的臺灣。她記得在那裡,很少有人問自己為什麼要讀書;她好奇自己是否能把更自由與創新的教育,帶回這座島嶼?
 
2018 年,楊御廷回臺加入已創立五年的「城市浪人育成協會(簡稱城市浪人)」。城市浪人起源於一份大學學程的作業,幾個年輕人發覺自己缺乏對課堂外社會的了解,於是在 2013 年舉辦了第一場「流浪挑戰賽」;後來於 2015 年正式成立為社團法人,鼓勵學子與青年走出舒適圈,在自己的城市,也到別人的城市流浪,探索這個世界真正的模樣。
 
「要追尋自己相信的事情,首先要知道自己相信什麼,而這需要對世界有一定的認識與想像啊!」楊御廷有些憂心忡忡:「大多數的臺灣教育在追逐考試與分數,不只是不認識,也沒時間踏出教室看見世界需要什麼。」
 

楊御廷分享,在實際調查臺灣 22 至 40 歲的青年後,發現其中高達 74% 都希望能透過工作來改變社會,但在出社會找工作時,卻有一半的人感覺沒有目標。問這些年輕人對人生的感受為何?最常出現的詞彙是「茫然」與「焦慮」。
 
「當一半的人出社會時找不到目標,卻又希望可以透過工作改變社會,結果當然是茫然啊!」

 

比勇氣、比創意,千奇百怪的任務挑戰賽

城市浪人想要引導這些年輕人,找到自己的使命、與自己對話,其中最核心的活動便是「流浪挑戰賽」──學生 3 人成一隊,必須在 3 週內達成 30 個任務,包含尋寶圖、任務卡等,挑戰內容可說千奇百怪。
 
比如「夢想大聲公」,要求學員在海報上寫下自己的夢想,到人潮洶湧的地方大聲喊出來。不論是當老師、消防員,或出國念廚藝,都要找到足夠的路人為自己的夢想簽名見證。這個任務鼓勵學員仔細反思心中的目標,並且挑戰自己的恥度,做平常不好意思做的事。幸運的話,甚至會碰到與夢想有關的前輩主動上前分享經驗。
 

教室裡學不到的事:「城市浪人」帶領孩子流浪認識世界、找到熱情02
城市浪人挑戰賽(Source: 城市浪人 City Wanderer 臉書專頁

 

「零元旅行」則是要學員想辦法不花一毛錢,抵達另一個城市。楊御廷分享自己體驗這個挑戰時,才知道就連搭便車的地點、拿告示牌的高度⋯⋯等細節都需要思考,後來甚至還發現自己根本站錯交流道方向,令人噴飯的過程讓她得到包括解決問題、鼓起勇氣、承受拒絕等難得的經驗。
 

教室裡學不到的事:「城市浪人」帶領孩子流浪認識世界、找到熱情03
城市浪人挑戰賽(Source: 城市浪人 City Wanderer 臉書專頁

 

另外還有「流浪的故事」這類議題型任務:由參與者準備餐點給一位街友,並坐下來聽聽他的生命故事。僅僅如此當然不會改變社會,但是或許會在一顆顆年輕的心中播下同理的種子,改變他們看世界的視角,未來當他們長成左右社會的棟樑,便會發芽茁壯。
 
城市浪人的學員也自創了創意挑戰「躺在地上」,到人聲鼎沸之處⋯⋯,沒錯,躺在地上。在看似很鬧的任務中,其實能挑戰不畏他人眼光,堅持做自己設定好的事。
 
「當感受到路人的壓力,我是要站起來,還繼續堅持?」楊御廷解釋:「當我們在追尋夢想,尤其是創新突破時,常常要面對質疑與訕笑。但當我的心中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有沒有勇氣堅持下去?這是需要訓練的。」
 

每位學員微薄的影響力,都能讓世界改變一點點

如今城市浪人不只在臺灣發揮影響力。流浪挑戰賽已經「流浪」到 5 個國家、23 個城市,服務超過 1 萬個青年,影響超過 23 萬人,並且獲得國內外不少獎項的肯定。但是對楊御廷他們來說,真正的肯定與成就感,是看到學生因為城市浪人,而發現自己與社會的連結。
 
曾有學員體驗「流浪的故事」後,把經驗分享在社群網站上,因而吸引許多朋友紛紛仿效,去了解街友的故事,甚至揪團募集冬衣與熱飲提供給露宿街頭的朋友。這讓最初的學員深受感動,發現即使是自己微薄的社會影響力,也有可能為世界帶來一點不同。
 
2017 年開始,城市浪人與企業合作,比如與國泰人壽合辦的「百工日記挑戰賽」,引領學員實地走進各類職場體驗與參訪,由職人前輩帶領,在更貼近實戰的場域挑戰任務,摸索自己的熱情所在。
 
聯合國在 2015 年公布了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指引人類在 2030 年前應努力的方向,其中第四項目標是:「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呼應著永續目標,城市浪人不斷嘗試用新穎的方式,引導青年找尋學習的熱情與動力。未來,他們將努力深化影響力,不讓感動與刺激稍縱即逝。城市浪人預計在 3 年內招募 3000 名會員,邀請體驗過挑戰賽的校友持續回流,形成社群,持續互相分享學習經驗之外,更能串聯企業與導師的網絡。
 
楊御廷很喜歡馬克.吐溫的一句話:「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日子,一個是出生那天,另一個則是明白自己為何出生的那天。」
 
在生活日復一日的追趕中,我們常無暇照看初衷;當工作成為習慣時,我們難以發覺其中的價值與使命感,但知道自己的初衷,並堅持下去,是教育才能達到的事。
 

mmh
本文內容來自百靈佳殷格翰 Making More Health 2021 臺灣社會企業介紹講座,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側記,本文原刊載於故事 StoryStudio。推行超過 11 年的百靈佳殷格翰 Making More Health (MMH) 計畫,在全球各地找尋社會企業家,一起透過創意來解決社會問題,創造永續性的健康環境、體制與文化,朝向「全民均健」的目標前進。
文章資訊
作者 謝易軒
刊登日期 2022-04-24

文章分類 副刊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