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孩是家人。」
十年前,視毛小孩為家人的飼主並不多,但這句話打動了成千上萬的毛爸毛媽,如今連沒有毛小孩的人,都能對這句話的下聯琅琅上口──「家人不買不賣,不離不棄」。
當越來越多人把毛孩當作親人而不只是寵物,貓狗的感受與福祉、流浪動物所衍伸的收容所、撲殺與節育等管理問題也逐漸受到更多關注。這就是口號的力量,一旦將一個簡單的概念成功深植人心,便可能改變大局。
這句口號背後的推動者,是社會企業「挺挺動物」的創辦人劉偉蘋。劉偉蘋曾留學英國攻讀行銷與管理碩士,也曾在國際企業負責企劃工作多年,她深知行銷與標語的力量。2012 年起,劉偉蘋發起「讓動保旗幟飄揚」活動,設計「毛小孩是家人」旗幟,短時間內,上千面動保旗飄揚在許多店家、婚紗照、路跑活動、甚至陣頭表演中,高舉著「領養代替購買」、「愛是不離不棄」的殷切呼籲。許多公眾人物的響應,更為議題倡議增添熱度,包括蘇打綠、SHE、吳宗憲等名人,都與旗幟合照分享支持;在 2014 年的九合一大選,也獲得當時政壇的陳以真、林佳龍、柯文哲等人響應。
「政治人物的關注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是實際影響政策的人。」劉偉蘋特別強調。
不只有熱血:帶著商學專業,回到心愛的動保領域
劉偉蘋把小小的活動做得有聲有色,或許不只是運氣與偶然。
早在 20 多年前大學剛畢業時,劉偉蘋就曾參與動保工作。當時的她白天在餐廳上班,周末到中華鯨豚協會擔任志工和賞鯨解說員,也計劃考取逐步口譯師資格,來支持自己全職從事保育。有一次,協會救援了一隻擱淺的小海豚,沒有生態與獸醫背景的劉偉蘋,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抱著小海豚,殷切期盼會有媒體前來關注與政府的資源挹注,但他們始終沒有等來這一天,小海豚最後還是死去了。劉偉蘋失望地離開了協會,前往英國攻讀碩士,歸國後則進入外商工作,漸漸淡忘年輕時的動保夢。
「回頭看,我是年少輕狂,負氣離開。當時我不懂要給媒體新聞點、要給政府長官證明海豚是有機會可以救活的。或許是老天爺不要我待在動保圈,因為當時的我只有熱血,我得出去轉一圈歷練過,才有能力回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如今的劉偉蘋話語中帶著感慨,卻也帶著清明。
在業界工作時,劉偉蘋表現不俗,學了一身功夫,但是日夜操勞也讓她的身體不堪負荷。2010 年,一場重病讓劉偉蘋不得不暫離職場。事後回想起來,雖然治療與復原的過程十分折人,劉偉蘋卻很感謝這段經歷,讓她趁著人生的暫停,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最終得以回到最初所愛的領域──動物保護。
2012 年,劉偉蘋全職投入動物保護,從設計動保旗幟的活動開始,她憑著一股熱情出發,成功讓「毛小孩」旗幟飄揚各處。此後,劉偉蘋希望做得更多──2015 年,她成立「挺挺網絡社會企業」(簡稱「挺挺動物」),職志為動物的福祉發聲。
「創立社會企業,而不是社福團體,是個人的選擇。」雖然劉偉蘋不止一次打趣地謙稱,她是高估了自己做生意的能力,才走上社企這條辛苦的路,但其實她的動機很清晰:「我做的不是第一線的收容、救援,跟 TNR 這些最燒錢的工作,我做的是觀念與資訊分享。社會募款的資源是有限的,我不應該去搶這些資源。」
挺挺擔綱經紀人,打造狗界蕭敬騰
收容所裡最多的就是米克斯,但米克斯因為太「普通」,而不是許多領養人的首選。「很多人追求好看,但是好看的定義不能變嗎?蕭敬騰過去在餐廳駐唱的時候,臺下的人不專心看,但是一樣的人一樣的歌聲,經過經紀公司的打造後,他就是天王!」劉偉蘋的眼睛笑得彎彎的,自豪的說:「我自詡為米克斯的經紀人,要讓大家看見米克斯的可愛!」
挺挺動物自 2015 年開始,連續三年舉辦盛大的「挺挺動物生活節」,規模都動輒數場講座與影展、為期數月的展覽,與上百個攤位的大型生活市集。挺挺發揮行銷專業,透過塑造細緻活動細節、吸引大眾目光。比如,當伊林的名模站臺支持,劉偉蘋不安排他們穿活動的 T 恤,而是穿上時尚衣著。「因為當模特兒們很帥很美地帶著狗狗上臺,大家也會覺得他們身邊的米克斯也一樣帥美。」劉偉蘋解釋。
此外,挺挺動物也帶著米克斯走遍臺灣南北,與攝影師合辦「愛上米克斯」攝影展,並由吳念真導演牽線,跟著劇團「巡演」;劇演到哪裡,米克斯就宣傳到哪裡,打破愛狗人的同溫層。另外,劉偉蘋還讓米克斯為動物之家拍攝廣告,因此吸引臺北市動保處找上門合作,拍攝由米克斯宣傳臺北動物友善設施與在地蔬果的廣告照片。
2018 年起,挺挺雖不再舉辦生活節,劉偉蘋仍然利用各種方式與其他單位合作倡議。例如,她說服政治人物不辦狗選美比賽,改為策畫「領養故事大募集」活動;她也曾與美術館合作,安排藝術家與保育專家對談;協助全臺最美的動物之家──后里動物之家──策展,扭轉人們對收容所的印象;劉偉蘋還與聯合報合作舉辦米克斯認養人徵文比賽,馬不停蹄地把聲音傳出去。
有時候,幫助動物不能只有愛
儘管「毛小孩是家人」廣告已深植人心,在劉偉蘋看來,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保育的各項議題,還有太多要努力。
所有關心動保議題的人大概都會同意,不應該讓人類馴化的動物流浪街頭,因為這除了造成人犬衝突,也對被攻擊與排擠的野生動物帶來傷害。但該如何達成「街頭清零」?動保界卻始終爭論不休。
劉偉蘋認為,當初電影《十二夜》引起輿論轟動,促成動保法中「收容動物零撲殺」的規定,卻令收容所犬滿為患、街頭人犬衝突升溫,加諸更多痛苦於動物,如今看來是錯誤的決策。有鑑於此,挺挺動物與許多動保團體雖都支持實施流浪動物 TNR(捕捉、結紮、放回),卻不支持 TNR 入動保法。因為將動物放回是不得不的作法,不應從法規層次放任動物流浪。
「TNR 該做,但不應該由政府做。這就像水失控的一直流,政府在壓力驅使下只好用資源掃水(做 TNR),但關水龍頭的工作誰做?行政資源是有限的,政府該做的是關水龍頭。」劉偉蘋解釋。
基於同樣的理由,挺挺動物也反對餵食流浪動物,因為餵食只會讓 TNR 更加窒礙難行,並且危及石虎、穿山甲等瀕臨滅絕的野生物種。劉偉蘋知道,許多愛動物的人認為停止餵食太過殘忍,但是有時,盲目的愛反而會造成更多傷害。
例如,1979 年前,一間私人動物園自國外引進了 15 對「埃及聖䴉」到臺灣。這種原生於埃及與非洲的大型鳥,白身黑尾搭配黝黑長鳥喙,十分吸引目光,不想卻是一場生態危機的開始──因動物園採開放式畜養,有零星鳥隻逸出, 1984 年有人在臺北關渡首見其蹤;2010 年時,專家估計全臺已有約 500 隻;到了近幾年,埃及聖䴉爆炸性繁衍,政府不得不聘請獵人移除, 2021 年底前移除的數量竟高達約二萬隻。屬於強勢外來種的牠們,排擠了臺灣鷺鷥鳥的生存與繁衍,破壞生態系平衡。
「在 500 隻的時候,已有學者呼籲須加以移除,大眾覺得太殘忍而沒有執行,最後卻更加不可收拾。」劉偉蘋接著舉例:「澳洲政府決定撲殺 200 萬隻的貓咪,很殘忍,但若不做,背後是十幾億隻鳥的損耗、63 種鳥類直接滅亡。」對於生態系統脆弱的島國臺灣,劉偉蘋相信,這些措施是不得不為的必要之惡。
「一旦進入了管理系統,就會進入冷漠。」劉偉蘋說。但冷漠一定是負面的嗎?或許正好相反。自然生態系的結構是如此綿密而複雜,許多保育議題的有效推展,有賴的正是生硬的知識與研究和「冷漠」的理性決策。
聯合國在 2015 年發布的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第 15 項為「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如何達成,人類還在不斷摸索。劉偉蘋坦言,幾年前的自己,也曾無法接受禁止餵食流浪貓狗,但在深入理解議題後,她不斷修改自己的做法。劉偉蘋期待,在動物保護的長路上,除了訴諸愛與溫情,也透過更多理性討論來真正愛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