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你想「塑」造怎樣的未來?因環保而生卻成環境殺手,我們該如何減少塑膠垃圾

2023-12-14

許多人不知道,塑膠其實是為了環保而生。既然如此,為何它卻變成環境的頭號殺手呢?塑膠的優點在於堅固、輕盈又能廣泛運用,但正是這些優點讓「用過即丟」的生活方式流行起來,也使得塑膠造成的汙染更為嚴重,尤其微塑膠引發的問題近來更是愈演愈烈,這些難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耐用、便宜,但......成也塑膠,敗也塑膠

塑膠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使得煉油的需求提升,石化工業蓬勃發展。而在煉油的過程中會產生乙烯、丙烯等副產品,英國科學家發現這些副產品可以製作成聚合物,也就是把分子串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物質,而且根據串接的方式不同,可以產出不同強度、耐用性、彈性的材質。這些材質統稱為塑膠,可以用來製作堅硬耐用的包裝材,也可以製作成纖維、有彈性的人工皮草、海綿,應用十分廣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名英國士兵看守位於伊朗的煉油廠(source: Keating G (Capt), No 1 Army Film & Photographic Unit/ 公共領域)

塑膠最初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髮梳。髮梳除了整理頭髮、去除頭蝨的實際功能外,當時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這是因為髮梳是以象牙及玳瑁為材質,價格昂貴,非常稀少;而髮梳的製作,也加劇大象及玳瑁的滅絕危機。此時,塑膠材質「賽璐璐」問世,它既堅固又透明美觀,很適合用作象牙、玳瑁的替代品,也因此發揮了動物保育的功能。除了髮梳之外,塑膠袋發明於 1959 年,當時也被當成環境問題的解方:發明塑膠袋的科學家認為紙袋不夠耐用,如果改用塑膠製作強韌又輕量的提袋,就可以解決紙袋過度利用造成的問題。

 

但是,賽璐璐取代象牙及玳瑁的同時,也讓髮梳變得人人可負擔。而髮梳不是唯一的例子,塑膠取代了許多難以取得或難以製造的昂貴材料,使相關產品變得大眾化,讓中產階級能買得起。塑膠為人類帶來廉價而充足的產品,同時也助長人們對更多產品的需求。

 

除此之外,塑膠強韌、輕盈、應用性廣,因此,相較於過去,人們可以利用塑膠,以更少的原料製造出功能相同的產品。例如相對於紙袋,塑膠袋製造過程中所消耗的資源及能源都更少,而且更加堅固耐用,可以重複使用更多次。同時,跟玻璃等傳統用來承裝飲品的材質相比,塑膠重量也更輕,這能降低產品運輸中所需要的能源。另外,塑膠可以製造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產品,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沒辦法被塑膠取代的,而又非常便宜,極具競爭力,必然會大量普及。

 

然而,也正是這些優勢,使得塑膠成為難以處理的汙染物──強韌意味著難以分解,丟棄後若沒有妥善處理,會成為萬年垃圾儲存在自然界中;重量輕表示可以跟著大氣或水快速移動,因此容易被帶到大自然中;正因為塑膠應用性廣、無所不在,且太過便宜,人人又都可以輕易取得,更使得人們不珍惜,這些都促成「用過即丟」的生活型態。

 

初期其實人們不會將塑膠視作拋棄式產品,因為非常耐用的緣故,大家通常會好好保管和重複使用。但是,為了促進塑膠工業更加蓬勃發展,製造商開始推廣用過即丟的生活型態,強調這可以讓人免去家務的勞煩,帶來更美好的生活。當時人們對於垃圾問題的意識並不高,也沒有意識到塑膠破碎後進入環境會造成生態及健康的問題。
 

不知不覺間,我們都已經把「塑膠微粒」吃下肚

發展至今,塑膠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常見的塑膠主要是食品包裝,像是在超商、超市隨處可見的飲料罐、牛奶瓶、盛裝食品的塑膠托盤或塑膠袋。然而,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塑膠製品外,其實有更多塑膠隱藏在生活當中。像是口罩、不織布提袋、排汗衫,都是由塑膠的聚酯纖維製成,另外還有濕紙巾、卸妝棉,甚至泡茶用的茶包、濾掛咖啡的濾紙等,也都是由塑膠製成。

 

這些塑膠造成的潛在風險之一來自塑膠微粒。塑膠微粒是指小於5mm的塑膠碎片,可以透過空氣或水體進入水循環,雖然洗沐用品裡面的塑膠柔珠已經被禁止使用,但任何塑膠製品進入自然界,經過風化破碎,都會變成塑膠微粒。水中的塑膠微粒還有另一個令人驚訝的來源,那就是「洗衣服」。因為現在許多衣服都是由聚酯纖維製成,在洗滌的過程當中,塑膠微粒就很容易進入水中。中央研究院團隊曾經對臺中的烏溪從上游到下游進行採樣調查,發現河川流經都市地區時塑膠微粒的濃度急劇上升,可以明顯看出塑膠微粒與人類的活動有直接關連。
 

塑膠微粒(source: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C BY-SA 2.0)

這些塑膠微粒從都市經過河流、進入海洋,會被海洋生物攝食,進入生物體內,並在食物鏈中累積,最後有很大的機會回到人的體內。另外,一次性塑膠食品包裝與食品直接接觸,也很有可能讓塑膠微粒進入食品、再進到人們身體內,干擾人體內分泌。許多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也有許多未知的風險是現在研究無法確定的。

 

回收有其限制,必須搭配「源頭減量」

面對塑膠問題,我們該怎麼做呢?一直以來,臺灣的環境教育都強調資源回收,這也讓臺灣的回收率在世界名列前茅。而回收確實有幫助,塑膠若妥善回收可以創造出許多新產品,例如廢寶特瓶除了重新製作成再生塑膠,還可以製作成球衣、鞋子等各式各樣的商品,國外也有服飾品牌使用廢漁網的尼龍製成新衣服,強調「循環時尚」。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的塑膠都像寶特瓶一樣有如此美好的第二生命。塑膠產品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寶特瓶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外,還有 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PE(聚乙烯)等不同材質。面對這些不同材質,民眾在回收上經常無法有效分類,機器分類也不一定能完全分開,因而降低回收的品質和價值。

 

塑膠回收還有其他的限制:一方面,廢混合塑膠的價格時高時低,而回收價格經常決定物質是否能被有效回收;另一方面,許多塑膠的製品包含複合材質,由於實務上還無法將各材質有效分離,這些製品仍然免不了被焚化或掩埋的命運。除此之外,回收可能會成為「罪惡感的橡皮擦」,讓消費者誤以為只要做好回收,對環境就沒有任何影響,進而不知節制的使用。因此,雖然回收是廢棄物處理重要的一環,要解決塑膠問題卻不能只靠回收,更需要從源頭減量開始做起。
 

迦納海灘上的塑膠垃圾(source: Muntaka Chasant/ CC BY-SA 4.0)

全球公約到在地法律,減塑從今日開始做起

達成塑膠源頭減量須從國際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才能達成。近年來國際上已經對於減塑有所共識,《全球塑膠公約》已經從 2022 年開始談判會議,預計於 2024 年完成內容制定。而世界各國如法國有推動《循環經濟法》,禁止飲料杯蓋及蔬果包裝等,規定業者要改用無包裝或可重複使用包裝。臺灣近年來也積極制定減塑相關法律,例如 2022 年,由環保署公告的《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管制一次性飲料杯,推行限用塑膠杯,同時也要求連鎖超商及速食店必須免費出借可重複使用的「循環杯」,從源頭減量開始減少塑膠的使用。各大企業也逐漸開始有減塑意識,透過設計的改良及材質的替代,有效減少塑膠垃圾的產生。

 

即使我們不是政策制定者或企業的管理者,身為消費者,我們也能透過一些簡單的減塑行動做出貢獻。舉例來說,我們平常可以自備環保餐具,例如不鏽鋼或竹製餐具,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另外,我們也能拒絕塑膠袋和過度包裝,攜帶自己的可重複使用購物袋,並選擇少包裝或無包裝的商品;在選購產品時,更可以優先選擇無塑膠或少塑膠的選項。除此之外,我們更要盡量延長物品使用壽命,妥善保管和維修現有的物品,減少不必要的購買和浪費。另外,我們也應該積極參與資源回收,按照指示分類,並回收可回收的塑膠產品。最後,意識的推廣也同樣重要,我們可以與家人、朋友和社群分享減塑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加入行動,共同減少塑膠使用量。這些小小的舉措可能只是微小的改變,但每個人的努力都會累積起來,為減少塑膠污染做出實質貢獻。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減塑行動的推動者,一起為地球的未來努力吧!
 

本文為【〖Start Green 永續綠行動〗永續1+1實踐綠生活第一步】專題文章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頻仍等關鍵十字路口上。為此,2015年時,聯合國發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30 年以前為地球與人類社會努力,邁向永續。


More SDGs ⇨ https://storystudio.tw/sdgs
 

百靈佳殷格翰與故事 StoryStudio 攜手響應聯合國 SDGs,用故事來讓 SDGs 在臺灣的發展有根可尋,讓發展被記錄、被看見並可被壯大,與臺灣社會一同實現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1. 蘇珊.弗蘭克,《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野人出版,2018。
  2. Nana Ho,〈塑膠袋的誕生,竟然是為了環保?發明家之子還原發明初衷〉,《商業周刊》,2019。
  3. Alexander Kunz, Falk Schneider, Nixon Anthony, Hsin-Tien Lin, “Microplastics in rivers along an urban-rural gradient in 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rrelation with land use, potential sources and pathway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Volume 321, January 2023,121096
  4. Chen-Hua Wang and Hsin-Tien Lin*, “Quantification of food packaging generation and material loss from major retailers in Taipei, Taiwan.” Waste Management, Vol.137, pp. 139-149, 1 January 2022.
文章資訊
作者 林心恬
刊登日期 2023-12-14

文章分類 副刊
收錄專題
抱歉了!普羅米修斯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