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重回阿富汗執政,已經成為現在進行式,這一切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一場持續了近千年的拉扯與對立。久遠的歷史進程映照著近代所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從海珊、賓拉登、格達費,到塔利班與伊斯蘭國,若要看懂受到真主阿拉眷顧的這片土地,正在搬演著怎樣的故事,除了需要理解伊斯蘭教的發展歷史,還得著眼於不同國家、民族、教派的議題;釐清自十字軍東征以來,到兩次世界大戰在這塊區域所產生的影響,並審度當前中美關係變化,如此才能對「大中東地區」的局勢做出公允的評斷。
「大中東地區」,自古以來即是文化薈萃之地,如貿易通商、政治結盟、思想文化及藝術交流等活動相當興盛。不過在這片土地上,各教派或各民族之間的衝突與戰爭,也此起彼落,不絕如縷,儘管兵刃相向的理由,多數與政治或經濟關聯較大,但宗教在這裡才是最重要的命題、最佳的出征口號。
破除「大中東地區」的歷史偏見
所謂「大中東地區」(The Greater Middle East)一詞,始自美國總統小布希於 2004 年 G8 峰會所提出的概念。近代主流社會對大中東地區的認識,大多半來自西方國家新聞報導、影視媒體等的片面觀點。當觀看與切入的視角不同時,連帶著也可能讓問題變得更難以解決。「大中東地區」的概念在戰略上可以幫助快速掌握概觀,且利於溝通,但如果要深入研究、試圖化解這個地區長期以來的戰亂,乃至弭平外溢至歐美各國的恐怖攻擊,就必須先理解「中東」的概念蘊含著以歐美為核心的偏見。
若不曾接觸過伊斯蘭教文化,或缺乏對於這個地區的歷史、地理概念,就容易誤以為這裡的戰爭皆由宗教信仰所引起,以西方的價值觀批判,將伊斯蘭教與穆斯林視為調侃戲謔之對象。如同不久前臺灣的 PTT 鄉民用諧音嘲諷伊斯蘭教,使得臺灣伊斯蘭協會不得不做出澄清,以此捍衛信仰。
長期讓偏見和誤解蒙蔽自己的視野,即是人類之所以會不斷產生對立與矛盾的主因。極端教派之盛行,與這些偏見和誤解其實互為表裡。這也是「轉換期」之觀念所在,不再透過單一勢力的角度來陳述歷史,而是錨定一個發生過決定性事件的年份,回顧特定領域內的人類活動,並兼及世界各地平行文明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與轉變。人類的歷史演進有其共通性,文明的由盛轉衰,周行不殆,「轉換期」的觀念正好可以解釋文明之間的消長關係,對於認識世界史有極大的幫助。
「究竟怎麼開始?從何時發生?」
跳脫傳統歷史書籍以記事、編年或單一議題的講述方式,「轉換期」的視角更有效地將複雜的民族與教派,梳理成一張綴滿各種訊息的網。透過網上的節點,我們能快速且清楚地看見每一個歷史事件的背景成因,還能展現西亞、中亞、北非的羅佈範圍與格局,重新理解西元 1187 年哈丁戰役及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之意義,並從中發掘十字軍東征與現今東、西方衝突,特別是其中許多令人詫異、又難以解釋的相似性。
例如在哈丁戰役攻下聖城耶路撒冷,又領軍打退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薩拉丁,他是阿尤布王朝的第一位蘇丹,畢生捍衛伊斯蘭教。在薩拉丁統治北非、西亞、中亞等地區的期間,舉國施行伊斯蘭教法,多次與基督教國家交戰,不但是阿拉伯世界公認的英雄,也因為他的騎士精神,頗受基督教將領景仰。
而誰能想得到,這位讓十字軍聞風喪膽的薩拉丁,竟也是庫德族英雄、敘利亞蘇丹?從血統來論,偉大的薩拉丁是庫德族人,但庫德族現在卻面臨流離失所,或依附在強國的邊境地帶,處境相當艱鉅。從地緣來看,敘利亞曾是基督教發揚地區,先後成為拜占庭帝國的舊版圖,阿尤布王朝的新領地,擁有如此古老歷史的國家,何以成為今日烽火遍佈的局面?
這就是「轉換期」所引發的歷史思辨:「歷史究竟怎麼開始?從何時發生?」
基督教與伊斯蘭對峙局面的確立
1187 年,是《歷史轉換期》系列書籍第四冊所關注的「轉換期」。瞄準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個關鍵事件,可以看見歷史是如何牽一髮動全球,現今世界三大普世宗教如何躍上世界舞台,並且逐漸框設出各自的信仰圈。
在耶路撒冷陷落後,教宗額我略八世(Gregorius PP. VIII)發出十字軍敕令〈請傾聽令人恐懼的裁罰吧!〉由於聖經教義的末日思想正蓬勃發展,十字軍東征早已變成鼓舞人們奉獻金錢與生命,前仆後繼往聖地耶路撒冷出發的贖罪之旅;十字軍東征也成為教宗與世俗國王明爭暗奪統治權的籌碼,而阻擋在朝聖旅途終點聖城耶路撒冷的伊斯蘭教,正好是雙方共同的敵人,理所當然地成為被征討的對象。
儘管敗果頻仍,受到宗教精神感召的十字軍東征依然延續兩、三百年,為教宗及世俗國王帶來了龐大的稅收與捐款,以宗教名義包裹著斂財弄權的私慾,壯大教廷與歐洲諸國的資源。十字軍東征是這樣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成為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兩大宗教,同時兩大宗教之間的冤仇也從此無休無止,永無寧日。
歷史舞台的另一面:佛教的擴張
而另一方面,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同時也是伊斯蘭文明逐漸壯大的時期。穆斯林在西邊的耶路撒冷取得了勝利,東邊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也數度入侵印度次大陸,大肆破壞印度原生的婆羅門教與佛教,玄奘大師師習佛法的「母校」那爛陀寺即毀於此時。
儘管後來突厥人所建立的德里蘇丹國一定程度上容許不同宗教信仰並存,但仍迫使佛教徒加速東遷的腳步,大量逃亡的僧俗信眾攜帶典籍四處遷徙,往北走入現今的不丹、圖博、中國等地,加入北傳佛教;往南渡進當前的緬甸、泰國、柬埔寨諸國,宣揚轉輪王的觀念,利用教團的力量,協助當地的國王,建立佛教國家。穆斯林的侵略卻意外將原本固守在次大陸的佛教,擴張成影響世界的第三大宗教,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
歷史「轉換期」的宏觀視野
《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介紹了佔領泰半東南亞土地的吳哥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他推動了上座部佛教在東南亞的擴張,即使在帝國消失的今天,佛教依然是這一地區的主流文化及強勢宗教。我所信奉及研究的是日本佛教,看到 1187 年,也就想到那年正好是日本僧侶榮西入宋學習臨濟宗黃龍派禪法。在原生母國印度消逝的佛教禪法,卻在中國開展出禪宗的五家宗風,如來禪驟變為祖師禪,後又隨著榮西學成歸國而席捲日本。
禪宗徹底改變日本的佛教、藝術、文學、甚至政治,締造鎌倉佛教的盛況。相較於嚴守戒律,不問世事的傳統修行方式,禪宗導引出佛教積極入世的面向,因此成為日本主流宗派之一。近代更由日本輸出「Zen」的學問到世界各地,從藝術、建築到時尚界都有許多冠以禪風的美學,也是佛教各宗派中,流佈最廣的一支。
1187 年,榮西禪師看見的是南渡的宋王朝,那年宋高宗甫駕崩、孝宗如何繼位是研究者的關注焦點。這年,同樣也是西夏乾祐 18 年、金大定 27 年、西遼天禧 10 年,此時的「中國」被多個國家分而治之,那種均質性中華大一統的「中國」,只是以漢民族為主導的傳統史家美好想像。若以「轉換期」的目光來看,1187 年,起用岳飛後又反悔議和的宋高宗駕崩時,其實正是這些「非漢民族政權」的國家,重新評估與宋朝關係的關鍵時刻。
「轉換期」的視角剝去了漢民族本位與歐洲中心觀的思維,透過決定性的時間點,重新估定歷史舞台中每個角色的定位,讓人們對歷史有著更深一層的理解,也正因為「轉換期」的概念被提起,才能再進一步地詢問那永恆的歷史命題:這段歷史是究竟是怎麼開始的?而又是從何時發生?重新理解每一段歷史都不是單一突發事件,而是連續綿延的漫長過程中,經過一陣「轉換期」的結果。
➤ 西亞:近東十字軍國家潰敗,埃及的薩拉丁奪回聖城耶路撒冷
➤ 南亞:穆斯林古爾王朝深入北印度,刺激在地印度教與之抗衡
➤ 東南亞:以佛教為主軸,領土國家吳哥王朝與港市國家聯盟的出現
➤ 東亞:華北游牧文化浸融,華南朝貢體制維持,儒釋道合一的多信仰民間社會
在各地連結尚不充分、動向步調也不一的中世紀時代,宗教信仰成為此時期的核心價值。各地君主仰賴宗教維繫政權正統性,而法律、貨幣、租稅、社會組織,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無一不與信仰有關。這種遍及一切的信仰形式,是中世紀人民的日常,世界各地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本書以一一八七年哈丁之戰、薩拉丁打敗十字軍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為契機,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兩大信仰圈的象徵性衝突,讓此時代的結構與連鎖關係浮上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