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講了許多鬼故事,各種靈異怪奇,卻是無以名狀,看不見也摸不著。本文則要從臺史博的典藏文物中,尋找七個臺灣「鬼」的具體線索。從這些文物可以發現,每個讓人不寒而慄的「鬼」,其實都有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的溫度。
一、烏鬼:他者歧視的幽暗寄託
根據 19 世紀晚期《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屏東小琉球有群名叫「烏鬼番」的人,下巴跟魚腮一樣,可長時間潛海活動,平時則住在「烏鬼洞」裡。某天,一群泉州人想去小琉球開墾,烏鬼番不願讓他們進入,泉州人就在夜裡放火,將烏鬼番全燒死在洞裡。
這一則傳聞的原型,其實源自更久遠的荷蘭時期金獅號事件。1623年前後,荷蘭帆船金獅號(Gouden Leeuw)擱淺小琉球,島上族人或許因領域遭入侵而發動攻擊。 1633 年起,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便以報復為由展開軍事行動,族人大量被俘或殺害。有部分族人躲進山洞,荷蘭人在洞口燒火迫降,導致至少三百多人被燻死在洞內。
「烏鬼」雖有「鬼」之名,但多用來指稱在世的人。往昔華人眼中的部分臺灣或東南亞地區南島語系人群,因膚色較深、又多從事勞力工作,常被貼上「鬼」的負面標籤。在人群頻繁交會的時代下,不同人群間各種猜疑、貶抑與歧視,就曾寄託在此「烏鬼」之名上。
二、埤圳水鬼:移動於水陸之間的足跡
傳說,高雄左營的蓮池潭東方有處水埤,裡頭水鬼鬧得兇,連鳳山縣知縣的轎子也曾被扯下水。經過高人指點,知縣以重金招募到一名羅漢腳遊民,把他打扮成佛祖的模樣,接著在水埤邊將他活埋,水鬼從此遭到壓制。水埤恢復平靜之後,當地人們便稱其為「阿彌陀埤」。混不下去的水鬼,則搬到南邊十幾公里遠、在草衙旁邊的另一處水埤,從此換成草衙鬧鬼,當地人稱「鬼仔宿埤」。
鬼仔宿埤是灌溉用的埤圳。一紙 1893 年的古契,記載了港仔墘庄(今小港)的張香將水田賣給海汕燒灰灣庄(今高雄市小港區海城、海原里之海汕,舊紅毛港聚落旁)的洪愿,裡頭就提到有引鬼仔宿埤的水灌溉。
2006 年,紅毛港舊聚落開始拆遷,這紙古契從洪家流出,輾轉由民眾捐贈給臺史博典藏。巧合的是,紅毛港聚落遷到鳳山落腳之處,正好是鬼仔宿埤的故址。不論是久遠傳說或近年遷村,剛好都暗合了遷移的歷史線索。
三、林投姐 愛情詐騙的受害者
臺南府城有位女子,與一位從福建泉州來的男商人相識甚歡,最後共結連理。有一天,商人說要回福建處理商務,帶走女子積蓄後,從此一去不返,另組家庭。
女子一開始還在臺南傻傻等待,幾年後才發現自己被渣男拋棄,極度絕望下,來到一棵林投樹上吊自盡。此後,女子的幽魂常在林投樹叢間飄來盪去,賣粽子的小販經過時,她還會拿紙錢買肉粽,因此人們稱她為「林投姐」。
這是臺灣相當知名的鬼故事之一,由於屢受傳誦而有不同版本,但始亂終棄、含恨自盡、買肉粽等橋段大致共通。它既有清治時期臺灣對口貿易下人群與資金流動的時代線索,也跟其他常見的漢人「女鬼」故事一樣,隱含了民間對女性地位的解釋與託寓。
漢人傳統社會下的女性,很多時候不一定能獲得公平的地位與待遇。對於遭受不平之冤的女性,人們除了加以祠祀,或許也只能讓她在故事裡變成有力量的「鬼」、讓她享用美味的粽子吧。
四、番婆鬼 法力高強的神秘飛天婆婆
南投埔里盆地曾經流傳過這樣的傳說:在噶哈巫人(Kaxabu)的村子裡,有名叫「番婆鬼」或「散毛仔」的恐怖婆婆。她法力高強,愛吃小朋友的心臟。每到夜晚,她就會跟貓互換眼睛,獲得夜視能力;再夾著芭蕉葉,就能飛上天,飛到小朋友身邊把心臟給偷走!
番婆鬼雖名為「鬼」,但本質卻是人類。其原型應來自噶哈巫人部落裡擁有高超法術知識的儀式專家;至於妖魔化的負面描述,則可能是來自埔里盆地不同人群共居、對立下的產物。
19 世紀前期,漢人及平埔原住民大量湧入埔里盆地,各有所居,生存空間與資源的競奪也更激烈。固守眉溪出山口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崙等四庄的噶哈巫人,可能被其他社群認為具有強大法術,才能在夾縫中站穩陣腳;飛天鑽地的番婆鬼故事,也許就應運而生。
五、八寶公主:漂流與香火的交會
屏東墾丁海濱旁有一座萬應公祠,裡面的「八寶宮」奉祀著「荷蘭女公主」。根據當地傳說,1930 年代民眾在海灘發現不明遺骨,於是收入甕中,置於萬應公廟。後來有乩童被附身,口吐外國語言表示:此遺骨正是幾百年前在墾丁被殺害的「紅毛公主」,到了 1960 年代則又有「八寶公主」之稱。
八寶公主的本質,應是漢人傳統社會常見的「無祀孤魂」信仰;而之所以會在海濱發現遺骨,以及地方持續講述外國女子遇害的傳說,似乎也反映了當地的特殊環境及歷史緣由。往昔恆春南端鵝鑾鼻、貓鼻頭一帶海域的漂流及船難事件頻傳,最知名的莫過於1867年羅發號事件。當時遭陸上族人反擊而喪命的船員中,就包含船長夫人梅西.杭特(Mercy G. Beerman Hunt)。
我們很難斷言八寶公主是否為杭特夫人,或是哪位曾經魂斷海濱的外國人。但可以確認的是,人們藉由奉祀八寶公主來祈求合境平安,同時也藉此承載了些許關於墾丁海灣地形與船舶擱淺的歷史記憶。
六、吳鳳:帶來病毒的惡靈
18 世紀起,漢人移民不斷翻越「番界」活動與開墾,原、漢人群的摩擦也日益增加。1769 年,相傳阿里山地區鄒族 Saviki 部落的 Tosku 氏族人,因故終結掉一名漢人通事吳鳳的性命。這一殺不得了,部落族人後來一個個感染可怕的傳染病,大家相當害怕,認為是吳鳳鬼魂帶來的 tma'congo no hicu(惡靈之病)。殘存的族人不得已放棄原部落,東遷另覓生存之地。
族人眼中的惡靈,漢人卻解讀為吳鳳鬼魂顯靈,驅逐「生番」,大幅降低沿山地區越界漢人的生存威脅,因此吳鳳被漢人當作神明奉祀,除了建廟,還發展出「殺身成仁」的忠烈義士故事。
到了 20 世紀,不論是「理蕃」並控制山林的日本政府,或者承接其成果的中華民國政府,吳鳳神話仍具有強大的宣傳效用,因此吳鳳「殺身成仁」故事不但沒有淡化,反而更加穩固,成為政府的教化宣傳樣板。直到 1988 年曾俊仁等鄒族青年在嘉義火車站前推倒吳鳳銅像後,大眾才開始省思故事的合理性。
七、夜間限定兒童樂園:城郊地景的百年變化
臺灣許多校園都會流傳鬼故事,其中又以清華大學的「兒童樂園」特別知名。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建於 1980 年代晚期,在此之前,相傳該地有很多小朋友的墳墓,後來都被移除。據說晚上還逗留在學院內的研究生們,總會聽到小朋友的嬉鬧聲;建物後方曾經有蹺蹺板、鞦韆等兒童遊樂設施,則是為了安撫這些小朋友而設置。人社院「兒童樂園」或「鬼娃谷」傳聞,就此不脛而走。
先不論晚上的學院是否真有小朋友出來玩耍,人社院原址為墓地是確有其事。該處是新竹城南郊金山面一帶山巒,因近城、靠山又面水(頭前溪),可說是風水寶地,因此形成傳統墓葬空間。
隨著時間演變,十八尖山一帶的部分墓地陸續變成清大校地。雖然地景變化很大,但一部分空間記憶似乎還被留下來,化作現代校園裡大家口耳相傳的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