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創作無懼:那些在島嶼寫作的作家

文學自幽微處,窺見島嶼的另一種樣貌
歷史形塑時代的樣貌,文學則從中穿針引線,織就一張名為臺灣的網。
裡面包覆著人們與土地的聲音,接納從古到今的各種情緒,自幽微處,窺見島嶼的另一種樣貌。

島嶼上的作家們,用清澈的雙眼直擊靈魂深處。他們關注遁隱於現代社會的邊緣人,他們聆聽戰爭底下人民的困厄之聲,他們在眷村書寫世紀末的華麗,他們感受大地脈動、回應土地的哀鳴,他們擁抱資本主義下無處安放的焦慮。

他們的創作無懼,向時代的洪流逆流而行。

臺灣文學的道路,因為有他們的踩踏,留下了更多元紛呈的面貌。
 
「不完整就是我的本質。」保守年代的自由之聲,離經叛道的臺灣作家七等生
1960 到 1970 年之際,正值臺灣的文學風氣從現代主義轉向鄉土文學的時刻,從無法發聲的白色恐怖氣息中,轉向知識份子大力疾呼關注臺灣土地與現實的時代。此刻的文壇,一位「叛逆」作家橫空出世,他的名字是──七等生。
「我只是向中華民族的江山華年私語。」從戰爭、眷村走向世紀末,寫下文壇一筆傳奇的朱家人
三三書坊出版的一系列作品,不僅勾勒出 70、80 年代臺灣文學史的側影,同時也是定位朱天文、朱天心兩人早期書寫的標誌。朱家的文學,已然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閱讀這些作品的同時,也是翻閱著過去的時光和記憶,提醒著我們──不要遺忘。
「我也已不是耽於狂熱夢想的少年。」詩人吳晟與他馬不停蹄的戰鬥
從水田到海濱,吳晟的腳步從未停過,一如既往地繼續在濁水溪畔耕種、抗議、思考、創作。在以開發為名的巨輪前,他一次又一次地踩進泥壤,以詩為武器……
「愛與和平仍然佔領西門町……」詩人楊澤的青春,與變動的 1970 年代臺灣
人們對於當時臺灣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的劇烈轉變,心中那些無處安放的焦慮與不安,都能在楊澤的詩中找到慰藉。
 
影壇最深刻的文學電影,文學與電影最激盪的火花。
其他專題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