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一陽週報》發行的原因,是為了宣揚、介紹三民主義。楊逵在刊物封底清楚寫下,他辦報目的是「研究建國方晷、新建設指南針」。
但還是有這麼一群天真爛漫的報人們,願意不惜巨資,只為了記錄下社會的現實,直指時代的荒謬。這群從日治時期便積極為臺人處境奮鬥的知識分子,在擺脫了殖民政府的宰制後,以為可以建立一個美好的新社會。
起初購買收音機時,吳新榮經過一番掙扎,最後還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把這臺高級品帶回家。此後,吳新榮也宣告展開了「文明生活」……
清晰的女聲自收音機傳出,唸著《國語廣播教本》上的文字。收音機前的人們,便也複頌著「三民主義,是民族、民權、民生⋯⋯」
將近 40 年前,當我還是個成功大學中文系的二年級學生時,我第一次聽到「二二八」三個字。
二二八事變後,參議員們接連被捕、入獄、失蹤,省參議會瀰漫著肅殺之氣,參議員們也越發沉默,各地參議會都出現出席率低落、辭任頻繁的情況……
由於長期的隔閡,以及對於日本人的敵視,導致許多外省人士覺得該對臺人「再教育」。
當時的臺灣人們,透過疫情體現到了「臺灣」與「祖國」之間的差距,原來兩地不只語言、文化,在衛生環境與習慣上也有著極大的不同。
那真是一個只怕你無心向學,不怕你找不到地方學國語的年代。各地都興起學國語的狂潮,人們如飢似渴地閱讀所有可以弄到手的中文書報,並舉行各式各樣介紹祖國及對岸情勢的集會……
國大代表被殺的這起突發事件,讓東部民眾及地方有力人士戰慄不已,許多人的「祖國夢徹底絕望了」
張七郎親手題下「仁壽醫院」的蒼勁字跡,一如他的精神,從未消匿於時代的澆薄。總不斷有人願意傳承下來,作為對當局最卑微的反抗。
流轉於政權與政權之間,高一生從來沒有忘記部落自治的夢想。他是什麼時候被情治人員盯上的呢?
只要有家與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
很長的日子裡,張文環將自己丟進了各種庶務之中,只要與文學無關,似乎就能讓他暫時忘卻那段難堪的往事,以及他「在那事件時慘遭殺害」的文壇朋友們。
黃榮燦不會知道的是,他全身心投入的版畫,竟會在幾年之後,記錄刻畫著人們身上的恐懼。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美國曾向蔣介石提議,兩國一起共同管理臺灣幾年,而蔣介石竟然口頭上同意了!?
「又提二二八?!煩不煩!」「不要耽溺在過去了好嗎?!要向前看!」,如果可以,家屬也想往下個階段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