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想要反清復明的朝鮮人和他們的中國故事

吳政緯 2014-08-27

當《鹿鼎記》中的韋小寶,無比神往地說出「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大俠陳近南和清初秘密組織「天地會」,就這樣經由金庸筆下的文字,進入武俠迷的心中。小說中提到,要加入天地會,雙腳必須分別刻上「清明」、「反復」四個大字,合起來也就是「反清復明」。這簡潔有力的口號,明確地傳達了反抗清朝統治、力圖「驅逐韃虜」的訴求與期盼。


PDVD_006

談到反清復明,看過小說的人也許會想到陳近南、吳三桂(他先是降清,晚年又反清了)。對於明清史有一定認識的人,更不難延伸聯想到明清之際的三大慘禍:「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日」。但很少有人知道,緊鄰大陸的朝鮮半島,有一群人也同樣「心懷明朝」,在心上揣著「反清復明」的願望。


故事必須從 1636 年談起。那一年,皇太極(1592-1643)將原來的國號「金」改為「清」,頒布年號「崇德」。清朝官方為慶賀此事,廣發請帖,邀請各國使節觀禮。當時明朝尚未滅亡,如此邀人開 party,頗有逼東亞各國選邊站之意。


鄰近清朝的朝鮮國也收到邀請函了,但朝鮮國王仁祖(1595-1649)卻以「天無二日」拒絕承認清朝正統。皇太極當然不會忍氣吞聲,在開國大典結束不久,即以數萬兵力攻打朝鮮,迫其臣服,這就是朝鮮史上著名的「丙子胡亂」(由此名稱可見朝鮮將清朝人視為「胡虜夷種」)。



丙子胡亂改變了清朝、朝鮮之間的關係。如上圖中,任命大臣的公文,還是用明朝年號。但在「胡亂」之後,朝鮮的地位從清國的鄰國降為屬國,也由奉明朝正朔,轉為承認清朝為正統。1644 甲申年,中原已經是「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明朝在流民與清兵共同夾擊之下,崇禎皇帝自縊、清兵進入山海關。


但是,許多朝鮮知識菁英以及逃到朝鮮的明朝人,仍頑固地利用各種方式維繫對明朝的認同,期盼能夠有「反清復明」的一天。


1659 年,仁祖的繼承人孝宗(1649-1659)秘密地召見了當時極端反清派朝鮮官員宋時烈(1607-1688),孝宗說:「我要跟你說一件天大的事情!」原來,孝宗打算徵兵 10 萬人攻打清朝。他相信,只要朝鮮兵馬一抵山海關,中原心懷故國的豪傑之士必聞風而起,而被清朝俘虜的朝鮮人則可擔任內應,伺機而動。可惜,這個計畫終因財政困窘、且被清朝情報系統掌握意圖,最後胎死腹中。


-fl-fl_s0951

不過,雖然朝鮮官方始終無法達成反清大業,但朝鮮的知識分子仍力圖保存關於明朝的一切記憶,一個最好的例證就是「朝宗岩圖」(上圖)。這幅描繪「朝宗岩」的畫作,巧妙地把逃到朝鮮的明朝人和朝鮮人思念明朝的心意熔於一爐。圖的右上角落款,寫著一個不存在的時間──「永曆五丁丑」,意即從南明永曆元年(1647)算起的第五個「丁丑年」,也就是 1877 年,這時候距明朝滅亡的 1644 年已經超過了 200 年。


朝鮮人不僅藉著紀年方式的掌控,來提醒自己活在「屬於明朝的時空中」,畫中的景色「朝宗岩」,更明示著對明朝的紀念:「朝宗」二字本來就有「拜見天子」的意思,此地又有河流經過,直奔入海,小河入海也符合「朝宗」之意,無非是「名與義合,天作之合」。


但在另一方面,朝鮮人更倚賴許多與明朝有關的事物,警醒著自己:「明朝滅亡了」。這說來矛盾,但卻真實地存在歷史中。他們從各地的文書找來明朝皇帝的筆墨真跡,讓朝宗岩的最高處摹刻著「崇禎皇帝御筆」、「思無邪」,象徵著「大明天地,崇禎日月」,其下才是朝鮮宣祖(1552-1608)為了答謝明朝恩德所寫的「萬折必東」。萬折必東本來是「比喻事物不管有什麼曲折,總要按著應有的規律發展」,在此則是表示「朝鮮將永遠地崇敬明朝」。朝鮮人摹刻這些真跡的用意,正是因為「日暮途遠,至痛在心」,日已西沉,如同明朝滅亡,而吾等將此世間至痛,常懷於心。


在明朝滅亡後的 200 年,每年的正月初四,也就是朱元璋開國的那一天,所有在朝鮮的明朝人與朝鮮知識分子仍將齊聚一堂,緬懷明朝──一個消失在鼎革戰禍之中,但仍存在朝鮮人心中的時代。直到今天,我們仍能到韓國京畿道的加平參觀朝宗岩,感受曾經天地變異的時刻,以及一段持續了兩百年的思明之情。

文章資訊
作者 吳政緯
刊登專欄 東亞擺渡人
刊登日期 2014-08-2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