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吃太鹹會狂、吃太辣有負能量,對照中醫的食療法,你吃對了嗎?

2017-05-09

等等!請大家先不要急著滑過本文,這不是什麼平安喜樂的長輩文,這確實是「故事」網站的文章啊!

 

有些人已經滑走了是嗎?唉好吧,那麼,還在這裡的各位,請容許我來跟大家簡介一下中醫古老的理論「食療法」。


食物從口入;藥物也從口入,而且兩者都與人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藥食合一」乃是中醫當中非常古老的概念。各位要是有過到中醫診所看病的經驗,應該也對中醫的藥食合一概念不陌生吧!各位只要想想:雞湯裡有人參應該不是什麼怪事,但如果雞湯裡有的是西藥藥丸呢?


西漢漢成帝時整理古文成書的《黃帝內經》,可能是目前現存最為古老的中醫藥食合一理論。讓我們來看看其中一段內容(嗯,懶得看古文的大家,可以直接更下面那一段懶人包整理,之後這篇的潛規則就是這樣……):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醎入腎。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醎;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飮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賊也,故名五賊。又云:肝病禁辛、心病禁醎、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此皆所惡之味,故禁。又云:肺病宜食糯、米飯、牛肉、棗葵。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宜食大豆、黄黍、彘肉、藿。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韮。脾病宜食鷄肉、桃黍、蔥。此五宜食者。


五種飲食口味(酸辣苦甜鹹)與人體的五個內臟(肝肺心脾腎)相互對應,哪一個臟器的功能生病了,就用與之相輔相成的口味飲食食材去滋補之。反過來說,與之相剋的口味食材,就該在病癒前減量食用。


《黃帝內經》又有云:


肝色靑,宜食醎、稻米、牛肉、棗;心色赤,宜食酢、犬肉、李;肺色白、宜食甘、麥、羊肉、杏;脾色黄,宜食苦、大豆、豕肉、粟;腎色黑,宜食辛、黍、鷄肉。此五食皆以所生、能養其子也。


從這裡,我們亦可看見,飲食五味、人體五臟,與代表陰陽家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白紅黃黑)又再相互對應,是為中醫傳統的食療大綱。因此,我們也可以簡單地畫一個圖來統整一下五味、五臟、五行的關係:


圖片改編自維基百科條目:五行

那如果有些吃貨就是嘴殘……喔不我是說嘴饞,就是不要五種口味調和飲食、就是偏食某一種口味呢?


傳說中先秦時期的《河圖洛書》如是說:


人食無極醎,使腎氣盛、心氣衰、令人發狂、喜衂吐血、心神不定;無極辛,使肺氣盛、肝氣衰、令人懦怯悲愁、目盲髮白;無極甘,令脾氣盛、腎氣衰、使人癡淫、泄精腰背痛、利膿血;無極苦,使心氣盛、肺氣衰、令人果敢輕死、欬逆胸滿;無極酸,使肝氣盛、脾氣衰、令人穀不消化、暗聾癥固。此五藏相制剋之義。


人不能吃太鹹,否則會變得很狂、心神不寧,甚至狂到吐血;若是吃太辣,就會變得很消極無力、負能量滿滿;吃太甜,就會變成噁心的痴漢;吃太苦,就會變得很暴衝、很容易投入死神懷抱(愛惜生命,涼拌苦瓜請適量食用),吃太酸,就會消化不良……搭配上方的五行相生相剋之圖,應該更可以明白這些道理。


不過,若是各位對算命也感興趣,因此對八字命理學也有些認識的話,應該知道構成我們每一個人的五行成份也不盡相同。因此,五種口味的食材,到底要怎樣才算是吃到剛好調和自己身體的份量?這種問題,還是請洽專業的、關心您坐骨神經痛的中醫師吧!我們這裡繼續講歷史先。


到了宋代,「儒醫」這個概念首次出現。


讀書人經世濟民的理想,如果無法在政壇上取得實踐空間,那就透過醫療來拯救眾生吧!搭配上宋代時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愈來愈強,宋代的儒醫們,於是也把已為道教的養生觀所吸收的上述先秦醫學納入。從王與之的《周禮訂義》中,我們可以看見宋代理學與食療養生的結合:


非謂四時各專一味,謂之多者,就五味中使一味勝焉,以養其氣也。如春,則肝用事,用則勞,勞則損,損則四藏勝而疾生焉。曲直作酸,唯酸為主,可以引諸味以益肝氣,而使適平。夏之苦、秋之辛、冬之鹹、莫不皆然。調以滑甘者,則受和為五味之本也。在五行曰土,在五常曰信,在五藏曰脾。脾養五藏、土旺四季、而信於四端無不用者,若甘之緫五味也。


不同時節要有不同的食療份量調和,亦被此文作者王與之強調。並且此時,儒家的「五常」也與先前食療法則中的五味、五臟、五行相搭配了。


明代時「儒醫」的概念繼續發展,然而此時的豪門大家,對擠進「仕途」的渴望更勝於前朝,「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儒醫」在明代專指醫者中的最上者。明代的文人雅士,許多都多少懂些醫藥之學,以作為萬一官途不通時的第二選項。


從明代中後期開始,由於社會日漸富裕與奔放,許多財力足夠之人,也開始模仿文人菁英階級的生活模式。此時,有感於自己的衣食品味可能遭到下層階級複製、以致庸俗化的危機,便開始有意識地創造出能繼續標誌出自己菁英階級的生活方式。


食療法在此派上了一個新的用途:當富有的地方土豪也能如同達官貴人家族般暢快宴飲時,晚明士人就改以推崇食療法則,作為新的階級標示。可以說「食療法」在此成為了「食療文化」。龍遵敘的《飲食紳言》即為一典型範例:


大凡貪淫之過,未有不生於奢侈者,儉則不貪不淫是可以養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嗇淡泊,有久長之理。是可以養壽也。醉濃飽鮮,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是可以養神也。奢則妄取苟求,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以養氣也。


晚明士人指責奢華宴飲是一種浪費、傷身、縱慾,講求五味適量調和的儒醫食療法,遂成為了他們的新品味。明末清初的戰亂並沒有使晚明的品味文化斷絕,在清初社會局勢漸漸安定之後,又再一次回到了士人的生活之中。


當然,食療文化也得以一路傳承到了當代的中醫養生理論當中。


而在當代台灣,五種口味又與初戀愛情的滋味相結合了……怎樣,伍佰老師就是我心目中的搖滾天王不行嗎?


你吃對了嗎?看看自己的八字五行體質、搭配上適量於自己的五味食療來試試看吧!

文章資訊
作者 張經偉
刊登日期 2017-05-09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