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罕見的動物圖騰錢幣,竟預言了明朝的滅亡──跑馬崇禎錢

聯經出版 2020-10-20
首圖來源:《大明劫》劇照

在正式流通錢幣的背面鑄上動物圖案,不符合中國古代鑄幣的傳統。但是,歷史上卻有三次例外:一是三國時期的「背龜太平」,二是唐朝的「瑞雀乾元」,三是明朝的「跑馬崇禎」。

 

民間認為出現這種情況非瑞即妖,而賦予了很多的傳說。其中,又以「跑馬崇禎」在社會上流傳廣泛,影響最大,說它預言了明朝的滅亡。


下面就結合錢幣實物以及民間的傳說,來說說「跑馬崇禎」錢是如何預言了明朝滅亡的。


一、跑馬崇禎錢

跑馬崇禎是明朝最後一種年號錢「崇禎通寶」錢的一種。崇禎通寶錢在中國古代銅錢中,以版別複雜而著稱。這種複雜性主要是表現在錢幣的背面,錢幣的正面就是楷書「崇禎通寶」四個字對讀,既簡單又標準統一,幾乎沒有變化。


但是,背面卻是千變萬化,花樣百出,尤其是面值為小平、折二、當五三種錢幣背面的文字,最為繁雜混亂,有紀重、紀天干、紀鑄局、紀鑄地、紀鑄局兼紀值、吉語等種類,名目繁多,舉不勝舉。


而最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一種背面沒有文字的小平錢,直徑 23.55 公釐,厚 0.6 公釐,重 2.5 克,這是標準的小平錢的尺寸和重量。但是,它的特殊之處是在背面穿孔的下方,鑄有一個奔跑的馬匹圖案,俗稱跑馬崇禎錢。


跑馬崇禎錢背面穿孔的下方,鑄有一個奔跑的馬匹圖案。(Source:《鑄幣三千年》)

 

跑馬崇禎錢。(Source: ITW01

在崇禎通寶錢背面穿孔的下方,為什麼會鑄造一個跑動的馬匹圖案呢?史書中對此錢沒有記載,今人也無從考證。因此,歷史上就留下了很多種解釋。有人說是因為崇禎皇帝屬馬,鑄一馬的圖案是為了表示紀念。


這種解釋幾乎無人相信,因為當時明朝即將亡國,因此大家更願意將它與明朝的滅亡聯繫起來。這就像東漢末年靈帝鑄造四出五銖錢一樣。所謂四出五銖錢,是因為錢的背面有四道斜紋,分別由穿孔的四角直達外郭,因此稱為「四出文」。


靈帝鑄造的四出五銖錢雖然比一般的東漢五銖錢都要精良,文字、輪郭都很嚴整、深峻,非常美觀、漂亮,但是,因為當時黃巾起義餘波未平,東漢政權正危機四伏,社會輿論於是就將錢幣上出現的變化與國運聯繫起來,認為錢幣背面的四出文是分崩離析的凶兆。傳說此錢一出,財富必將循四道而流布四海,天下必將大亂。後來果不其然,發生了董卓之亂,東漢滅亡,緊接著就出現了軍閥割據、三國鼎立的局面。


按照這種邏輯推理,崇禎年間的明朝,本來就已經內憂外患、危機重重,正當這個時候,在錢幣的背面又出現了一個馬的圖案,這必定會被認為是個凶兆,預示著明朝即將滅亡,並且暗示明朝的滅亡和「馬」似乎有著某種聯繫,因此,民間有所謂「一馬亂天下」的說法。


二、對「一馬亂天下」的解讀

為什麼要說「一馬亂天下」?明朝的滅亡和馬有什麼關係呢?又到底是哪匹馬亂了明朝的天下?


如果按照解讀東漢四出五銖錢的邏輯來看,正處亂世的跑馬崇禎錢,不但預言了明朝的滅亡,還暗示明朝最後的滅亡還和「馬」有一定的關係。只不過不是「一馬亂了朱家的天下」,而是先後有兩匹「馬」,不但攪亂了朱家的天下,還攪亂了明朝復國的希望。


1. 第一匹是闖入北京紫禁城,顛覆了大明江山的馬

關於這匹馬,民間流傳有個故事,說的是崇禎十七年的新年剛過,崇禎皇帝就做了一個夢,夢中看見一匹馬穿過紫禁城進入了皇宮。他不明白這有什麼寓意,就向大臣請教。有位大臣聽後大驚失色,說城門中有匹馬,是個「闖」字,這暗指當時鬧得正凶的號稱「闖王」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


崇禎皇帝像。(Source: Wikipedia

馬經過紫禁城進入皇宮,意味著李自成將率領起義軍攻入北京,建議朝廷遷都南京,避其鋒芒,以圖將來再消滅流寇。崇禎皇帝聽後非常不高興,說他妖言惑眾,居心叵測,當即就讓錦衣衛收監了。這時趕緊有別的大臣出來打圓場,說皇上做夢看見馬是天下臣民的福分,這是祥瑞、吉兆的預兆,表示的是「出馬得勝」,這時派兵進剿,一定很快就能平定流寇。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是卻形象地揭示了明朝末年腐敗的政治生態環境:朝廷上敢於直言的大臣,只是因為不符合皇上的意願,便身陷囹圄;這就迫使別人只能見風使舵,用皇帝愛聽的謊言來求得自保;崇禎皇帝因剛愎自用且疑心過重而自毀長城,最後只能成為孤家寡人而吊死煤山;不堪明朝苛捐雜稅的底層民眾,都期盼著「闖王」李自成盡快進京,解救他們。這個流傳的故事,實際上就反映了明朝末年社會上的民心所向。


李自成騎馬像。(Source: Wikipedia

這裡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李自成為什麼會被稱為「闖王」?據史書記載,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是陝北米脂人,因為家境貧寒,早年曾在銀川當過驛卒,就是驛站裡的兵卒。


後來明政府因為財政吃緊,就裁撤了西北地方的一些驛站。失業後的李自成於是就參加了被稱為「闖王」的高迎祥領導的一支起義軍。李自成因為當過驛卒,比起義軍裡大部分只知道種田的農民見過些世面,加之他作戰時勇猛而有謀略。在高迎祥死後,就被部眾推為首領,續稱「闖王」。


「闖王」的本義應該是指作戰勇猛,富有闖勁。雖然它最早是指高迎祥,但是李自成繼承「闖王」的稱號之後,隨著起義隊伍的壯大和聲勢的傳播,「闖王」就逐漸成了李自成的專有稱號。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饑民遍野,社會矛盾極度尖銳。李自成接受李岩的建議,提出的「均田免賦」的口號,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歡迎,部隊很快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社會上當時廣泛流傳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民謠。一時間「闖王」彷彿就成了能救萬民於水火的大救星。


憑藉著這股聲勢,李自成於 1641 年正月攻克洛陽,殺死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花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用,自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當時明朝正集中全力在山海關外抗擊清軍的進攻,無力圍剿起義軍。


於是,李自成就於 1643 年正月在襄陽稱新順王,十月,攻破潼關,占領陝西全省。1644 年正月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改年號為「永昌」。二月李自成親率起義軍開始東征,渡過黃河後連續攻下汾州、陽城、蒲州,3 月 13 日攻克太原,4 月 7 日攻占寧武關,11 日,大順軍開進宣化府,「舉城譁然皆喜,結彩焚香以迎」。崇禎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等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餉銀。


4 月 21 日李自成抵達居庸關,明軍不戰而降,農民軍直抵北京城下。已經毫無士氣的守城官兵,遂放棄抵抗,打開城門,向「闖王」的軍隊投降。李自成在太監的引導下,從德勝門進入北京城,經承天門步入內殿。


這個時候的紫禁城內,大臣們都已逃散,只剩下了孤家寡人的崇禎皇帝。他眼見大勢已去,就出紫禁城後門,在煤山自縊身亡,史稱「甲申之變」。立國兩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就這樣被闖入北京城的這匹「馬」給踏滅了。


2. 第二匹是攪毀了明朝復國希望的馬

甲申之變主要發生在北方,北京的朝廷雖然淪陷了,但是,在明朝原來的京師南京,實際上還保留著一套備用的官僚體制。同時,除了湖北、四川之外,南方幾乎都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明朝完全有機會像西晉、北宋那樣,北方國土淪陷之後,在南方又聚集力量,依照建立東晉、南宋的做法,建立南明政權,撐起半壁江山。


實際上,明朝的皇室宗親、朝廷大臣以及士大夫們,在「甲申之變」發生後,就是仿效東晉、南宋的故事,在南京擁立被李自成燉「福祿宴」的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的弘光政權。當時入關的清軍主要盯著北方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南明的弘光政權完全有條件凝聚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扛起明朝正統的旗號,憑藉南方的半壁江山,與北方的異族入侵者清軍相抗衡。


南明弘光政權既有這種實力,歷史也給了它這種機會。但是,明朝復國的大好機會,又生生地被另一匹馬給攪毀了。這匹「馬」指的是馬士英。下面我們看看,馬士英這匹「馬」,是如何攪毀了明朝復國希望的。

 
馬士英。(Source: Wikipedia

據《明史》記載,馬士英,字瑤草,貴州府貴陽人。他原籍實際上是廣西梧州府藤縣,與著名的抗清英雄袁崇煥是同村的老鄉,又是同一年所生。馬士英原本姓李,五歲的時候被一名姓馬的販賣檳榔的商客拐去貴陽,而改姓了馬。


萬曆四十四年(1616),馬士英到北京參加會試,結識了阮大鋮。三年後考中進士,授官南京戶部主事。天啟朝時,又被任命為郎中、知府。崇禎三年(1630),馬士英任職宣府巡撫時,因為動用公款數千兩白銀賄賂朝中權貴,被揭發後受到革職充軍的處分。這時他的好友阮大鋮也因為依附閹党魏忠賢而被撤職。兩位處境略同的熟人,為了躲避農民起義軍,這時都來到了南京。


阮大鋮為人機敏狡猾,但是因為名列崇禎皇帝欽定的魏忠賢逆案之中,政治上很難再有作為,於是就推薦馬士英於崇禎十五年(1642)當上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廬州、鳳陽等處軍務。


甲申之變後,崇禎自縊,南京準備另立朝廷。以東林黨為代表的一派準備擁立潞王,但是,馬士英與阮大鋮視福王為「奇貨」,就派兵迎接福王。《明史》記載:

 

諸大臣乃不敢言。王之立,士英力也。

因為馬士英在福王稱帝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後來史可法被排擠出朝廷,渡江北上督師之後,馬士英就實際控制了南明弘光政權。


馬士英入南京和史可法出鎮揚州,是弘光政權興亡的一大轉捩點,不但寫就了兩人不同的歷史定位,也改寫了南明歷史的發展。史可法為官清廉,在江南地區特別是明朝南京政府中威信很高。他堅守揚州,多次拒絕圍城的清朝豫親王多鐸的勸降,城破後壯烈犧牲。清軍因為遇到頑強抵抗,傷亡慘重,而對揚州百姓實行了野蠻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


清軍攻破揚州城後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Source:Wikimedia

入閣輔政的馬士英首先提出了「大計四款」,作為優先處理的頭等政務竟然是:第一件,為弘光帝尋找走失的老母親;第二件,為弘光帝的父親,也就是被李自成農民軍處死的福王朱常洵上尊號,想辦法將其棺木遷到南方;第三件,以弘光皇帝還沒有生兒子為由,大選宮女,以滿足其淫欲;第四件,把那些失去封地的藩王監視起來,避免被他人擁立為帝的事情發生。


所謂的四件大事,實際上都是弘光朝廷雞零狗碎的私事,沒有一條與大敵當前、生死存亡的國事相關。而被推上復興明朝大業的南明弘光皇帝,更是紈褲子弟,他不但無意恢復中原,甚至連朝政都懶得過問,把軍國大事全都交給了馬士英。而馬士英只要照顧好弘光皇帝的個人需求,以固其寵就可以了。指望這樣的君臣復國,怎麼可能? 因此,不到一年時間,弘光朝廷就被清軍消滅,弘光帝和馬士英也被清軍所殺。


因為提起南明的弘光政權,人們自然要想到馬士英。弘光政權從建立到滅亡,在短短一年間裡,馬士英無處不在,他所起的作用始終是負面的。因此,歷史上有「一馬亂天下」的說法,指的就是馬士英葬送了南明復興的希望。


明朝滅亡和復興失敗的原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闖王」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和馬士英所主導的腐朽墮落的弘光政權這兩匹「馬」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匹更加凶悍的「馬」,它就是真正騎著馬,從東北殺入山海關占領中原的滿洲「八旗兵」。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明朝的滅亡和復興的失敗,除了農民起義、腐敗的官僚體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敵的入侵。這樣說來,明朝的天下不是被兩匹「馬」,而是被三匹「馬」共同攪亂而最後亡國的。無論是三匹「馬」,還是兩匹「馬」,實際上都是我們作為後來者的一種解讀,與跑馬崇禎錢最初鑄造者的初衷已經沒有關係了。


三、民眾的美好願望

崇禎通寶錢的背面,為什麼會出現馬的圖案呢?這一定不是隨便出現的,而是帶有一種特殊的寓意!從跑馬崇禎錢傳世及出土情況看,可以確定它是鑄錢局正式鑄造的錢並流通使用過。因為在有的錢上有很明顯的流通使用的痕跡,說明它屬於流通錢。


考慮到崇禎末年錢法的極度混亂,以及民眾的普遍訴求,我們傾向於認為,當號稱「闖王」的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之後,直接觸碰到了千百年來中國社會最根本的土地和賦稅問題,呼應了失去土地並被苛捐雜稅逼得走投無路的農民的需求,因而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歡迎。這與為了抗擊清軍的入侵和圍剿農民起義軍而新增加「三餉」和礦稅的明朝政府,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因此,在社會上廣泛流傳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民謠。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對明朝腐敗統治極度失望的鑄錢工匠,就利用王朝末期制度管理的鬆懈,於鑄錢的便當,在錢的背面穿孔下方,添鑄了一個跑馬的圖案,來表達他們樸素、美好的願望。因為穿孔與馬組合的寓意就是「一馬入門」或「門下有馬」,本意顯然指的就是「闖」字。


而特別選用的還是一匹跑馬的圖案,更是充分表達了廣大基層民眾希望「闖王」李自成能夠盡快進軍北京,推翻已經失去民心的朱明王朝,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據統計,跑馬崇禎錢版式眾多,有大、小馬,單、雙點通,有星、無星,以及大、小樣之分。這說明它不是哪個鑄錢局偶爾鑄造的,而是很多鑄錢局都鑄造了,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帶有普遍性的一種思潮。


百姓的願望雖然很美好,但是現實卻是非常殘酷的。從北宋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最早提出「均貧富」的訴求,到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這期間中國農民曾經進行了無數次的反抗鬥爭。


每次暴烈的農民起義之後,舊王朝都會被一個新建的王朝替代。雖然新建的王朝最初都會推行一些與民讓利的政策,對吏治也進行一番整治,但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對社會制度進行變革,都是在舊有的框架下做些細微的調整,新瓶子裡裝的依然是舊酒,舊有的社會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決,週期性的王朝更替還會繼續進行下去。


只有從根本上推翻舊有的制度,在全新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歷史上王朝雖然頻繁更替,但是社會制度卻無根本變革的獨特現象。這也是跑馬崇禎錢給我們的一點啟示。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鑄幣三千年:50枚錢幣串聯的極簡中國史》
小小錢幣,乘載浩瀚歷史
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錢
錢的意義,不只是交易用的貨幣
更是歷史的見證與文化的載體
一枚枚錢幣,看起來雖然很小,但它所承載、記錄、見證和包含的內容卻豐富多彩。這五十種錢幣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折射了一個個時代,串聯了三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一個了解歷史的新視角。

 

文章資訊
作者 聯經出版
作者 王永生
刊登日期 2020-10-20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中國 閱讀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