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共和國(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或稱「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聯省共和國」)是由七個具有獨立自主權的省份聯合組成的邦聯,這些省遠本都是屬於西班牙哈布斯堡政權所統治,16 世紀末,為反抗哈布斯堡政權的中央集權統治,因而爆發長達八十年的戰爭(1568-1648),並且這七個省脫離了哈布斯堡政權,宣布獨立。
於 1601 年,代表阿姆斯特丹老牌公司(de Oude Compagnie)的商人范聶克(Jacob Cornelius van Neck)率領著船隊輾轉從荷蘭、摩鹿加群島等地抵達澳門,向當地官員表達了與中國通商的希望,然而在中國的海禁政策、朝貢體系以及先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阻撓,最終貿易請求以失敗告終。
畫作中以日本宣只繪畫,呈現1766年停留於長崎港的荷蘭商船,出版於1792年。
圖片來源:wikimedia。
即使進入了 16 世紀後半葉,明朝政府仍維持這樣的立場,不願意與非朝貢體系國家進行貿易,荷蘭便是其中一員。1604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到達澳門被明朝政府拒絕通商後,船隊在海軍中將韋麻郎(Wybrand van Warwijck)的率領下,透過唐人海商提供的情報建議,佔據了澎湖,以此為據點與明朝政府交涉。
同樣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則是先向著西方前進,晚於葡萄牙不少才抵達亞洲。西班牙前往亞洲的探險以15世紀末,伊莎貝拉女王(Isabel I la Católica)授意、支持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尋找新航線為始,但哥倫布卻沒有找到前往印度的航路,而是到達了美洲。在隨後的16世紀中,西班牙持續於美洲各地殖民,其中則包括了墨西哥、秘魯、美國南部等地。為找到通往亞洲而作的冒險並沒有停止,在1519年,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從美洲啟航,其船隊終在1521年抵達菲律賓,並在1522年返抵西班牙,期間付出了極大的人命、財產代價,其中包括了麥哲倫本人的性命。及至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終開始其與亞洲的直接往來。
荷蘭東印度公司公司為擴張貿易範圍,亦為抗擊獨立戰爭中的對手,即西班牙與其聯盟中的另一員葡萄牙,多次襲擊位於馬六甲、澳門、安汶等地的葡萄牙人控制地區。西班牙作為葡萄牙人的盟友,也向荷蘭東印度公司做出反擊,如在1606年,西班牙的總督阿庫尼亞(Pedro Bravo de Acuña)攻擊位於印尼的德那第(Ternate)荷蘭要塞。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西班牙的對抗在亞洲進一步激化,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周期性的封鎖馬尼拉。
面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建立據點之舉,西班牙也開始著手在臺灣設立據點,選擇了臺灣北部的雞籠為根據地。從其佔領雞籠的1626年起,西班牙便開始在當地建設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花費十多年才得以建成。這座城成為西班牙統治雞籠的中心,並附有護退堡、看守堡與桶方堡,外延亦建有聖多明哥(San Domingo)城,只是後者在1636年被拆。聖薩爾瓦多城的建造,象徵著西班牙開始在臺灣活動,也代表著臺灣被納入歐洲的戰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