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你所不知道的熱蘭遮市鎮公共設施

2024-12-17

1624 年荷蘭人來到福爾摩沙,以大員島作為據點,此島為沙洲水岸的陸連島,雖然周圍常有泥沙淤積,水淺且多有暗礁,但三面環海,且以臺江內海作為天然防禦。然而該地區對外需要防範中國沿海的海盜,島內的原住民也不得不防,因此在建設熱蘭遮堡的同時,也在西南方開闊的高地上建烏特勒支碉堡,從而控制內陸通往熱蘭遮的唯一道路。
 

一、看見熱蘭遮市鎮公共設施。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 1628 年開始建設熱蘭遮市鎮,數年內發展為擁有兩百戶房屋與上千名唐人的聚落,在 1632 年〈大員熱蘭遮堡景觀圖〉中,已經能看見數個公共設施,在經歷海盜劉香襲擊後,為了商館與倉庫的防禦,決議將商人、士兵、水手、工匠通通召進城堡,並逐步將荷蘭當局的主要設施,移至城堡周邊,並建設外城以形成荷蘭人專屬的城內與熱蘭遮市鎮兩個不同區域。
 

Gezicht op Fort Zeelandia op Tayouan(大員熱蘭遮堡景觀圖),圖中我們能看見在1632年熱蘭遮市鎮已有雛形,左側圈起來的建築原是商館兼職員宿舍,後來成為長官公署;下面是可供船隻停靠裝卸貨物的小碼頭,向右依序為刑場、一條從熱蘭遮堡往海岸的道路、維特(De witt)建置的倉庫。
該圖現收藏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
RP-P-OB-75-470。
Stadt Und Castell Seelandia, Auf Der Insul Teiouan Rechst Formosa(大員的熱蘭遮市鎮與堡壘圖),由Caspar Schmalkalden繪製的1648年熱蘭遮市鎮,可以看見跟1632年相比,市鎮多了不少街廓,並且多也新增市場、教堂、醫院、墓園、婦女看守所與精神病院等公共設施,還有海邊堤岸與連結城堡市鎮的主要道路 。
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登錄號:2002.006.0055 。

市鎮的建設與整治,以一條南北向及一條東西向所構成的十字街為主,隨著人口發展逐漸增加至十幾個街廓,並修築道路與海邊的堤岸,與公司相關的設施,主要設置於熱蘭遮堡周邊,到1662年荷蘭離開前,曾出現的公共設施便有運河、墓園、教堂、碼頭、婦女看守所、醫院、市場、稅務所等眾多設施,以下將簡要分類介紹,並試圖還原該設施可能的樣貌。
 

 

二、商館與倉庫

受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通譯Salvador Díaz描述:

沿著港灣的沙灘往前,荷蘭人有一處商館與一所房子,茅草蓋頂,大房子用木板建造。周圍有竹製柵欄圍繞。這裡住著荷蘭的長官負責一切貿易。

由於北線尾地勢低窪,不適合設置倉庫儲存糧食,在 1626 年長官韋特(De witt)便寫信給總督,表示要在城堡旁邊建造一個倉庫,用以保存糧食,,隔年新的倉庫就開始動工,同時動工的還有長官納茨(PiterNuyts)籌備的新商館,在 1628 年寫給總督府的信上寫道,樓下是倉庫,樓上則為公司職員宿舍,商館前面有一個可供裝卸貨的碼頭,作為跟中日海商交易的地方。

1634 年熱蘭遮城遭遇海盜劉香襲擊,使當局認為現有的商館與倉庫並不安全,因此決定在原來的倉庫附近,擴建一座堅固且防火的新倉庫與商館,且於屋頂上架設小砲強化防禦功能。
 
在 1632 年〈大員熱蘭遮堡景觀圖〉中,能看見納茨與韋特信中提到的商館(左)與倉庫(右)都已完工,其中該商館就是濱田彌兵衛事件發生的地點,倉庫由於缺乏材料,在被劉香襲擊前仍是茅草屋頂,後來被普特曼斯(Putmans)所建造的新倉庫所取代。該圖現收藏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RP-P-OB-75-470。
1635年〈熱蘭遮堡長官公署與倉庫建築景觀圖〉(Gezicht Op Het Gouverneurs Huis En Pakhuizen Bij Fort Zeelandia Te Formosa),在圖中我們可以看見新的商館(長官公署)開始興建,一樓偏高的設計應是下方有地窖,平屋頂設計是避免阻礙主堡視線,屋頂四周則設有堞口可供火炮射擊。該建築同時具備居住、辦公、倉儲、貿易、防禦等功能,圖中也呈現建築細節,如門窗、壁鎖、紅瓦、階梯狀山牆等。圖片來源:Wikimedia

1639 年 1 月,隨著外城的護牆完工,商館與倉庫就被圍在外城之中,儘管在1643年仍有文獻會提到船隻停到商館之前,但之後的記錄通常就使用到熱蘭遮城了。
 

三、道路

熱蘭遮市鎮地處一個草木不多的海邊沙洲,這片沙灘常因乾旱時有風,而將沙子吹走形成沙丘,導致市鎮早期的街道,除了部分房舍圍起的綠地外,幾乎都是黃沙,這情況一直到1645年,荷蘭人修建城堡與市鎮間的道路時,才有所改善。

按 1645 年長官卡隆(Caron)向總督的描述,這一波工程不僅將道路旁邊的沙丘剷平,鋪上泥土,更種植草來固定地面:

我們從城堡直到那市鎮,即那些街道的起點,在那起伏不平的鬆軟的沙地上,造了一條路;路基安置小樹枝,在那上面鋪一呎後的蠔殼,用木塊鎚搗,最上面再鋪上摻有貝殼的沙子。這條路,寬有28呎,兩旁用雞籠運來的硬石護邊,是個堅固耐用的工程,下雨天亦可通行無阻……在碼頭沿著那些房屋建造起一條平坦的道路,並予以維修……那片在城堡與市鎮的房子之間的沙地廣場,在風繼續吹刮時,有三分之一的沙子會被吹走,成為沙股和沙丘,令人擔心的是,在下大雨或積水時,城堡與市鎮之間的通路,可能因嚴重的積水而被切斷……把沙丘的沙子推入低地,使上述那條路西邊的廣場,和右邊的一樣高,在那上面鋪上一隻手厚的土,那是下雨鋪上去的,並在廣場各處種起綠草。這樣,這廣場就得以維護下來,方便大家。這條路的北邊,我們繼續用碎石、石灰、蠔殼和垃圾鋪蓋,所以現在已經穩定,可以安心了。

在這段記錄中,可以看見要在城堡與市鎮中建造主要道路,除了兩側用硬石做護邊外,鋪上了小樹枝、蠔殼與摻有貝殼的沙子做地基,同時修整廣場並種植綠草,道路的北邊則用碎石、石灰、蠔殼和垃圾鋪蓋,這些道路整建的成果,在 1648 年已能明顯的看見。
1648 年〈大員的熱蘭遮市鎮與堡壘圖〉中,能明顯看見那條城堡與市鎮間的道路,同時廣場與市鎮的街道以不同顏色區隔,北側的海岸邊則有護岸的堤防。
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登錄號:2002.006.0055 。

在這條道路完工後,市鎮的其餘街道也開始整修有了全新的樣貌,1651 年所有街道都鋪了石頭或木屑,不過城堡到市鎮道路的防提,有時也會被風雨沖失,到了鄭氏襲來那年,街道上則能看見木樁,且有不少鄭氏軍隊挖壕溝的描述,如:「街道朝海的方向,都用木樁圍起來了,最前排的房屋也都已經堵住……為了安全,把市鎮的房屋打通變成街道,只在市鎮外面挖掘壕溝」。
 
〈View of the Nieuwe Poort at Batavia〉,由Anna Goelet所描繪的1682年巴達維亞碼頭,可以看到近水邊有石頭材質,其餘為能長出草的的泥土地,而熱蘭遮市鎮本質為沙洲比較難長出植物,不過在1645年開始整修、鋪設與嘗試種植小草後,也許道路的樣子會有所雷同。
圖片來源:Wikimedia


四、碼頭

一個靠海小島市鎮的發展,離不了海岸線與水利設施的建設,在熱蘭遮市鎮的北邊,常因颳風、下雨造成土地流失、房屋受損與黃沙飛揚的情況,為了遏止損害持續發生,在 1640 年代初期,開始能看到護岸工程的進行,如 1643 年 8 月 1 日:「北邊土地被大量沖失,必須用木棍和木板樁緊密圍起來,柵欄後面填石頭擋住,從那第一道橋直到市鎮的陸地,都要這樣圍起來,阻止海水衝擊,阻止海水湧到陸地上來。」護岸工程的建設,部分經費來自向私人的船隻徵收,此工程主要運用木棍和木板組合成木柵欄,並向內填充石頭、樹枝等重物,用以抵擋海水衝擊,並且工程持續從北岸延伸到東岸,並將彎曲的海岸線修正為直線。
可見1648年的海岸線岸邊也能看見護岸工程的存在。

不僅整修海岸護堤,公司同時也開始規劃市鎮的運河,究其原因,是因為市鎮的繁榮與向南擴張,加上與赤嵌、普羅抿遮城之間日益頻繁的客貨往來,於是在 1647 年底,決議用市鎮的收入,在南岸開鑿一道適用的水道,讓舢舨一類的小船在低潮時也能靠岸。按 1647 年 12 月底的記錄,這條人工的運河水道,預計為120呎(約 38 公尺)寬,兩側的碼頭至少 48 呎(約 15 公尺)寬,在引水時採用海水而非內陸淡水,來保障水流持續正常運作。

隔年 5 月,公司又決議在運河的東側銜接碼頭的地方,用柵欄區隔出來,並在西側的公司商店前面,往南挖寬度 60 呎(約 14 公尺)的運河,並且在運河上建一座木造橋梁,正對著後街,碼頭的兩側則敷上泥土並插上木樁,讓運河可以維持兩艘舢舨交錯來回通行的情況,並且退潮時將舵懸起來仍可以進出,於是在 1652 年的地圖中,就出現這條 L 型的水道運河了。

新的運河設置且開始使用後,公司便打算把南邊的海港挖深,同時將兩岸用磚頭砌高,更換橋樁並建造一座堅固的橋,並在 1650 年代將兩側碼頭用碎石重建,同時建造一座堅固、兩側為磚造的橋頭與能拉高抬起的橋,成為熱蘭遮市鎮南側與人工島的重要出入口。
 
左圖為1652年〈福爾摩沙的熱蘭遮與附近地區地圖〉,是我們初次從地圖上看見熱蘭遮市鎮這個L型的水道;右圖則是1661年〈大員熱蘭遮堡壘鳥瞰圖〉,不僅能清楚看見L型運河與人工島,也能明確的看見運河上的橋樑。


五、刑場(絞刑臺)

刑場也用在懲罰中國商人與公司職員的走私,若被查獲也會受到公司的懲處,在不同時期的熱蘭遮地圖中,往往也都能看見佇立於此的刑場,可以想像作為政權向市民施加強制力的一種手段,是維持公司統治的重要設施之一。
 
在 1632 年〈大員熱蘭遮堡景觀圖〉中,刑場便已存在於市鎮與城堡中間的那片空地,本圖所呈現的刑具為倒L型的「吊刑架」,主要作為懲罰之用。
左圖為 1644〈大員與熱蘭遮堡鳥瞰圖〉描繪的刑場,可以看見「絞架」與「吊刑架」兩種刑具,前者呈ㄇ形用於死刑,後者則為懲罰之用呈L型,值得注意的是刑場有個處刑臺,架高的平臺或許是為了更醒目,進而讓大家看見犯錯的下場;中間則是1648〈大員的熱蘭遮市鎮與堡壘圖〉中的刑場,同樣有兩種刑具;右圖為1661年〈大員熱蘭遮堡壘鳥瞰圖〉,相對就比較不好判斷刑場的模樣。
1680 年左右的插畫作品,描繪英國的Tyburn絞刑架,其從16世紀一直運作至1759年。
圖片來源:wikimedia


六、墓園、教堂與寺廟

早期人們面對死亡,比較常見的便是下葬,而市鎮作為人群聚集的所在,最早於 1634 年出現墓園的相關記錄,這座墓園位於熱蘭遮堡南側有段距離,離市鎮相對遙遠,大概在後來的馬廄、烏特勒支堡附近。
 
1635年〈大員與熱蘭遮堡平面圖〉標示的墓園,應是荷蘭人於熱蘭遮市鎮的第一座墓園,外圍有兩層柵欄圍起,並有兩個出入口在北側與東側。
 
雅加達碑文公園博物館(Taman Prasasti Museum)建於1795年,當時仍屬於荷蘭統治時期,荷蘭人會將家屬屍體運至墓園埋葬。
圖片來源:wikimedia

或許是因為這座墓園離城市太遠,抑或已不敷使用,1643 年公司決議要在市鎮西南方的角落,設置教堂與新的墓園。至於教堂,以現在的位置來看則是「觀音亭」,而根據觀音亭自己的書寫中,其成立於萬曆年間。不過從歐洲人插畫的東方廟宇來看,在歐洲人的觀察中,就是一座教堂增加了受崇拜的對象,呈現了東西方文化的認識差異。
〈媽祖廟〉,出自1676年《第二、三次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使節初始大清帝國記》描繪的澎湖馬公媽祖廟,廟宇內部建築明顯挪用了西方教堂的形象 。
圖片來源: 臺灣歷史博物館,登錄號:2004.020.0060。
文章資訊
作者 李典榮
編輯 故事StoryStudio
刊登日期 2024-12-17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